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伟:寒武纪”个展将同时呈现于西岸和上海廿一两场博览会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744   最后更新:2018/10/18 21:17:4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猴面包树 2018-10-18 21:17:45

来源:VICE 麦基



“VICE 招保安吗?”

葛宇路问出这句话时,我脑中出现了一个身着深蓝制服、手捧旺旺仙贝的肥宅靠在公司门口,跟陆续来上班的同事们打招呼的画面。他的形象更为画面加入了谜之国企感。

“我做个艺术家!”。图片来源

要是真能来,也算圆了我跟网红做同事的梦想。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有报道说葛宇路想找个保安的工作,我真的向他发出过邀请,只不过当时的葛宇路正热得发烫,根本无暇理会那几条没加 V 的私信。

现在,我终于等到他过气了。

微博是认证的,校内要记过的

和无数热点一样,葛宇路先得到令人窒息的关注,随后败给了观众无法被填满的求新欲望。不出意料。

去年7月13日,存在了四年的 “葛宇路” 路牌被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办事处强行馆藏,这场大跨度的当代艺术终结在了崭新的百子湾南一路,公众对他的讨论也从顶点回到原点。“葛宇路” 也再没有登上过热搜榜,他的个人微博粉丝数停在了7000出头。

最近,提到那件事的热门文章甚至都把他的名字写成了 “
葛宇” 。一个轰动一时的大活人,已经快变成新媒体小编不必核实的五六七八手故事了。

对于这段短暂的网红之路,我安慰葛宇路:“微博都加V了,这波不亏。”

“新浪逼的。新浪打电话骚扰我,说如果我不发身份证给他们,就封号。第一遍完了我忘了,又打。”

“他们怎么知道你电话?”

“我也这么问的,他们说我的账号就是手机号…… 我才想起来…… 我说我就发个声明,认证不认证无所谓,他说不是无所谓,不认证就封号,我说凭什么啊?他们说因为出现了好几个葛宇路,你得证明自己是葛宇路。”

因为出现了好几个 “葛宇路”,就得让葛宇路自己认证自己是 “葛宇路”,如果葛宇路不愿意认证自己是葛宇路,那就把葛宇路自己的葛宇路封掉 —— 这波存在主义玩的也挺艺术的,新浪微博的操作比葛宇路还地道。

2017年葛宇路从中央美院毕业,在毕业作品展上展出了已经安装4年的 “葛宇路” 路牌,后知后觉的城市管理人员和大众才对他隐匿在城市中的作品闻风而至。图片来源

葛宇路形容在网上搜自己的时候,是种 “吃巧克力味大便和大便味巧克力” 的感觉。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 “您要巧克力味的大便还是大便味的巧克力?” 场景更多,更微妙,也更让他为难。

“我本来进了一个学校,没找关系没走后门,还拿到了户口和编制哟。对接的老师对我挺好,但因为我的那件事他们也很为难。我不怪他们,人在体制内嘛,身不由己。”

葛宇路连三方协议都交了,但学校老师们在 “征求了葛宇路的意见” 后,让他 “自愿” 退出了。葛宇路面带微笑地放了后炮:“如果他们替我争取,我还真挺想贡献一下光和热的。”

当时路牌刚被拨乱反正不到两周,中央美院贴出了给葛宇路记过的处分,这份处分让看客误以为他是因为 “葛宇路” 受了罚,但是作为鼓励学生创作的艺术家摇篮,央美不至于。处分是因为葛宇路
“犯了更加严重的错误”。将他拒之门外的学校,也是因为这件事。

“我当时还在接受学校处理,焦头烂额的,没什么心情,真不是故意无视你私信。” 原来也是因为这根假几把,葛宇路错过了和我第一时间当同事的机会。

之所以处分没有更严重,是因为他的导师宋冬替他挡了子弹。宋冬站出来接受学校处罚,才争取到了央美对葛宇路从轻发落的机会。聊到宋冬,葛宇路终于严肃起来,感慨着自己的幸运,“真的可以管导师叫爸爸了,” 说完又觉得有些不妥,“不是武汉那个逼学生叫爸爸的王攀,那个该剐。”

“但是宋老师觉得你做错了吗?”

