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认识城市,这么酷的方式你试过吗?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530   最后更新:2018/11/02 11:42:04 by 服务员
[楼主] wangxiaoer97 2018-11-02 11:42:04

来源:烟囱PSA


林中的树倒下而没有人在。那它倒下的声音、状态与行为,能否被你感受到?这其实是一个横亘古今,至今仍悬而未解的哲学难题。西方先哲将世界本体与我们的感官分离,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是物质本体,而是我们所感知到的总和。


量子物理学家以“薛定谔的猫”来借代真实世界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关联与纠缠,提出万事皆为众多可能性坍缩的结果。如同盒内猫在被窥视前无法得知其生或死,开盒后只能看见二者之一,让可能性坍塌成为确定的现实。


幸运地,艺术家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他们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反映在艺术实践之中,在创作过程中重申自己的世界观,作品成为个人认知与现实中间的桥梁,显示出艺术的思想与表达系统。


当今的网络科技盛行,无论是社交媒体形成的交流空间,或是VR技术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人们皆能观看或是体验不同的艺术作品,却容易丢失与忽略“在场”。两位青年策展人陈子澂、张瀞尹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问题,将借助PSA“青策计划2018”的舞台实现其展览,从而强调“临场”的重要性,结合外在的景观设计与内在的情感与经验,构建实际感知与创作知识的经历,测试并重溯当代艺术观众本位的原点。展览试图为观众们提供一个感观的历程,透过艺术家自我发展的轨迹来勘察世界。


林中的树倒下而没有人在


艺术家以物入艺的三个面向


陆浩明、何意达与王思遨抽取自身感情、兴趣与想法,凝练成装置与雕塑作品,三人各自对物质的不同理解,透露艺术家以物入艺的三种不同面向。陆浩明着眼于材质的渊源及其背负的故事,他的雕塑作品以推叠不同的物件,以物理化的方式的讲述故事。何意达留意材质的物理属性,软硬、光滑粗糙、明暗对比来表达日常所见,一些不是纪念性但又带美感之物,重视在创作过程探索材料的本性。王思遨则研究各种沟通方法,以不同人或动物的经历化成一连串装置,将抽象的感觉形象化,内中双关语与诡谲证明沟通的不完备。

陆浩明,《逃生舱内部(剖面)》, 2018,设计师沙发钢架、洗衣机泡沫绝缘物料、树脂、亚克力、有色玻璃、混凝土、Xbox 360、电单车坐椅、陶瓷层架、汔车地毯,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何意达,《无题》,2016,大理石、纸板,14.2x 29 x 15 cm。艺术家供图。

王思遨, [Noaudible dialogue],2018,LED光管、宣纸喷墨打印,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重释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关系


钟正、廖月敏、萧逸南对现实与虚拟的界线提出疑问,尤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被互联网出现而产生基本性的转化。钟正长期对光产生兴趣,今次两个有关太阳的作品,重新将日光与时间感觉连结起来,试图借网络来停止时间的流逝。廖月敏的舞蹈直指流行的网络现场直播文化,开放让网民的留言控制她的现场的动作,测试网上线下相互的交流与信任。新音乐作曲家萧逸南的作品,利用电子游戏机制(Game Mechanics)来支配现奏者的动作,鼓励合作去通过不同的任务。

钟正,《暖光》,2017,单频录像,尺寸可变,录像长度与展览开放时间相同。艺术家供图。

萧逸南,《富士康频率第三号》,2018,现场表演录像、3D打印物。艺术家供图。


个体经验的作品叙事


陈嘉翘、陈翊朗与纪柏豪对在城市出生的人所刻画出的心态抱有兴趣,以不同的图像来表现共同的内心世界。陈嘉翘的作品重新整合现成录像片段来讲述新的故事,今次作品来自有关流行感冒病毒的想像,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与都市感情的传播。陈翊朗的绘画以水墨人物为起点,经过他独特夸张的风格, 以传说或历史中的人物,来表达城市中集体的压力与恐惧。纪柏豪的生成声音作品从城市的夜间为起点,将黑夜里潜藏的意识以声音释放出来,让观众在展场观察、讨论各种城市感知。

