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领土”与“图灵的土地”,网络艺术是传统当代艺术的权利威胁吗?| Documenta 15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638   最后更新:2018/09/29 10:14:47 by 聚光灯
[楼主] 猴面包树 2018-09-29 10:14:47

来源: Figure  赵志军




徐震,艺术家、策展人、没顶公司创始人。1977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是中国当代艺术圈中极富话题性的艺术家。24岁时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创下「中国最年轻参展艺术家」的记录,曾获中国当代艺术最高奖。


一位中年男子,站在便利店里用心地选购商品。这是城市中司空见惯的一幕,但此刻的场景不同,它是《徐震超市》观念艺术的一部分。


未曾浸淫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圈外人,对中国商业艺术的明星级人物徐震,很难有过于直观的印象。尽管衣着休闲,态度和悦,但聊到艺术,徐震的个性便展露无遗。文雅的表层之下,是狂傲不羁、以天才自居的艺术信念,是有着北方印记的豪放洒脱,和在褒贬争议中不断前行的先锋前卫。


浪漫北上


徐震,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位在魔都混得风生水起的明星商业艺术家,同时也是当代艺术界标杆式的人物,曾有一段气质迥异的北漂经历。而北漂的源起,是来自父亲矫枉过正的教育,他给我看一张报纸,说‘你看圆明园的艺术家村,全是长头发,跟捡垃圾的一样’。他的意思是,你看将来艺术家都是这个样子。可我看了之后就‘哇,毕业之后就要去这种(地方)’。


那一瞬间的神往,他称之为浪漫主义的波西米亚的感召

图|来源于网络


1996年从上海工艺美校毕业后,为了追求一种艺术家的存在形式,徐震果真开始了 北漂,目的地正是被父亲称为捡垃圾的艺术家村。生活在圆明园的那段时光,在他的印象中,充满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混不吝集体主义浪漫


没什么压力,反正又不用挣钱。今天你出去,混一混弄点钱,他出去混一混,弄一点钱。非常集体主义,不分什么你我,每天就吃喝玩乐聊艺术,聊我喜欢这个、你喜欢那个……这种生活,后来再也没有过。


经历了情怀至上的存在形式后,徐震反而对沉浸其中可能会产生的集体主义迷失有了警觉:你不知道你要做的是什么,艺术家的集体氛围也是一种集体主义,个人很容易迷失在里面。

图|来源于网络


终于,在圆明园艺术家村混迹一年之后,徐震血液里上海人的务实精神苏醒了:会觉得好像每天都这么摆姿态,有点浪费时间。可能因为我是上海人,我还是比较注重到底做了什么东西。


徐震做出了选择,回到上海。


务实南归


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性门户,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与 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北京终究不同。发达的经济,催生了异常活跃的社会氛围。北方归来的徐震与开放自由的环境,注定要摩擦出某种火花,带来艺术观念的突变。


我在北京很‘野生’,回来之后,就觉得应该大家一起做点事情,把大家的作品拿出来看一看,那我们就策划一个展览吧。那时候连策划人的概念是什么也不知道。没有场地,骑车出找场地;没有钱,每个人凑一千块钱,就这样把展览做起来。带着后天感染的北方人的野生气质,徐震一鼓作气,在上海自由的商业环境中,走向了一种近似于行为艺术的反叛。


2000年后,徐震先后做了比翼艺术中心、Art-ba-ba等非盈利性但很具社会性的艺术平台,开始在上海艺术界占有自己的地盘。2008年开始,国内艺术界的迅速商业化,成为徐震艺术方向的重要转折。


在这股大潮中,许多艺术家以工作室为基地,谨慎但不排斥地参与艺术市场。徐震不同,他的步子迈得更大,也更为明目张胆。2009年徐震创建了没顶公司,2013年,又将没顶公司旗下的艺术创作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徐震®——这不仅是老板的名字,也是一个艺术品牌,一个商标。

图|没顶公司提供


艺术家开商业公司,即便在艺术市场相当成熟的西方也并不多见。对于崇尚独行苦吟、固守清高本色的艺术圈,更被视为开堕落风气之先。成为艺术圈的叛将,质疑声浪的主角,并没有让动摇徐震个人品牌化的决心。这是外界的一个看法,对我来说还是比较自然。已经开了‘没顶公司’一个艺术厂牌,把徐震品牌化也很正常。


徐震从不回避商业利益:每个艺术家在这个时代,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不应该涉及到过多的政治正确和道德绑架。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能够自由地去选择。进入了全球商业化、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怎么可能离开商业现实去谈事情呢?

