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德莫斯:可持续性之艺术与政治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2914   最后更新:2018/10/10 10:41:47 by 之乎者也
[楼主] clclcl 2018-10-10 10:41:47

来源:贝浩登PERROTIN


贝浩登(上海)2018年开幕展 温·德尔维个展现场图,摄影:Ringo Cheung. © Studio Wim Delvoye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图片提供:贝浩登


温·德尔维(Wim Delvoye),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艺术家,却在十多年前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牵扯到了一起。这段和中国的渊源通常从最早的,他在北京郊区建造的养猪场谈起,在此创作的作品《艺术农场》也是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此后,由其产生的猪皮纹身系列作品在当时也饱受争议,甚至遭到动物保护主义者们的抗议……早在2002年,温·德尔维就开始踏上了中国的旅途,并受到卢杰和邱志杰发起的“长征计划”的邀请,和其他200多位国内外的艺术家一起在西部地区的四川进行了“艺术性的介入工作”。然而在一场大型的全球盛会开始的同时,温·德尔维也只身离开了中国。虽然如此,在离开之后,他也没有断开与中国的联系,他主要与北京以及上海的一些画廊、美术馆和机构进行接触,并或多或少参与到一些重要的群展、个展以及项目中,以下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整理了些许。


泄殖腔


温·德尔维迄今为止最为知名的作品《泄殖腔》(Cloaca)是一件将食物变成排泄物的精密而复杂的装置作品,模拟了人的消化系统功能,科学严谨的运行中流露出荒谬和挑衅。 彼时,艺术家已着眼于人工仿制人体消化系统的议题。作品以各种形态和化身存在。

温・德尔维作品《殖泻腔 初版》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展出现场. 2001.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泄殖腔》的初版于2000年推出,由此温·德尔维在艺术界树立了自己的标志。德尔维将《泄殖腔》视为活物,而不是像架上作品一样的性质:已然在时间中停滞。《泄殖腔》 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由于一开始便是为了在美术馆展出而制作的,因此它富有机构性的特征。 它不仅需要人工的维护和控制、护理和投食,而且需要有人去更换硅胶管以及之后的清洗。自2000年后,这个作品已经在超过三十家美术馆展出。在此期间,基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这个作品引起了多种争议。


《泄殖腔4号》 (Cloaca Quattro)在中国的首次亮相于2007年在新北京画廊举办的艺术家个展。这件装置的另一版本《泄殖腔5号》(Cloaca No. 5),于2016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群展“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另一种选择”中展出。今年10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艺术家在此”中《泄殖腔》将再次启动,这将是该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第三次呈现。之后该作品还将在台湾展出。


2006年,地处人民公园内的上海第一座私人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邀请温·德尔维参与当时活跃于大陆的策展人陆蓉之策划群展“虚拟的爱”。当时他带来的是“作品”《动作玩偶》( Action Dolls),顾名思义这件“作品”的尺寸只有芭比娃娃的大小,也具有和芭比娃娃的套装中相似的构造。该作品实际是借他本人的形象以及一些他在艺术创作中使用的工具,比如纹身枪,他在农场穿的靴子、眼镜和服装而制作,最巧妙的是还有一个《泄殖腔5号》装置缩小的模型在其中。此限量作品还在贝浩登的官网商店出售。

温・德尔维《动作玩偶》2007. 37 x 34.5 x 14 cm. 动作玩偶、零件.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图片提供:贝浩登


艺术农场


在台北当代艺术馆(MoCA Tapei)的2009年的动漫美学双年展中,呈现有温·德尔维的两件作品,其中一件是三屏视频《艺术农场》(Art Farm)。2003-2010年间,他在北京建造养猪场,通过在猪幼崽上纹身来创作会“成长”的艺术品。他特意将时尚名牌商标,卡通图像或宗教图腾等刺绘在猪身上,这些文身猪因而逃过了被送进屠宰场的宿命,被妥善养大直到老死。在它们身后被处理成绘画,并用画框装裱,摇身成为买家预约购藏的艺术品。随着猪的成长,纹身图案不断变大但是也逐渐变淡。由摄像机从三个角度拍摄的《艺术农场》记录并汇编了艺术家在中国设办养猪场的全部运转过程。

温・德尔维作品《艺术农场》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览现场. 2009.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同时参展的《雕花轮胎》系列为该作品的全球首展。艺术家将双龙戏珠、花开富贵等传统中式吉祥图腾,以极为精细的工法雕刻在黑色橡胶轮胎上。在经济生产链中,轮胎象征的是最底层的生产工具;然而,当艺术家为其注入神圣文化图腾之后,其价值与意义也因此而转换了。

温・德尔维作品《雕花轮胎》在台北当代艺术馆展览现场. 2009.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静安雕塑公园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专类雕塑公园。2010年,第一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举办,之后以双年展的形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汇聚于此。静安国际雕塑展作为一个载体和平台,让艺术家在此传递艺术灵感,表达对公共艺术的理解。


