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行遍全球,爱德华·伯汀斯基的“人类纪”,一部地球危机的启示录
发起人:欧卖疙瘩  回复数:1   浏览数:1746   最后更新:2018/10/22 17:24:13 by 面壁者
[楼主] colin2010 2018-10-18 11:43:13

来源:798艺术  汪洋


文 汪洋 译 龙星如 图 格莱斯顿画廊

Pierre Klossowski

格莱斯顿画廊 / 布鲁塞尔

2018/1/24 -2018/4/7

皮尔·克洛索斯基个展“Pierre Klossowski”布鲁塞尔格莱斯顿画廊展览现场

Exhibition view of “Pierre Klossowski” at Gladstone Gallery, Brussels, 2018


如同打开的典籍,被时光翻阅的艺术史,偶尔会忽略其间的某一个段落,但从未遗忘任何一个具有卓越才华的艺术家。像是凡·艾克兄弟一样,克洛索斯基兄弟亦是隐形的艺术双子星,只不过璀璨的光芒被享誉盛名的弟弟夺去(巴尔蒂斯本名巴尔塔泽·克洛索斯基)。相对于那个永远处于青春期的弟弟,哥哥则用不温不火的笔调写就一篇属于成年人的童话。

1905 年出生于巴黎的皮尔·克洛索斯基,有着来自波兰的贵族血统,他的父亲埃里奇·克洛索斯基既是画家又是艺术史家、批评家,并结识许多欧洲文化艺术界的名流,诸如文学家安德烈·纪德、希柯莱、画家皮埃 尔·博纳尔、亨利·马蒂斯、出版人马泽等人,家里的客厅就是他启蒙的课堂。在父母分离后的1919年,诗人莱 纳·玛利亚·里尔克成为了他的继父,同样给予他大师级的教导。成年以后的皮尔,其艺术素养足以睥睨同辈青 年,尤以文学见长,兼及绘画。尽管由于时代的变故,他失去了贵族的尊位,但他从未失去贵族的高傲,因为只有精神层面的富足才称得上是真正的 “贵族”。2018年伊始,位于布鲁塞尔的格莱斯顿画廊率先举办了他的个人展览,其中囊括了多幅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使其以相对完整的绘画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卡尔米德服从苏格拉底的咒语,纸上铅笔 /

Charmide se soumettant à l'incantation de Socrate, pencil on paper, 175.6 × 154.9 cm 1985


皮尔·克洛索斯基从不遮掩对情色的刻画,露骨的赤裸场面总是会使某些观众产生不适感,尤其是女性和保守人士,认定他的作品即是“XX 哲学”的低俗一路。他在饱受指责的同时,逐渐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回溯欧洲绘画传统,沿袭了样式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风韵,一边去除掉了浮夸、颓唐以及奢靡之气,一边又保留住个中神采和隽雅气度。严格来说,他的作品只是技法相对单一的纸本作品,但就是在这种“单一”里找到了绘画的朴素。 彩色铅笔的亚光效果,直接杜绝了来自颜料的色泽,更加凸显画面主旨。所有线条均一丝不苟地布排,不急不缓地穿插起线性的律动。在半封闭的空间氛围里,凝练、淡雅的色调扭转了单色铅笔的草图感,在淡然之下暗藏理 性。刻意简化的画中形象,几何化的塑造方式,即便是活生生的人物(人体)也要随之改变,同时弱化光影并消解 透视,建立起自恰的绘画体系。他仿佛一名用画笔思考的哲学家,踱步市井之外、徘徊人性之中,漠视现代艺术却成为现代艺术的翘楚。

美丽的毒药 铅笔、纸、亚麻布 /

La Belle Empoisonneuse, pencil on paper mounted on linen, 149.9 × 143.8 × 7.6 cm, 1980


