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艺术空间:我们提出问题,而不给予答案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54   最后更新:2018/07/27 13:28:28 by 小白小白
[楼主] 陆小果 2018-07-27 13:28:28

来源:典藏艺术网  沈柏逸


当我们步入Unseen摄影博览会(Unseen Photo Fair,以下简称Unseen),心裡悄然升起一股陌生感。在这个摄影博览会的现场,基本上见不到人们熟悉的摄影大师,而是许多正在掘起中、鲜为人知的年轻摄影家,或者是知名摄影家较不为人知的作品。此外,相较于台湾常见的摄影博览会操作方式─以经典摄影原作或外国摄影大师为号召,Unseen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更著眼于社群视野范围外的作品,整体氛围对年轻创作者更加友善。


这种对摄影新人的关注与涵融,以及不断拓展摄影的多元面向,让人直觉地联想起Foam摄影美术馆。事实上,这个充满活力与实验性的Unseen,一开始的团队就是由Foam所主导与培育。他们从2012年开始,每年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西侧的文化公园(Westergasfabriek)公园举办Unseen。直到2017年,Foam想要聚焦在美术馆的教育性,且所扶植的团队已具备自主筹办能力,因而离开Unseen的决策,但仍与Unseen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7 Unseen摄影博览会(Unseen Photo Fair)现场。(摄影/曹良宾)


深具实验性质的艺博会


2017年的Unseen主要分成五大区块,分别是年轻艺廊云集,也是活动核心的「博览会」(fair)、独立出版社群聚的「书市」(book market)、组织理念与作品观念性较强的「艺术团体区」(Co-op)、举办演讲与讨论会的「会客厅」(living room),以及分散在阿姆斯特丹市区各个艺廊与户外空间的「城市计画」(city programme)。


Unseen的博览会现场位在一个巨大的圆筒状瓦斯槽中,展场呈放射状分布,去年共有来自欧美与亚洲53家艺廊,以荷兰、德国、英国居多,还有部分来自日本的艺廊。观众可以见到不少曾在Foam的「New Talent Show」中展出过的新锐摄影家作品,这些创作者年纪大多在40岁以下,作品内容与形式多元,且深具实验性。

2015 Unseen摄影博览会(Unseen Photo Fair)户外展区「The Embarrassment Show」一景。(摄影/罗晟文)


在聚集了67个摄影出版单位的书市中,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出版社或摄影书商,其中也有艺术学院摄影系所参与,例如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莫斯科的罗钦可艺术学院(Rodchenko Art School);摄影美术馆也没有缺席,Huis Marseille、Foam的出版部门、瑞士的爱丽舍摄影美术馆(Musée de l'Élysée)都有展位。此外,书市中出版品的数量与品质都相当可观,且同时展出摄影书奖(dummy award),观众可以自由阅读,也为书市增添更多话题性。


举行摄影讨论会或演讲的会客厅,策划了许多有趣的讲题。在一场名为「Making, Sharing, Selling: The Photobook Market Today」的讨论会上,3位身分各异的讲者(书商、摄影家、研究者)分别就自己「卖最好与最差的书」作经验分享。此外,还有许多艺术家自主成立的团体前来发表,宣扬各自的社会使命或艺术观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来自尼泊尔的Nepal Picture Library,以及荷兰在地团体的Radical Reversibility。

2016 Unseen摄影博览会(Unseen Photo Fair)户外展出一景。(摄影/罗晟文)


此外,同样令人惊豔的「艺术团体区」区,有来自荷兰、印尼、义大利、法国、孟加拉等地的艺术团体。他们带来高度实验性或社会批判性的创作,让观众在高反差的展位中穿梭,体验异质共存的张力。至于「城市计画」,则是将博览会延伸到主展场之外,与阿姆斯特丹的摄影社群形成有机的连结。我们因此可以见到不少将摄影融入日常的户外装置,以及Unseen跟阿姆斯特丹各大艺廊的合作。


总的来说,相较于Paris Photo、AIPAD等大型摄影博览会,Unseen虽然免不了商业与产业发展上的考量,但在整体规画上仍予以不同文化、年轻族群更多的空间与友善的态度,展现了摄影社群的多样性,也为在地社群注入了新的生机。


反观台湾,每年举办数个大型摄影博览会,但主题性多半偏弱,对摄影的想像也颇为侷限,展场设计往往也只见商业考量。许多展出的作品在观念或方法上,仍停留在过往画意沙龙、现代主义或纪实摄影的传统思路,较少见到具实验性或想像力的影像作品。

2017 Unseen摄影博览会(Unseen Photo Fair)现场一隅。(摄影/曹良宾)


此外,有志于摄影创作的台湾年轻人,不只缺少理想的发表平台,更欠缺良好的发展机制,他们可以说是「消极的不可见(unseen)」。喜欢摄影、对摄影怀抱理想的台湾年轻摄影创作者在哪?他们有哪些发表的管道或展出机会?难道只能将目光投向邻近的日本或遥远的欧美?到这些摄影生态系相对完备的地方去发展?台湾如何成为吸引各国发展摄影创作的基地?或许,一个对年轻摄影博览会的想像,会是改变契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