巴塞尔公布2019第七届香港展会参展艺廊名单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1903   最后更新:2018/11/05 15:44:14 by 号外号外
[楼主] 愣头青 2018-11-05 15:44:14

来源:芭莎艺术 郑杜若


他们+《药》,布面油画,180×280cm,2007年

由艺术家赖圣予和杨晓组成的艺术组合“他们+”已经走过了16载春秋。多年前的他们,还是两个踌躇满志的美院研究生,如今已经闯出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10月27日,上海宝龙艺术中心举办展览“新消费时代——‘他们+’作品展”,展现“他们+”组合的艺术之路。


万物都可“消费”


在不久前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上,艺术家徐震的概念作品“徐震超市”拍出高价,他的“没顶”公司也一度成为行业焦点。但早在2004年,两个年轻的艺术家赖圣予和杨晓钢,就开起了“生产概念艺术”的“他们有限责任公司”。


“他们”公司的两位“CEO”在报纸杂志上公开招聘,出了一套“艺术圈”考题,甚至模仿奥斯卡金像奖,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他们金像奖”。

“他们”有限责任公司介绍

“他们”有限责任公司部分招聘考题,2004年

“图像聊天室”


2004年,赖圣予和杨晓钢以“他们”组合的形式在798艺术区的长征空间办了一场轰动艺术圈的展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2004年度中国当代艺术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他们”以幽默调侃的方式为不同的艺术家虚拟颁奖。翻看当时展览的手册,像是一本专业的八卦杂志,仿佛真的有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在昨日举办。

“2004年度中国当代艺术金像奖”


大家都来看这个展览,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甚至很多艺术家都来领奖了。”说起当时的场景,赖圣予和杨晓钢都笑了起来。对他们而言,这个展览可以算是艺术之路的起点,也是“他们”在当代艺术界的第一笔“消费”,“他们”组合因此一炮而红。


“2004年度中国当代艺术金像奖”


14年过去了,如今的“他们”组合更多地以具象油画的形式进行创作,以最朴素的方式追求艺术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在他们眼中,只有思想和精神才是艺术家的创作内核,而非载体。

艺术家杨晓钢(左)、赖圣予(右)


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经典文化艺术形象聚集在同一场景中,造成一种奇异而荒诞的视觉冲突。一切社会产物都是“他们”的“消费品”,无论是被他们颁奖的艺术家们,还是他们笔下的形象。


一条广告、一张图片,甚至是某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可能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新消费时代来临了。“原来可能是消费物品,”杨晓钢说道,“现在一切都可以被消费!”

他们+《盛夏的果实》,布面丙烯,100×80cm,2018年

他们+《天使投资人》,布面丙烯,90×113cm,2017年

他们+《沼泽深处显如来》,布面丙烯,140×270cm,2012年


因此,他们的作品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超现实主义,因为所有的看似超现实、荒诞的画面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他们+”常常将他们的作品称为“平台”,或者比喻为一个杯子,而任何文化形象都可能成为他们“杯子”之中的“饮料”。这些文化符号在同一个杯子中混合、反应、对话,在新的语境下产生新的意义。

他们+《游戏人间》,布面丙烯,100×300cm,2018年

他们+《武器》,布面油画,180×280cm,2007年


芭莎:为何坚持具象写实的绘画方式?


“他们+”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本体语言和思想观念的独特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除此之外其它都是次要的。作为艺术家应该诚实地自我表达,但这种表达不能是自言自语,必须跟美术史发生关系,在人类的美术创造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和独特位置,这是任何艺术家都不能逃避的核心问题。所以,我们坚持的绝不是具象写实的绘画方式,大道至简,我们只是通过这样一个最朴素的绘画表达方式来追寻最本质、最核心的艺术价值