陈嘉翘,《换了是你,也会这样做》,2018,录像装置,大小不等。艺术家供图。

纪柏豪, 《光景》,2017,单频录像,大小不等。艺术家供图。


艺术家以图景折射内心世界


郑婷婷、林奥劼与刘卫以不同途径产生图像,反映、展开自身经验,郑婷婷最近的画作直接从日常生活的记忆与印象出发,利用各种碎片,拼接成虚构但生活化的景象,展览亦包括她所收集的各种成为她灵感的记事。林奥劼将自己留在工作室的一个月,以摄影纪录画画的过程,所纪录的不仅仅是创作历程,而是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与创作的批判。刘卫的作品则在自己成长中,不同时期的肖像照片,经模糊化后,画上日本动漫角色的造型,将多元的角色与流动的身份与性认同相互呼应。

郑婷婷,《日光微凉》,2018,布本油画,220 x 150 cm/张。艺术家与何兆南供图。

林奥劼,《工作室》, 2011,典藏级喷绘,41张,15.75 x 21 cm/张。艺术家供图。

刘卫,《个人肖像图(星矢)》,2017,典藏级喷绘、塑胶彩,150 x 126 cm。艺术家供图。


陈子澂

张瀞尹


策展团队:陈子澂于伦敦与多伦多分别学习策展与东亚研究,曾任职汉雅轩等多家国际画廊,并于世界各地策划并制作多个展览,包括在上海美术馆的“陈福善的世界”。作为独立策展人与作家,其研究集中于艺术家实践与当代城市问题,获选香港Para Site新晋策展人并策划展览“言灵”。张瀞尹是艺术行政管理人、展览策划与制作人。曾任职于台北当代艺术馆、香港a.m.space等艺术机构与艺廊,并参与独立项目计划。现为香港艺术中心资深策划主任,负责视觉艺术展览与节目,以及跨领域项目之策划与执行。


艺术家:陈嘉翘 Chan Ka Kiu、陈翊朗 Oscar Chan Yik Long、郑婷婷 Cheng Ting Ting、纪柏豪 Chi Po-Hao、钟正 Mark Chung、何意达 He Yida、刘卫 Lau Wai、廖月敏 Sudhee Liao Yuemin、 林奥劼 Lin Aojie、陆浩明 Andrew Luk、萧逸南 Remy Siu、王思遨 Nicole Wong


展场设计:黎隽维 Charles Lai / aona architects


致谢:Zoie Yung、郭一萱、谢杰廷、马凌画廊、德萨画廊、Rossi & Rossi、 A+ Contemporary、三千工作室、香港艺术中心、香港艺术发展局

青策计划2018

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 2018

时间:2018年11月2日 – 2019年2月24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5楼7号展厅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鸣谢:瑞士斯沃琪公司、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法国驻上海领事馆、香港艺术发展局

票价:免费


“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年度学术项目,旨在探讨展览在今天的意义以及策展的新可能。2018年的第五届 “青策计划”在招募期间共收到了61份有效方案。今年7月,PSA学术委员会委员霍米·巴巴(Homi Bhabha)、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唐娜·德·萨尔沃(Donna De Salvo)、丁乙、费大为、冯原、高士明、龚彦、侯瀚如、马克·维格利(Mark Wigley),客座评委雷内·洛朗索(René Lorenceau),以及特邀评委弗兰克·戈特罗(Franck Gautherot)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面试了入围终评的8组方案,“有毒”(策展团队:吕凝珏、李静秋、任心怡)与“林中的树倒下而没有人在”(策展团队:陈子澂、张瀞尹)从中脱颖而出。这两组获选方案历经4个月的深化与落地,将于2018年11月2日正式向公众呈现展览成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