“肯定有错啊,批评了我好久。”

我让他再多讲讲细节,屏幕上的 “对方正在输入...” 保持了许久,看来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输入、思考、输入、思考的状态持续了五分钟,葛宇路发来了四个字 —— “我去 WC”。又过了五分钟,从厕所出来的葛宇路决定只字不提,让屌事儿翻篇。鬼知道他在厕所里经历了什么,旧事儿随着一泡尿全涌了出去?反正,其中的一些原因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就像他自己说的,对于刚硕士毕业的葛宇路来说,许多事情如果不摆在面前,如果不像新浪那样把 “你是用手机号注册的” 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怼在脸上,他都无法做出最后的判断。

教育挺牛逼的,消费挺傻逼的

其实我最关心的还是葛宇路是怎么把那东西放到那么高的地方去的。他只说了句:“只要你想,没什么做不成的。”

一句突如其来的鸡汤让突然伟岸的葛宇路显得更适合他的梦想了 —— 他梦想就是当老师。

虽然 “葛宇路” 给葛宇路带来了实现梦想需要的名气,但 “屌炸天” 的处分项目却成为了他梦想实现路上最大的阻碍。那个已经 “安排上了” 的学校,最终还是把这位自带流量(可能也带来大量生源)的网红艺术家拒之门外。

然后,葛宇路去了一家企业,老板欣赏他,发给他一个项目,让他甩开膀子去尝试,他特别高兴。“有饭吃,有艺术搞,太好了。” 但做老师教学的想法还在葛宇路的脑子里 —— 尽管他只能在一些非学历教育机构发挥光和热,且一年只有零星几节课。

他最开心的教学经历是在一家电影学院的考前班教 “当代艺术”,这是一门无关考试和成绩的课程,但机构开设课程的目的是鼓励和帮助学生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收获更有质量的教育。

“这太牛逼了!” 他挺兴奋,“能想象吗?靠培训吃饭的机构做起教育来比大学还认真?” 一句话里用了相似又不同的概念:“培训” 与 “教育”、“机构” 与 “大学”,他把这几个概念分得很开。

考前班的很多学生下课后才知道这个戴着眼镜、憨厚老实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葛宇路,排着队请葛老师签名。即便想在讲台发光发热,但网红光环还真不是能轻易藏住。葛宇路又来了一句鸡汤:“我从不靠热度吃饭,而是靠自己讲课真的牛逼。”

我真不想听这些突然膨胀的自我了,“有粉丝跟你表白吗?” 我加了点讽刺。

“那真没有,我形象太糟糕了。” 他又突然实在了起来。

我觉得这搬家小伙还挺可爱的,虽然他不喜欢喝3.5度以上的酒精饮品

面对这么一位爆红的素人,自然有一堆商业机构蠢蠢欲动地争他站台。葛宇路把一看就是为了找网红带流量的机构邀请全推掉了,甚至连一些曾经关系不错,但几件事情发生后稍微流露了点 “消费一下” 意思的合作方,他都给拒了,不惜断了关系。“我觉得那样太傻逼了。”

但是有一句话,葛宇路心里一直过不去 —— “葛宇路对艺术的认识是错误的!” 说这句话的是葛宇路曾经很欣赏的人,是他一度学习的对象。但一系列事情发生以后,从他的嘴里听到这句话,葛宇路的情绪非常复杂。

被欣赏的人否认的感觉不好受,但后来反复琢磨,葛宇路又觉得这样很好,这句话给了他很大启发,甚至鼓励,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艺术更没有所谓正确。

“这位前辈让我感到一种特悲凉的宿命感,曾经的革命者逐渐变成利欲熏心的镇压者,镇压努力挑战固有艺术概念的年轻人,他们位高权重了,轻而易举地就把一些实验性的尝试直接说成是错误。所以心里酝酿久了之后,我反而很喜欢这句评价。”

在那之后,葛宇路和这个人再没有交流。往葛宇路身上贴标签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傻逼”、“神经病”、“变态”、“低俗” …… 这些词紧跟在静默的关注与审慎的赞美之后。“说不在意很虚伪,但真说有多在意,好像也没太多感觉。”


概念是酷的,艺术是薄的?