芭莎:将经典作品中的元素“植入”自己的画作后,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们+”把美术史或者当代经典作品的元素植入我们的画面,是我们探讨关于艺术史和现实世界的关联的一个系列作品。我们既不是向这些经典致敬,也不是调侃,我们只是把经典褪魅,把他们还原到现实世界。甚至在一些画面中,我们会把自己的代表作也并置在这些经典作品之中。当我们退远看这幅正在创作的作品时,会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是那张植入到艺术的经典名作之中的,还是这张正在创作中的作品是我们的画呢?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或许这就是所谓“他们+”的作品吧。

他们+《白领》,布面油画,180×280cm, 2007年


“他们”也有他们的个性


回到2002年,“他们”组合在望京花家地小区成立,带着年轻人的韧性和冲劲,和对过度的自我和标榜的假“个性”的怀疑。上世纪90年代后的当代艺术打破集体主义后,表现自我个性的艺术形式成为主流;同时,虚伪的跟风式“个性”也开始泛滥。


当时还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杨晓钢和赖圣予,尝试着抛弃“自我”,以“他们”的身份寻找一种“新集体主义”下的个性。“他们”组合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他们+《现在之心不可得》,布面丙烯,120×150cm,2018年

他们+《过去之心不可得》,布面丙烯,120×150cm,2018年


“他们”尝试抛弃自我的第一步便是以两人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画。艺术组合并不鲜见,但是真正以架上绘画为载体的集体创作很少,能够坚持16年合作创作的几乎没有。“因为很难,我们要做的是统一语言和思想,不能各说各话。”赖圣予直言,“但是我们就是要挑战最难的东西。”

他们+《花非花·画非画》,布面丙烯,125×200cm,2017年

他们+《女神》,布面丙烯,80×120cm,2018年


因此,赖圣予和杨晓钢提出了一种“新集体主义下”的个性。两人在创作同一幅画时,就像是在谈话一样。两位原本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在画中寻找精神上的同一性,有对抗、妥协和消解,最终形成了属于“他们”的个性。

他们+《梦想》,布面油画,180×280cm,2007年


芭莎:和个人创作相比,两人合作的创作方式有何不同感受?


“他们+”两个人合作创作必须放下“我执”,尊重对方的个性与思想,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与真诚,让自己的心性从画面中自然流淌出来。这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值得挑战的。在两个人的互助、思辨、对抗中形成某种不可言说的张力,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芭莎:“新集体主义”如何表现在画作中?


“他们+”在画面中,你可以看到矛盾的内容,冲突又非常统一的画面效果,你甚至很难分辨出来画面的某一部分是谁画的。可以说作品既是我的也不是我的,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的画作的特点很明显:比一个人的画更丰富多元,涉及的题材和思想的碰撞远远多于一个人的作品。

他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布面丙烯,125×200cm,2018年

“他们+”:更广阔的可能


2017年,“他们”组合正式更名为“他们+”,“+”号寓意着延伸的可能性。过去的“他们”仍然有一些默契的约束,譬如双方绝不能破坏或者覆盖对方的画面内容。但是如今的“他们+”或许会打破规则,走向真正自由化的共同创作。

他们+《佛与神》,布面丙烯,200×300cm,2012年

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布面丙烯,50×70cm,2016年


从最初的“他们有限责任公司”到“新消费时代”的社会关切,“他们+”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创新、一直在创作。对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和革新是他们一直所坚持与追求的。历经了16年的艺术组合如今以更开放的姿态,准备拥抱新的自由与未来。

他们+《无问西东》,布面丙烯,80×100cm,2018年


芭莎:从“他们”到“他们+”的理由是?


“他们+”我们希望在艺术的创造上有更自由、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之前叫“他们”是希望去掉小我,走向大我和无我。现在希望这个内涵可以更包容、更辽阔,有种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在内。


芭莎:“他们+”组合坚持走过16年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我们的性格可能很不一样,但是我们的艺术理念是一致的。这就是二人组合能走下去的最根本原因吧。艺术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只有两个人对艺术的态度和思想是一致的,才能坚持合作创作下去。

他们+《失落的天堂》,布面油画,380×250cm×4,2009年


正在展出

展览名称:新消费时代——“他们+”作品展

时间:2018年10月27日-11月14日

地址:上海宝龙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