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群展》2018.10.22下午20:00将在移动互联网开幕
发起人:张志刚  回复数:3   浏览数:1499   最后更新:2018/10/24 11:02:20 by dickbass
[楼主] 广州画廊 2018-10-20 15:43:25

艺术家文皆俊杰参加北京中间美术馆展览“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展览于9月23日开幕,持续至11月11日。



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

日期:2018.9.23 - 11.1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中间建筑园区

策展人:杨天歌

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托马斯·盖勒、高佳醇、郝浩然、黄成、尤利西斯·卡瑞昂、李超、李俊男、李燕华、乒乒翻、克里斯塔·齐格勒、丝瓜集团、王波、文皆俊杰、耶苏、塞西尔·于梅尔、特莎·泽特尔、张可、周泽亮、朱湘


“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是“中间实践”的第四期。这次以书橱空间为主体的展览,虽然命题概念来自于中国古代绘画,但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寄感怀于当下。在展览的双重视野下,“纸本”与“设色”在此拆分使用:承载文字与阅读性的“纸本”指向的是社会关怀的问题;而传递形式感为主的“设色”讨论的则是艺术趣味的选择。这种表面的二元结构并非是将关怀与趣味对立,简单化地把社会视为物理的政治空间,将艺术归为精神的审美空间,以此切断彼此的关联;相反,展览意图考量的是在今天的共生状态下,艺术之于社会的相对位置。由于相对性的定位,艺术力图趋避的是忘却自我的社会或政治行动,也反对割裂于现实的自我沉迷。艺术如何发自本心地关注社会,同时冷静地耕耘于自身,是本次展览的初衷和疑问。


从当下的视角看,关怀与趣味这一看似宏大且几乎亘古不变的母题又无疑有着特殊的指向性。针对当下的反思构成了本次展览的大致背景:一方面,关怀在社会层面变得殊为不易,而艺术找寻社会介入的连接点也纷繁乱目,甚至指向茫然。艺术的发声已然艰难,其效力更是难寻。另一方面,趣味这一值得讨论的议题,简单化地被大量美术馆吸收并转化为营销手段,纯视觉或是纯感官的体验使得展览生产服务于消闲、拍照,知识生产遭到忘却,趣味崇拜大为盛行。这也许令人反思,只是“有趣”是远远不够的。


由此,本次展览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直面这两方面的问题。正如本次展览汇集的众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所展示的那般,关怀和趣味无法对立。他们有的以关注的议题为切入点,以独有的形式感和趣味性呈现;或是,以追求形式突破为主旨,并使其随着思考的纵深丰富起来。因此,尽管展览的策展思路将展览按照主题分为四个部分(楔子、志怪·历史、混乱·现实、审美·趣味),但是在整体的呈现和布置上,都有所穿插交织。这既有视觉上的考虑,亦再次申明了关怀与趣味互不割裂的主张。




参展作品


“祖父擅长文字工作,除了做工程项目书、各种报告,还写对联补贴家用。他买来整张红纸,裁成对联尺寸,用毛笔蘸墨写就,拿到市场上卖。从记事起,我就帮着打下手,拉纸、磨墨、卖对联,耳濡目染近三十年,上联、下联、横批,这个结构已经内化成了我的一个基因。 所以,当我看到一个有感觉的 wifi 信号,用手指轻轻一点,弹出密码框,信号是上联,密码是下联,我会很自然很身体本能地输入一行与之对应的文字。最开始我使用的是拼音,因为密码只能由字母、数字和某些符号组成,在整理成文本时,再将拼音替换成汉字,这样可以更直观感受上下两句之间的关联性,又不失原本的结构。但我并没有将这些文本视为对联,因为没有遵循一一对应,倒是松散的结构带出了几分诗意,那就顺其自然,称之为 wifi 诗吧。”


文皆俊杰《Wifi诗选》



展览现场


图片由艺术家和中间美术馆提供



关于艺术家


文皆俊杰,1980年出生于湖南永州,200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系,珠海金山软件前反病毒工程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和广州。从2000年开始,以计算机为工作基础,以“家”为工作核心,从事代码行为的研究与实践,之后以自己身体为样本,在多个地点开展行为实践,探索人与人以及人与空间的关系。现致力于人和代码(设备)共同作用的行为以及行为痕迹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制造和发现缝隙并投入动作,挖掘现有秩序之外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促进自己和他人在完全代码时代的生命完善。


文皆俊杰近期个展包括:浏览记录,广州画廊友和空间,广州(2017);万科城市花园,立一空间,广州(2017);黑夜打印机,DEHAIRI Projects,东京,日本(2016);邓国皇,寄居画廊,广州(2016);近期群展包括:纸本-设色:关怀与趣味,中间美术馆,北京(2018);大健身——AMNUA国际计划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8);低复线叙事——行进中的区域跟踪,21空间美术馆,东莞(2018);边山村,寄居画廊,深圳(2017);陈拍岸、黄山、赖志杰、黎卓華、文俊杰,广州画廊,广州(2017);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入围作品展,圈子艺术中心,深圳(2017);居民:再招募,盒子艺术空间,深圳(20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