依旧是那副眼镜,但穿着西装浇了油头的葛宇路看起来一副明星作派,他和现场的粉丝们挥手示意,得到欢呼和掌声。身后的工作人员举着印有 “葛宇路” 大字的牌子,提醒人们眼前这一位气场十足的大腕去年立下的丰功伟绩,几个助理举着电风扇寸步不离地围绕在他身边。

向粉丝招手的葛宇路,看起来好像还是嫩了点

这个场景是葛宇路的作品《cool》的一部分:在近40度的高温里,从踏上广州的土地到离开广州,葛宇路要做到的事是一滴汗都不出

因为自幼出汗量超乎常人,葛宇路总被怀疑肾虚。出汗给葛宇路带来了一种浑身被捆绑接近窒息的不适感,动不动就全身湿透的状态也带来了不少困扰,有时候出汗让他完全无法正常工作。即使如此,葛宇路在毕业之前还是个喜欢运动的男孩子,和现在喝着可乐的快乐肥宅形象大相径庭。

刚到北京时,他只能租草场地一个月560块钱、冬冷夏热、四面漏风的楼顶房子,葛宇路最喜欢的运动是羽毛球,但打两个小时羽毛球的费用够他吃半个月外卖,于是便放弃了健身。那时葛宇路开始思考:去健身房享受 “挥汗如雨” 仿佛只适合精致的中产阶级,在城市其他的场景,在各种通勤的场合,
“出汗”成了一件不舒服、不体面甚至不礼貌的事情,甚至代表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失控。

于是,葛宇路想人为杜绝这种自然情况的发生。

在广州,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们执行着葛宇路下达的荒诞命令,严防死守,如临大敌,带着发电机、大冰块、几个电风扇围绕着葛宇路。中饭安排在了一个专门的冰窖中吃冷饭冷菜,进入展厅的方式也与其他人不同,是坐在装满冰块的车上直接进入美术馆的大厅。结果葛宇路全程冻得够呛,而身旁的工作人员则个个大汗淋漓。

为了防止出汗,葛宇路和助理们就在这个冰窖里吃饭

现场的观众很嗨,这是一个好玩的作品,他们可以从美术馆的屏幕中实时观察网红葛宇路的一举一动,并在开幕的时候看到屏幕上的葛宇路和真实的葛宇路重合,也有机会像明星见面会一样找偶像合影签名。葛宇路大放厥词:“网红大V,干啥不行!”

“过气网红的挣扎呗。” 我的评论。

“我其实特讨厌这个状态,恶心到不行。” 葛宇路在闪光灯的包围下进行了一次 “灵魂出窍” —— 他不在那儿,只是在努力控制躯壳完成这个作品。拿公共身份来做文章,其实是用种自嘲的方式进行调侃,但是 “出汗” 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用反常规的设置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扩大到另一个层面。

作品的名字是 “cool”,葛宇路解释说因为只有 cool 才不会出汗,不出汗才 cool。现场的观众十分配合,拍照片录小视频来表达着第二层含义 “哇,这个好酷,他也太酷了吧。” 也有一部分人体会到了其中阶级差异的意思,但在抛出这个点之后似乎就没有更深沉的东西了。

这不是葛宇路第一次被人质疑,去年的 “葛宇路”、“屌炸天” 还有更早的 “与摄像头对视”,圈内人毫不客气地给葛宇路的作品打上了 “薄” 的标签。

“最好薄到没有,搞那么厚干嘛?避孕?” 葛宇路这样回应。

葛宇路给自己的学生上的一节课,他让大家都去面壁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艺术离我很遥远,虚无缥缈,因为感知是天生的,我没这资质。但好像有时候艺术的门槛又很低,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 们虽然不像 rapper 那样会为 “real” 和 “fake” 喋喋不休地争执,但泛滥过后的乌烟瘴气会让人怀疑 “艺术” 这东西到底该如何定义。

所以我问葛宇路这个在大众眼中的 “法外狂徒”,艺术需不需要遵循一些规则?