大器晚成的画家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沉稳,皮尔·克洛索斯基在沉稳之中链接起图像与文本、绘画与文学,在文 学作品里可以勾勒出臆想的轮廓,在画面上可以直白地兑现着视觉性的设定。他曾坦陈:对图像的着迷“刺激”着我,从而使我产生一种创造图像的“欲望”。在他绘制的“图像”里,从容不迫的赤裸等同于隐性的疯狂,而且裸体的出现具有一种挑衅的意味。遮蔽身体的衣物被选择性地放弃,或应全部袒露的身体却被衣物部分遮蔽,清瘦的体廓难掩内心欲念的萌动,在肃穆之下暗流涌动。在《美丽的投毒者》一画中,画家更是凭借情色因素的表象, 逐步阐释性与暴力、性与阴谋、性与死亡、性与罪恶。在故事性的情境里融入超现实主义语汇,去除了道德与高 尚,也去除了矫饰与伪善。直面观众的不再是赤裸裸的肉体,而是赤裸裸的人性,而人性的局域本就在善念与恶 行之间的灰色交汇处。

皮尔·克洛索斯基的画室等同于书斋,笔触等同于字符,他用绘画的方式来解释其文学作品的意涵。插图只适用文字间的某一个桥段,绘画却可以拓宽文学蓝本的基础,使之不再囿于字面阅读的限定,既可以支撑视觉层面的 愉悦,又可以承接审美层面的享受。能够出入自由之境的画面已经超出了解说式的图像功用,不再是再现性的、 叙述性的或说明性的。他还巧妙地把对性的态度和对性的把控,转换成对性的诘问,进而使画面发生本质性的嬗 变。无论是不是一个杜撰的名字,“罗伯特”已然充当了多幅作品里的主角,此外“罗伯特”还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 里。画面里的“罗伯特”有着现代女郎的装束,处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如刑具般存在的双杠牢牢捆缚住女主角的双 手,扭动的身躯抗拒着蛮横的外力。但人物表情始终坦然直至冷漠,似乎是陷入一种自恋状态或一场白日梦中, 并保持一种近乎冰点的温热。恰如让·波德里亚所言:“真正的冷漠和虚假的冷漠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唯有真 正的冷漠令我们感动,不过这种冷漠实在太少,几乎和美丽或疯狂一样少。”

有着浓重复古情结的皮尔·克洛索斯基并不喜欢当下的时代,总是否定现世并试图返回到中古时期。他在绘画 题材的选择上,很多都是出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奇素材,以男裸体为主角的作品《卡尔米德服从苏格拉底的咒语》即是出自柏拉图的记述。卡尔米德是俊美的少年,苏格拉底是慈祥的智者,所谓“咒语”即是先贤给予后辈的一种祝福般的箴言,进而引发出 Sophrosyne这个主题。Sophrosyne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希腊词汇,有理智、宽 厚、从容的意思,还有谦和、自省、仁慈的意味,即傲慢、狭隘、短视、贪婪的对立面。在画作中,Sophrosyne 主要是指对欲望的节制,而且一方面要虚心接受美德与良善,服从和谐与适度的内在法则,另一方面要极力约束 冲动与恶念,以及各种任意的放荡与任性的自由。画家站在绘画的原点上,用完整的形体对应着完满的形象,舍 弃了外在的表征与物质性,转向了内在的纯粹与崇高的精神性。画中人的缄默勾连着画外人的匠心,若明若暗的 隐喻凸显着若隐若现的睿智。在展开道德表述的同时做出形而上的探究,多出来的一份警世意味直击灵魂深处, 并且没有任何既定的答案。

皮尔·克洛索斯基个展“Pierre Klossowski”布鲁塞尔格莱斯顿画廊展览现场

Exhibition view of “Pierre Klossowski” at Gladstone Gallery, Brussels, 2018

皮尔·克洛索斯基个展“Pierre Klossowski”布鲁塞尔格莱斯顿画廊展览现场

Exhibition view of “Pierre Klossowski” at Gladstone Gallery, Brussels, 201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