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店(Nøtel):人迹难寻的未来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562   最后更新:2018/09/03 09:05:4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王大雨 2018-09-03 09:05:41


2018年9月1日下午三时,在vice中国办公室开启远程临场开幕及艺术家talk, 主持人:龙星如。

项目介绍:vice中国陆冉、七木空间艾思。

同时,展览平行项目{在匿名的房间里}通过Gooogle Doc进行,身在伦敦的李维伊以即时文本在线参与远程开幕及艺术家Talk.


关于:

在匿名的房间里

邀请参与到展览中的艺术家,在Simple Note上以匿名方式跨越时区共同编辑一个文档。这是一个想起来了便随意更新的匿名房间,没有强制更新时间和实时对话的压力。文档的课题是今天的技术环境与生活,内容来源于日常细节或学术论述,可能是摘抄或笔记,是随机的对话或自问自答。文本会伴随展览发布,但观众将不知道每句话的作者是谁。


好奇的工具

工具始终伴随并开启创作的向度,艺术家/创造者的工具本身便能形成一部微型考古。参与到展览中的艺术家在各种层面上使用到让人更好奇的工具:机器学习软件、亚马逊的Mechanic Turk、化学制剂等,策展人将会以六期短文的形式和艺术家聊聊他们所使用的工具


r=a(1-sinθ)

贺子珂、江上越、刘昕、刘张铂泷、李维伊、孙晓天、郑路


策展人

龙星如


201891日-20181014

展厅开放:周六|周日上午十三时至六时,其他时间需预约。

联系电话:13810425024|135010074444

info@qimuspace.com

www.qimuspace.com


七木空间将于91日举办由龙星如策划的特别项目:不仅是r=a(1-sinθ)。展览将持续至1014日。


I.短暂平衡

不仅是诗人,还是少女诗人的小冰出版了诗集(并开放版权);程序已经能写出重金属专辑(《Coditany ofTimeness》)和模仿Lichtenstein 的作品风格;外形怪怖的Debater在与人类的辩论中获得了更多票数;各种智能助手(Siri, Cortana,Alexa),和Google Brain团队给神经网络加密算法的命名方式(Alice/Bob/Eve)都具有人性色彩。我们似乎在人与机器之间漫长的相处模式演化中,找到了一种短暂的、带有诗意的动态平衡,通过对技术的艺术性解释与场景建设,弥合着硬核技术与大众阅读语境的裂隙。


II.元领地

技术与艺术对这一暧昧地带的双向逼近也似乎允许了一种元领地的存在,以涵纳非功能导向的、游戏性和故事性的创造。设想一个展览,从这种动态平衡出发,并采取一种相对柔和的向度:它试图处理科技与艺术的议题,但并不架设任何优先级;没有裸露在外的电路板,也不呈现科技原材料;不立足科学的圈地自萌,也不鼓励对艺术的盲目崇拜。


III.阿派朗

阿那克西曼德在米利都派的年代就设想过世界不同种类的物质都来自被称之为阿派朗apeiron,意为无限定)的最简成分。这种最简成分在今天成为数据,化身为大多数人知识外的一片飞地,钝化在冰冷的运算结构之间。当科技能以更精准的方式对时空、环境乃至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测量与统计时,原本用于信息与机械过程的测试、量化与排序逻辑漫出到更多交叉领域,在产生过度简化倾向的同时,也默许了数据威权和新阶级的诞生,人的尺度正在重新被审视甚至无处安放。


IV.那一个词

发生在上述元领地中的诗性转换,以及人类与技术对象的反复磨合,不仅仅是开篇所述之硬核技术与大众阅读语境的裂隙的工具,也是一块置空的场所,一种tabula rasa,为计算机时代的超速现实提供一种达达式的向度——它无关于创造任何奇观。正如福楼拜所言: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对象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能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


V.展览

计划做一个展览,视为寻求这一个词语的尝试。



艺术家

贺子珂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未来媒体艺术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关注在多种叙事处理与信息组织下的认知混乱,近期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和搜索系统的探讨和应用。


江上越

出生于日本,因不同的语言而遇到过许多交流上的障碍,因此逐渐加深了她对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兴趣。2017年在德国HFG大学交换,并且在德国个展“Into thelight...”(Peter Weibel 馆长策划),伦敦个展“Dialogue beyond400 years”(近藤成一,千叶成夫策划) 同年受奖日本千叶市政府艺术文化新人奖。现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小东。


刘昕

自幼进行工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是刘昕创作的母语。她曾在多处科技机构工作,包括微软研究院(纽约、北京),谷歌先进技术部门,清华大学艺术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等。她的作品常以表演,装置,电机设备甚至科学实验及论文等方式实现。她关注并探索自我意识与情感的构成,利用科学手段,和个人诉求联结,创造诗意的,以身体为中心的体验。在虚构和真实之间重新审视传统经验认知和科技异化之间的微妙联系。她的艺术及交互作品多次在国际会议及博物馆展出,包括Ars Electronica(2017),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2016/2017),圣丹斯电影节(2017),翠贝卡电影节(2017),北京民生美术馆(2017), OCAT上海馆(2015), Eyebeam(2015) 以及ACM研究会议等。


李维伊
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weiyi.li、设计师weiyiandfriends.com、策展人bigbadgallery.com、出版人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


刘张铂泷

201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15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体专业。他曾获得资生堂摄影师奖(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4)。近期参加的展览包括「化学之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7),「快乐的知识」(泰康空间,北京,2016)等。策划的展览包括「关于一个博物馆的想象」(J:Gallery,上海,2018)。


孙晓天

设计师,多媒体艺术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感官设计,人机交互,信息体验化互动,感官体验,感性工学。目前在日本九州大学富松潔交互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作品通过艺术或设计结合科技的方式关注并探索信息时代下人与机器的关系与新时代下城市人群生活方式。


郑路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L.V.M.H.青年艺术家大赛奖学金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郑路在最近的个人实践当中,逐渐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逻辑和语言系统。他将空间维度等概念纳入新的观念构架中,落实对实在洞见的语言,编织在时空图景的纹理中的他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