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阅中的图像| 王度:我就是现实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677   最后更新:2018/10/22 19:41:18 by 脑回路
[楼主] 聚光灯 2018-10-22 19:41:18

来源:艺术界LEAP  陈立


在陈轴近期的影像作品中,你会发现那些夸张的戏剧性逐渐转变到了更为日常的表演性。去除了戏剧化而凸显日常的表演性,是更加不确定的、荒唐的、压抑的,是不真实而又确切存在的。虚拟世界是逃离沉闷现实生活的窗口,而在陈轴的创作中则成为了他借此去观察现实生活的通道。


陈轴,《I'm not not not Chen Zhou》,2013年

高清数字电影,16:9,彩色,有声,34分钟


在2013年拍摄其录像作品《I'm not not not Chen Zhou》时,陈轴将他当时的处境形容为正处于一种“强烈的焦虑和精神折磨”。这种焦虑来自于当时陈轴对艺术的怀疑。于是他选择了与三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好友尉洪磊、李然、李明进行日常对话,并将这些对话改编为剧本后让一对双胞胎重新演绎。《I'm not not not Chen Zhou》中大部分的场景都发生在极度令人晕眩的亮黄色空间中。当近似于emoji表情的黄色被大面积地使用在整个室内空间中时,表演者的幽默与荒诞、作者对艺术的嘲讽和对艺术家身份的怀疑,伴随着愤怒却又无力的矛盾情绪,反复地刺激着观众,仿佛癔语症一般挑战着观众的忍耐极限。但是这些在焦躁状态下的不断发问与自我怀疑十分地片断,却又是那么的确切,它合情合理地就引发观众的共情。就如《I'm not not not Chen Zhou》的黄色场景和存在于作品中的他的那些艺术家朋友一样,陈轴的早期作品大多以他生活周遭的人为主体对象,同时常常以戏剧化、场景化的设置来对观众进行直接的感官刺激。又例如,《考夫曼》系列录像(2014)中所出现的画廊老板、展厅保安、艺术家、与在艺术品前自拍的观众,都被陈轴设置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戏谑的表达。

《考夫曼系列—黄鱼的思考》,2013年

录像,4:3,彩色,有声,3分48秒

“考夫曼”展览现场,2013年

Photo: Alan Grillo

致谢艾可画廊


在陈轴近期的影像作品中,你会清楚地发现那些夸张的戏剧性逐渐转变到了更为日常的表演性。早年作品中的戏剧性主要是来源于他对于艺术家身份、艺术环境的怀疑。它们符合了当我们观看艺术作品时,对直接的批判、精巧的设置、或是感官刺激这些层面的一种常规期待。同样是取材于周遭的艺术工作者和朋友的生活,在陈轴近期的作品中,这类群体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角色不再是以猎奇和异化的方式被观看。他们被还原为面临着普遍焦虑的都市青年群体,被日常政治所束缚、无法找到存在意义的个体。对都市生存的内向式观看,使他的创作摆脱了既定的创作—观看模式,转而以看似沉闷、松散的外壳来牵引出个体可感知的内心隐忧和恐惧。《模仿生活》(2017)是陈轴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将虚拟游戏世界、艺术家周遭朋友的现实世界为两条线索并置:在背景设置于洛杉矶都市的虚拟游戏GTA5中,陈轴拍摄了一位女杀手举枪在城市中漫游,以及过程中的人物所进行的对话;同时在现实世界的上海,微信对话框显示着一个女人在微信中诉说她的感情生活的谎言与分崩离析,以及陈轴身边朋友们焦虑而孤独的日常生活碎片。两个世界的场景在影片中不断穿插,在某些时间与空间,二者形成了互文。《模仿生活》并不以情节的发展为动机,而是以场景的切换、碎片的对话、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模糊来牵引着观众的感知与经验。如果说影片去故事化的、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形式能够使观众不断被带入和抽离的话,那么这些发生在不同时空维度的“对话”中所共同涉及的表演性,无疑是强化了影片的恍惚之感。虚拟游戏中的对话框、微信平台中的自我暴露与窥探、现实场景中的自我表达与扮演,它们不断交错,真实和模仿二者并存,且早已打破了既有的时空界限。就像你无法去分辨游戏中躺在街头的人与现实中睡在床上的人,到底谁是在沉睡,谁是已死亡。


《模仿生活》,2017年

电影(创作型纪录片),82分钟


去除了戏剧化而凸显日常的表演性,是更加不确定的、荒唐的、压抑的,是不真实而又确切存在的。在这些作品中,对虚拟网络世界和社交方式的讨论占据了重要部分。虚拟世界是逃离沉闷现实生活的窗口,而在陈轴的创作中则成为了他借此去观察现实生活的通道。科技和网络议题并不是作品中的核心议题。他并没有从政治经济、技术变革的层面去进行过多的讨论,甚至作品中所使用的技术加工和视觉元素也较为简单。网络化生存的元素的使用,事实上指向的是绝对真实的模糊和存在意义的困境。在2018年夏天,陈轴在香港白立方展出了他的影像作品《蓝洞》。虚拟游戏与现实景观的界限,被一块位于洞穴中的蓝色屏幕所模糊。影片通过动画特效制作的蝴蝶飞入蓝幕的场景,设置了在叙事上的循环。动画特效的运用、人物奇异的装扮、微信的对话界面,这些元素看似时髦,事实上指涉了一个跨时代的个体焦虑议题。

《蓝洞》,2017年

四通道高清录像,15分钟

音乐制作:高嘉丰


“陈轴:蓝洞”展览现场,2018年

Photo: Kitmin Lee

致谢白立方画廊,新世纪艺术基金会


2016年因为策展人申舶良和戴章伦的委托,陈轴以巴金小说《寒夜》中的丈夫王文宣为角度去创作了《蓝洞》。夹杂于爱情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之间的丈夫,懦弱而孤立。这种内忧外患之下的失语,被陈轴转化为当下科技发展、社交网络交流便捷下个体的异化与困境。影片里迷失在蓝色山洞中的女孩以手机向同伴求救,而另外两名女孩一边在山林中寻找朋友,一边互相倾诉虚拟世界和现实记忆中的孤独。人物怪异、闪亮却略显粗糙的装扮,北京郊外真实却地理位置不明的洞穴,在陈轴的创作中形成了一个仿佛身处虚拟游戏地形中去探险的恍惚体验。山洞中的蓝色,既是矿物质的蓝色结晶、人工营造的暧昧灯光,同时也是电脑屏幕的刺眼像素。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洞穴场景,因为微弱有限的蓝光而不可看清它的全貌。就因此它的黑暗与不可知更加引发人的冒险与恐惧。


“陈轴:蓝洞”展览现场,2018年

Photo: Kitmin Lee

致谢白立方画廊,新世纪艺术基金会


陈轴用“荒唐及其随之而起的陌生化”来形容他去观看其时代切片的视角。在《蓝洞》中,蓝洞的空间尺度不可参照,它是进入虚拟游戏的入口或网络界面上的一个平面标识,也是现实生活中“家”一般的狭小空间和避难所。在陈轴的影像创作中,虚拟与现实的时空在不断地交叠。当“家”在都市中不再具备避难所的功能时,虚拟世界仿佛开拓了一个广阔无边的平行宇宙。它是可确切感知的,却又是无法测量的。在一次次的进出和往返过程中,空间尺度的紊乱带来的却是愈发清晰的现实边界。

陈轴,《考夫曼系列—海边的两个球球》,2013年

录像,4:3,彩色,有声,3分25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