温·德尔维参与了第一至三届的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分别展出了三件大型雕塑作品,《挖土机》、《通向未来》以及《星光亭》。“城市幻想”作为首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的主题,承载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期望。由激光切割考顿钢制作而成的《挖土机》充斥着一幅衰败的色调,巴洛克风格的精细镂空花纹给挖土机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德尔维将壮观与精细完美的融为一体,激光切雕花纹与工业机器构成了视觉和触觉感知的双重对立。艺术家象征性地将都市生产力的工具改造成了非实用主义的艺术,以表达对图像—观念—物体的解构和分析。

温・德尔维作品《通向未来》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展览现场. 2010.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2012年的“城市之光”是在“城市幻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为观者讲述着城市蕴涵的可言说的故事。德尔维带来了《通向未来》以及《星光亭》。远看仿佛童话世界中的建筑一般的装置作品,却是由充满机械原始气息的特种钢所组成。艺术家不仅仅揭露了艺术作品在华丽的外表下的本质,也同时隐喻了城市及人类。


德尔维的《通向未来》亦在2014年“城市家园”中继续展出。“城市家园”可解读为城市是公众精神寄托之地,也是他们的梦想之地。艺术家创造的这个通天塔,源自西方的一个传说,神为阻止人类建筑通往天庭的塔,打乱了建塔人的语言。因此建塔人不能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也再也建不成通天塔。艺术家从经典哥特式建筑中汲取灵感,如巴黎的巴黎圣母院,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


德尔维的艺术作品是在不断的对当代艺术提出质疑,他将神圣与亵渎、过去与现在、装饰与功能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运用他的实践过程中。他的艺术在这种悖论中茁壮成长,这种矛盾的纠结和冲击也在他的审美和创作中体现出来。

温・德尔维作品《星光亭》于上海静安雕塑公园展览现场. 2011.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长征计划


“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以红军在1934-36年的长征为名。整个展示计划参照历史的路线,规划20站的实施地点,并在四个月的行程中实现了其中的12站。以行走、论述、展示、写作小组以及对话为渠道展开了的多面向的实践。长征计划探讨各种革命记忆和当下语境的关系,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合作,去重新诠释历史意识和发展出一条感知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现实的全新方法。作为作者,其生产途径是为了积极地重新书写关于当代艺术所预设的观念,并建立新的生产和流通模式。


温·德尔维的《教堂系列》作品,以摄影装置作为媒介陈列于四川成都金花寺院内和窗户上。金花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由于西北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寺庙的土石墙和木窗是其主要的建筑特点。阳光从外透过布满装置的窗户射进来,真如教堂的玻璃窗一样,这些窗花的内容是由人体器官的X光片组成,有骷髅、手骨、大肠、胎儿、阳具、大脑……当时的汉藏族群众却并不反感,簇拥着指点:“这里肠子”!“啊,这里有只猪”,“这是龙骨”,“哈,这是那玩意儿……”。藏族姑娘在贴有人体器官X光图案的作品前载歌载舞。但当你看到这样一件作品时,无论何种原因,你都会被吸引,被感动,甚至有一种膜拜的冲动。这也是温·德尔维一贯的通过艺术创作以渎神的表象来颠覆人们对日常的认知的艺术实践方式。


温・德尔维作品《教堂系列》于四川成都金花寺院内展览现场. 2002. © Studio Wim Delvoye, Belgium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贝浩登(上海)2018年开幕展 温·德尔维个展现场图,摄影:Ringo Cheung. © Studio Wim Delvoye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18.  图片提供:贝浩登


温·德尔维在中国的展览和项目


2002  

参与“长征计划” 四川


2005

“东经 116°与北纬 40°的聚落”国际当代艺术展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A空间 北京
“两个亚洲,两个欧洲”国际当代艺术展  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


2006  

“虚拟的爱-青春地” 上海当代艺术馆 上海

“虚拟的爱-星光闪耀” 上海外滩8号创意中心 上海


2007  

“长征计划五周年回顾展” 长征空间 北京

个展“威姆•德沃伊” 新北京画廊 北京


2009  

“动漫美学双年展——视觉突击‧动漫特攻” 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北


2010  

“怀疑的悬置——国际当代艺术展” 其他画廊 上海


2010

“城市幻想——上海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 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


2011  

个展“威姆•德尔瓦” 麦勒画廊 北京


2012

“城市之光——2012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


2014  

“城市家园——静安雕塑双年展” 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



温·德尔维和艾未未


在2007年的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期间,温·德尔维和老朋友艾未未又见面了。艾未未浩浩荡荡地从中国携作品《童话》来到了卡塞尔,德国的电视节目“Durch Die Nacht mit”的镜头记录下了德尔维的这次“探班”的经过,以及他给艾未未带来的令人感到亲切的甚至有些鼓舞的画面。(德尔维1992年凭借作品参加了当年的卡塞尔文献展。)之后一年,也就是2008年,温·德尔维离开了中国。

温・德尔维与艾未未. 2007年卡塞尔文献展期间会面. 图片来自德国电视节目“Durch Die Nacht mit”截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