图|没顶公司提供


在徐震看来,艺术的纯洁与艺术家的穷困潦倒不能等同而论:(艺术家穷)就是一个误解,是中国人自己骗自己的一个骗局吧。对于那些向往名利但拒绝与商业建立关系的年轻艺术家,徐震态度更是直截了当:想不通的永远在底层。我知道这个话有点绝对,很残酷。


在他看来,艺术不是自由的。某种程度上,它最终会成为社会中的一种供需关系。


观念艺术


商业态度如此坚定的徐震,如果将自己完全抛入商业运作的轨道中,他的艺术创作是否也应该遵循工业化生产的定律,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加以机械复制与批量生产?但事实并非如此,徐震不仅将商业运作视为艺术模式的一种先锋实验,还用这种艺术实验介入了社会公共生活。

图|没顶公司提供


今年9月30日,没顶公司最重要的观念艺术作品之一《徐震超市》,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首次以艺术概念作为拍品上拍,开创了亚洲拍卖界先河。这是徐震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完成的作品,曾在海内外诸多艺术中心和画廊展出,名声斐然。然而,徐震没有将这件颇为前卫的设计静置在展厅之中,等候大众的理解,而是耗费资金和人力,将之移至上海愚园路,进入社区环境中以商业方式运营。


这间徐震超市外观非常普通,与大上海随处可见的普通便利店几近雷同,唯一的差别是店面张贴的填补空虚每一天的slogan。与之对应的,是走入店内,选购货架上的商品时,甚至到结账时,才能发现完好无缺的包装里,毫无任何内容。

这间营业中的超市里,不时会发生荒诞的一幕:

大叔:给我那包烟,不用袋子。

店员:45元,怎么支付?

大叔:微信吧。

店员:这里面是空的,您知道么?卖的是空包装,我们这里是一个艺术项目。

大叔:哦,那不要了,我以为是卖烟的呢。


这已经是相当和顺的结局。

《徐震超市》


有些顾客会把这种观念艺术理解为诈骗艺术,反应相当激烈。在每个营业日中,店员都要应对各种事态和顾客的情绪反馈,大部分顾客会直言不是很懂。但是,作为介入了社会空间的艺术行为,也培养出了它的支持者。一位顾客就对这种艺术个性表示赞赏:叫徐震超市的话,我觉得蛮酷的。有野心、太商业,或类似的批判,我反而会迎上去,我觉得这是艺术家应该有的个性。



艺术自识


徐震曾对媒体说,自己只有1/3的身份是艺术家。另外2/3的身份,按照徐震所从事的工作,其实分别是艺术公司老板和艺术策展人。完整的徐震,并没有一丝跳脱艺术圈,艺术家也是他全部身份的核心。


将来看,我肯定是艺术行业里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忽略身上的商人气质和成就,徐震与他的清贫同行的共同之处,是对自己的艺术造诣非常自信,同时对于艺术家的等级之分有自己的理解,所有的艺术家都是一样的,开始他会去符合标准,到一定的程度他就需要去创造标准,最后因为他的存在,这些标准都变了。

在这个标准体系中,徐震艺术狂人的自信不羁显露无疑:我应该是已经过了第二点(创造标准)吧。绝大多数人,99%的艺术家是到不了第二点的


徐震狂妄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就是认为没有让他仰望着,觉得难以超越的艺术偶像: 人们经常听到这些艺术家在说,他们敬仰西方的大师,他们希望做到这种程度。你的天花板就这么高,没戏了。徐震厌恶用已有的艺术大师为自己铺设天花板的做法,这是很残酷的,我并不是以一个非常骄傲的角度,而是以一种非常技术系统的角度说这些话。有时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导致你丧失了很多学习能力,丧失了很多自我质疑。


那些到中年开始烧香信佛、皈依宗教的艺术家,在徐震看来就是丧失了进取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典型代表,所以他不允许自己变得佛系对我来说,将来至少还有十几二十年的工作没有做完。在艺术界摸爬滚打了20年,徐震感慨颇深,看得最多的就是艺术家垮掉了,这是很好的教训,也是很精彩的故事。因为这样你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危机感。


《意识形状博物馆》展览现场  


和所有人一样,艺术家注定要面对生命的必然终结,如何终结也成为留给后世理解其艺术灵魂的最后线索。当被问起期待怎样的结束,徐震说:要死得轰轰烈烈,不能太平静地死。或者跳楼、或者被车撞死,至少要上新闻吧。


徐震面对生死表现出的淡然,对个人价值的高度自信,都源于他将自己100%地交付于艺术的心态:我在其他地方都是很自卑的,只有在艺术上面很自信。艺术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所以我也没有时间去自卑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