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sy新作可敬?可悲?国际辩论大整理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1   浏览数:1859   最后更新:2018/10/10 15:40:52 by guest
[楼主] 开平方根 2018-10-10 13:11:36

来源: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


艺术是玩票的行当,却需要绝对靠谱的人来做。


“丝路种子:2018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已于9月29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邀请的艺术家闫珩带来他的架上综合材料作品,关乎文学与诗意,探讨时间之永恒流逝,死亡、废墟之隽永。这次展览以尖锐质问、新颖创作和社会实践开启一场酣畅表演,对不断震动变化的当代艺术现状,给出了线性或跳跃式的行思轨迹。


以下为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和闫珩的对话:

丝路种子:2018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Q:你作品中的工业伤痕元素是否和家乡、童年有关?

A:具体来说所谓的“工业痕迹和东北”,好多人都在以此说事,其实是给人的一种刻板印象。在那个特殊年代,东北有铁西区724兵工厂,西南也有同样的工厂并被贾樟柯拍成了电影;历史上,东北有擅长骑射的满蒙、有闯关东形成的强悍与淳朴,西南江浙也有生猛的码头文化;

东北人喜欢饮酒,山东、陕西、四川、新疆、贵州…都同样擅长,如此说来每个人的生存体验是相近的至少是一一对应的。它在于因人而异对事物的敏感,你所说的那些元素只是我作品中的一部分而已,一个人的早期作品与童年与成长相关是正常的,但是还需要后续的“人生储备”加上整理和反思。

《海》| 200×150 cm | 布面油画 | 2018

Q:很多人对艺术家的认识是“高大上工作室”、“自由生活”、“不羁性格”……你的生活状态、身份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

A:近几年有一种说法叫“人设”,我们对艺术家的人设,其实阻碍了真正去了解艺术和艺术家的人。如果说艺术家个体是不相同的但又的确有一些共性,艺术家职业是自由的,自由就意味着要懂得自律。

本没有艺术家这个身份,资本使艺术家职业化,国内艺术家生活状态基本相同,受资本体制塑造成同样作息节奏的公务员:

《彼岸1》| 80×100 cm | 布面油画 | 2012

平时工作室生活创作,个展一年前预订,群展短期攒,每年几场博览会,春秋展览旺季互相到场支持……

身边和社交网络基本上全是艺术业内的事,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其实这已形成了问题,让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变小了。爱调侃世俗人的生活却根本并不了解今天的其他领域。其实我们需要后续的人生“储备”,我们不能简单的去说“艺术不等于生活,我的艺术来源我对艺术的探索”。

丝路种子:2018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Q:聊聊你曾就读的鲁迅美术学院吧?

A:对于我的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从前我也爱用几个对鲁美的“人设”去概括:传统、朴素、大气……

到了今天,感觉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神秘与传奇,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上大体是差不多的,老一辈人都是同样的苏派,今天教育部传达的思想也都相同,大学培养的是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或是提高人口素质;

艺术家不是教出来的,只能说因人而异,对不同事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就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人。说到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个称呼“东北艺术家”,十年前毕业时“川军”是当代艺术领域中最火的,当时我来到北京业内对东北都是陌生的,我以“东北方式”开始。

《莫无奈2》| 150C×120 cm | 布面油画 | 2011

而到了今天“东北艺术家、东北式绘画”似乎有了位置与市场,我却没有利用好自己“东北艺术家”身份,我的展览简历合作画廊没有多少“东北”元素,什么都看大数据的今天,艺术家却不应该跟随集体与体制保护;去多寻找自由自我,接受多样性不是更有意义。

Q:你的很多作品在表现平面中的情绪与空间实物的关系,似乎你对这种关系特别有兴趣?

A:我是绘画出身,绘画的局限性在今天这个立体的时代是明显的,绘画这种传统的方式与材料条框给了她无穷的历史魅力,并不是简单去说绘画已死亡,但我们不适合去还原一个“经典”,绘画不能去演“清宫戏”。

丝路种子:2018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我的作品使用绘画只是擅长的方式,而对材料空间的结合这是今天展览所需,也是通过白盒子空间获得了作品的形式,像小说一样《唐吉诃德》有了高矮胖瘦几个形象才能让一个故事鲜活,作品只有以一组形式材料的组合才能形成一个气场,具体到我的作品除了绘画部分会使用现成品,我却一直设定它们为绘画,只是希望以标本的方式去呈现。

Q:除了做作品,你的大部分时间在做什么?

A:我多半时间都会住在工作室,画画的人得能坐得住;常出门就该坐不住了, 艺术家职业是自由的,自由就意味着要懂得自律。但是常年这样的生活其实是有问题的,自己距离这个今天与世界远了,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与童年与成长有关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没有后续的人生“储备”,我们不能简单去说“艺术不等于生活,我的艺术来源我对艺术的探索”。

《苦艾酒-双杯月》


几年前我热爱上了旅行,旅行能让人清空重启。2016年我在法国艺术驻留,经济衰退恐怖袭击后的巴黎是一种颓废之美,回来后就做了《苦艾酒》系列作品;今年在澳洲驻留,我自己一个人生活在无人区,广阔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独自一人的生存体验,让我产生了很多问题,又自我回答了很多问题。

《自画像》| 111cm x 90cm | 绘画装置 | 2014-2016

Q:当代艺术远离大众吗?

A:在国内当代艺术还是小众的圈子,因为需要学习和深入体验才能深知其中奥妙,绝不是人们把玩木头、核桃、石头那么轻松。逛美术馆的中产是无声的广场舞。

拥堵在高速上的今天,艺术是一条辅路。只是艺术不适合完全融进大众,艺术和生活是两套思维,当然艺术也分好多层面,也有视觉性强的艺术可以带给人愉悦,艺术并非前卫也不等于创新。艺术是“玩票”的行当却需要绝对靠谱的人来做。几个问题我的作答有一定的矛盾,可是对于艺术来谈就是这样的感觉。

关于艺术家

闫珩,1982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200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依托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对装置的偏爱,在作品中杂糅古典与当代元素。

此次展出的闫珩作品包括3件布面油画及 4件绘画装置,通过油画的材质、基于近似莫兰迪绘画的色调和金属装置,制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


采访:安鹏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