葛老师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只有弄明白现在的艺术和人们的观念处于什么阶段,对这个概念进行挑战才会有触动,道德也是一样的,虽然很多时候道德有其局限和虚伪的地方,但不顾道德的结果可能就是观众不买艺术的帐。

“比如当年有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吃死婴,我完全明白他的艺术表达,但是我们都是具体时空中的人,所以他那个方式太强烈了,导致大部分人很难进入他作品的核心部分,而被道德卡在了外面,所以遭到了大量的谴责和责骂。”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表达的方式有很多,但大部分观众未必会真的理解,或是保持同样的感知力及幽默感。在众多艺术尝试中,艺术家们更关注的是表达方式是否独特和有启发,但到了社会层面,事情可是不受控制的。

就像去年的 “葛宇路”,葛宇路没想到作品会被这么多人拿来讨论,但他不觉得是被这些人理解,他都不理解自己,人与人之间又哪有真正的理解?

“说回来,艺术也不是用理解的方式进入的,因为不是理论,只是关乎感受。”

名字是虚幻的,灵魂是出窍的

当我准备好好总结一下葛宇路从成网红到过气的这一年里都干了些什么时,他说好多想干的事儿还没干呢,让我随便写个采访拉倒。我提议倒不如让他本人写个自传来投稿。葛宇路眼前一亮,脑筋一歪,“你去勒索主编多点稿费,然后我分你回扣!”

沆瀣一气的主意当然一拍即合,我表示很期待有朝一日葛老师写下的红楼梦或追忆逝水年华可以在 VICE 连载,结果葛老师留下一句:“你不怕我拿你们做作品啊?” 说实话,我还真挺期待的。

网红的身份为这位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灵感,何况他的走红更具特殊性 ——
火的是 “葛宇路”,是他的同名作品,而不是葛宇路,不是那个还要去找工作的毕业艺术家。其中的差异,让他有了更多的奇异想法。

虽然迅速濒临过气,但仍有余波时常冲击着葛宇路的生活。使用自己名字时还是会被认出来,但是他在快递外卖或者书店办卡时仍然坚持使用真名,“我从小到大还有很多名字,外号、小名、昵称、网游用户名…… 不过都是个代号而已,不太重要,就不需要多再出一个艺名了。”

葛宇路有着我认识的所有搞艺术的人的特质,比如说些我听不懂的话,干些我看不懂的事情。但大约是老乡的缘故,很多时候他的语调和方言又让人觉得亲切,像极了小学班里那个表面乖巧却满脑子坏心思的小胖子。多数时候他都是半开玩笑的状态,但让人摸不着头脑会在何时突然正经起来,谈人生和理想,以及那些神神秘秘的 “灵魂出窍” 时刻。



葛宇路曾经把北京的 “东湖” 站公交站牌带回武汉,放置在武汉东湖边。后来站牌不见了,葛宇路说 “我直觉它在水里”,考了潜水证,穿上装备,下到水底,果然捞出了这个站牌。

“VICE 的保安还当吗?”

葛宇路没回答我问题:“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突然觉得,你在外面看着你自己?”

“我操我没有啊。”

“啊?我以为大家都有过。有次下了课,学生排队过来找我签名,我突然就觉得我在旁边看着我自己,非常荒诞,一堆人排着队,看着一个傻逼在那儿挨个签名。”

“妈呀你还会灵魂出窍?!”

“你搞得我像个被闪电击中的变异人一样……”    

他的 “灵魂出窍” 更像是抛开一刻的状态,逃离出自己的角色,审视当下的行为也反观过去。他说自己和 “葛宇路” 是两个分裂的存在,在每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心态变了,状态变了,人也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人,他偶尔会冷眼看着每一个他。

“葛宇路不是我,我也不是我,真正的我,在后面。”

我看了看后面,没人。

“不是这个后面!……” 葛宇路准备向我解释,显然这事又不太好解释。

“行吧。” 我没有让他说下去。毕竟这是艺术,朋友。


关注本文作者微博 @屁王麦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