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史镇豪:写作或艺术创作都跟流泪一样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266   最后更新:2018/08/06 20:38:02 by 蜡笔头
[楼主] babyqueen 2018-08-06 20:38:02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伊琳娜 · 基尔丘克,《暴雨》(Irina Kirchuk, Cloudburst),Bold Tendencies 委托创作,2018 Photo credit Peter Landers


混杂的佩克汉


敢于引领

英国伦敦佩克汗多层停车天台

2018年5月18日―9月22日


林三维|文


经过黑麦小巷(Rye Lane)的非洲杂货店和加勒比移民开设的餐厅,背景是国语流行曲和饶舌音乐;走上佩克汉多层停车天台(Peckham Multi-Storey Car Park),亦即弗兰克咖啡厅(Frank's Cafe)的所在地;站在数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旁,鸟瞰佩克汉景致,将这一切收进眼底是弗兰克咖啡厅的一大特质。今天,弗兰克咖啡厅的人潮比以往多,大家造访的是参与“敢于引领”(Bold Tendencies)的2018年夏日活动。今年参展的艺术家包括约翰 • 阿伦斯(Johann Arens)、沙恩•琳恩•哈钦斯(Sian Lyn Hutchings)、伊琳娜•基尔丘克(Irina Kirchuk)、陆明龙(Lawrence Lek)、阿朱那•纽 曼(Arjuna Neuman)、周奥(João Vasco Paiva)、斯特林•鲁比(Sterling Ruby)、艾米丽佳•斯卡努耶特(Emilija Škarnulytė)、珍娜•苏泰拉(Jenna Sutela)理查德•温特沃思(Richard Wentworth)


自2007年成立以来,非牟利机构“敢于引领”每年夏季都会把大型停车场转化为艺术场所,举办一系列的当代艺术活动、建筑展览、委托创作、音乐会等,阵容和规模庞大。2016和2017年期间,“敢于引领”曾与The Multi-Story Orchestra举办逍遥音乐会(BBC PROMS)。2018年的就地委托作品展邀请了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装置,回应主题生态学,试图透过作品探索人类在文明进化史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既然是在地委托作品展,我们就要尝试透过佩克汉的脉络来了解作品,梳理作品对当地的回应。关于佩克汉,有几点需要提出。这些年间,佩克汉时常被人挂在嘴边,吸引创意、艺术青年进驻,被人们和地产商们吹棒为“第二个Shoreditch(肖迪奇)”。佩克汉和莱顿(Leyton)德普特福德(Deptford)等地一样要面临绅士化现象。而其中一个被认定的“事发地点”就是佩克汉多层停车天台。今年年头,同一幢大厦的1至6楼被转化为结合共同工作空间 、瑜伽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餐厅、艺术空间、酒吧的Peckham Levels,原本废弃的停车场摇身一变成为潮流热点。

展览场地整体图


那么,绅士化现象意味着什么呢?绅士化是一个“取代”的过程,城市的多样性被同质化。譬如一式一样的连锁品牌、餐厅、咖啡店取代了独立店铺。地价租金上升,导致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离。


上天台之前,我率先拐进一个接近漆黑的小房间。阿朱那•纽曼《液体紫罗兰》(Liquid Violet)在房间末端闪烁,发出蓝白光茫。如同闪电般的心电图的作品形状参照马绍尔群岛的航海波形图,猛烈的光线和低回的声音挑战着观者的理性感知,简约、直接的装置外形糅合了历史、地理、政治元素。


周奥《家2.0》(Home2.0)呈现了一个由稻草、卵石、岩石等物料建构而成的废墟式建筑。它似是在英国北部被恶劣狂风摧毁的小屋,又或是欧洲日久失修的破碎家园,黄澄澄的外形和西方古时文明遗留下来的断瓦残垣亦有几分相似。《家2.0》的物理结构借用英国、中美洲、北非和东亚等方式而建,仿如迷宫,游走其中的观者看不见明确出路,四周高耸的墙壁挡去视线,抬头瞥见的一抹蓝提醒观者的方向感,不致于迷失。在自然物料的下面,藏有塑料碎片。从建筑方式、结构、物料等层面看来,《家2.0》结合了自然和工业,在这迷宫式的结构里压缩时间和地理的距离,既表达人类的创造功能,又靠着双手建造一个“家”。同时,这个现代式洞穴是半开放的,它亦要依赖自然物料方才能够建构而成。无论科技有多进步,人类文明亦有赖于与自然和谐相处。

周奥,《家2.0》(João Vasco Paiva, Home 2.0),Bold Tendencies 委托创作,2018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自然和工业的结合亦可见于伊琳娜•基尔丘克《暴雨》(Cloudburst)。这件作品贯彻艺术家的美学风格,重新置放当地搜罗而来的现成品,将它们组装成另一组物件。当中的物品不乏浓烈的工业风格,又有几分回收循环意味。不同形状的物品被涂上七彩鲜艳的颜色,模糊物品本身的功能性。譬如湖水蓝绿色的疑似冰柜,被拆下来的风扇叶,家具、电器经过重新上色、组装,散布天台,远看俨似儿童游乐场的康乐设施。


《暴雨》在外形和规模上有明显分别的《黑炉子3》 (BLACK STOVE 3)亦是由家具、日常出发,不过由斯特林•鲁比创作的《黑炉子3》没有丁点儿玩乐的意味,反倒更像诘问。垂直、呈长方形的全黑火炉比人还要高,加强其纪念碑式的严肃感。艺术家在农村长大,家里时常使用火炉保持屋子温暖。在此,火炉既是令人类舒适的工具,同时亦代表对地球及其原材料的掠取。但没有火炉,人可会冷死。在此,艺术家提出一个陷于两难的道德问题。


展内的大部份作品亦运用了当地材料,其中理查德•温特沃思《小灌木林》(Coppice)便和佩克汉有显著关系。要不是有小册子说明,人们很容易略过这件作品,以为那是停车场尚在整装的项目。艺术家在停车场七楼的坡道,运用道具、书本和螺栓建造了一个体验式的场域,意思是观者可以游走其中。在此,书本并非供人阅读,而是作为垫子,提供物理支撑。


约翰•阿伦斯《固定》(Immobilisation)的对照点是位于大象堡(Elephant & Castle)的运输公司。其所在地距离佩克汉不远,艺术家的装置重塑了室内设计、运作的情况。运输公司专门制作特别的泡沫模具,防止易碎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有趣的是,同样的技术亦用于医学环境。人与物的界线在此进一步模糊。

展览现场图


人人都怕绅士化,因为那意味着单一面向。这十件就地委托作品对人造、自然、工业没有十分明确的立场,能够确定的是无一件作品认为某方是对,而另一方是错的。事情并非二元对比、黑白分明,把作品呈现的态度放回佩克汉面临的问题,凡事保持多样性,容许不同观点、文化的产生,不把差异当成威胁也许是面对绅士化的出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