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徐冰最新个展“徐冰:文字与自然”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339   最后更新:2018/07/18 15:32:43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8-07-18 15:32:43

来源:ARTYOO 不爱栖居爱流动的


艺术家越後正志到达中国后在短短十五天内从定居北京的城市移民——一对裁缝夫妇的故事中获取灵感进行创作,唐宏峰、田方萌、吴强、夏彦国以展览和裁缝的故事为出发点,结合作品从社会学、政治学和美学等视角进行一次跨学科的开放式对话:关于现代性与流动性。

一个日本艺术家的“中国制造”


日本艺术家越後正志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中国制造》是主要以城市移民和漂泊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北漂裁缝的故事。在北京驻留期间,他以这两位裁缝为对象展开调研项目,作品由影像、声音、物品所构成。

在的的|艺术中心的展厅里,所有展品都不是他的旧作或者来自外地的创作,而是艺术家到达中国后在短短十五天内从定居北京的城市移民——一对裁缝夫妇的故事中获取灵感创作而成。

二十七年前从芜湖来到北京靠开裁缝铺为生的郭女士对于家乡的回忆已经模糊,但是提到傻子瓜子时眼神忽然一亮。“芜湖……我还真不记得了……傻子瓜子!对!傻子瓜子是芜湖产的。”发现这段珍贵回忆的艺术家将这两箱瓜子放在展厅,希望来到这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寻常物品背后的个人记忆。



展厅里悬挂的衣服来自郭女士的儿子,芜湖户口的他生于北京,中学就读于北京的国际高中,毕业后因为户口原因选择了国外就学,全额奖学金考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现在洛杉矶工作和生活。其中一个采访视频中郭女士一边洗衣服一边讲述儿子的过往和现在,站在这里听故事的人通过这段影像与故事中的人再次联系在一起,体验着时间和空间两重维度的“移动”。

人与人之间需要获得信任感才能深入沟通。项目的进行也并非轻而易举:郭女士和杨先生这对裁缝夫妇从一开始的陌生和犹豫到后来乐意接受采访,也是通过朋友介绍、邻居协助沟通的,期间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最终同意参与艺术家的项目。最开始,越後拿着自己的工作服去请郭女士修补,然后在几次见面访谈的过程中听她娓娓道来其丰富的家庭移民史。这些衣物原本由中国制造,现在又再度回到中国,请来自芜湖的北京裁缝进行缝补,组成了这次展览中以“移动”为主题的故事线索。

艺术家生长于日本富山县,之后赴东京求学并游历欧洲,在听了郭女士家庭的“移动”经历之后产生很多共鸣。虽然从一处漂泊到另一处,但是就像这地图之间以红线作为纽带连接,人与人,人与地点,地点与地点之间也始终以情感为纽带彼此连接。

流动性不仅反映在人类的游移状态中,也体现在信息、物品、资本、关系和地位的迅速变动中。在这个充满流动性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找到永恒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制造]展览的延伸,的|艺术中心邀请相关领域的三位学者:唐宏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方萌(北京师范大学流动人口与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强(博士/城市研究者);以展览和裁缝的故事为出发点,结合作品指涉的城市移民、留学潮、影像记录等社会现象,从社会学、政治学和美学等视角进行一次跨学科的开放式对话:关于现代性与流动性。(By:低音)

什么是现代性和流动性?

By:陈义可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生活的当代世界像液体一般充满了流动性。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上,我们不停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变换着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似乎总有一处居所,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祖先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定居生活,一方人守着一方水土;我们却难以安分守己,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现代性是对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的抑制和规训

吴强博士认为现代性与它的历史起源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景观,历史上现代性在各个宗教中发展是不同的。比如伊斯兰教只是在有关花纹的艺术上做出最丰富的图案,阿拉伯纹样就是这种花纹艺术的典范。这种手法目的就是麻木视觉,使感官丧失。那么,通过这一点,也会延伸到我们今天对真理的认识。现代性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相信所看到的东西,而对身体的其他感觉是不相信的。现代性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来塑造我们对视觉上的判断能力,来抑制我们对其他方面的感受和判断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发展的一切都是对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的压制和规训。在人类学领域里,比如北京大学的蔡华,研究人的各种分泌物,实际上他的研究都超出了人的视觉范畴,这是一种反现代性的学科。

人类运动中所谓最理性的、最关键的一个判断是在视觉角度上,从大航海时代,它意味着有星象观察、宇宙地心说等一个又一个视觉基础上的认识之后,对世界有一个新的开始,然后进入中世纪,产生了油画、建筑和雕塑等视觉艺术上的革命,这一阶段很重要,各种油画艺术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印象派完全迎合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的视觉艺术的发展,到现在的现代性,都是在所谓的一神崇拜中发展过来的,同时,它对视觉艺术整体上塑造了视觉上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围绕教育里的文字而言,把一个口头文字变成印刷文字。以上所阐述的都是围绕视觉来进行发现它在压制身体的其他感官,所以,对于这种视觉运动,我们要进行反思,如何反抗这种现代性,排斥以视觉为中心的理性思考呢?这个是我们现在要谈的一个重要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本身是把视觉经验抽象化和纯粹化的一个过程

唐宏峰谈到,“视觉现代性”是她进行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理论上,视觉现代性体现为现代性,包含区别于古典主义的一切特质;再有,视觉特别是现代的。这两者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它是现代性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促使现代性生成的一个原因。唐宏峰进一步谈论现代性的视觉化,她讲到视觉现代性在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里都做了视觉感官的这种高度强调,以及现在城市空间和建筑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视觉经验的丰富程度,要远大于一个古典人的。然而,对于都市现在的空间和环境当中所生产出来的视觉的材料和经验,是远大于一个前现代的乡村。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的眼睛的功能也会远远大于传统更依赖于耳朵的那种经验。而视觉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图像所展现的出来的隐喻故事,是具有教化功能的,那么,对于现代的社会转型来说,图像可以单纯的作为视觉经验,而背后的隐喻和教化功能可以被隔离。也就是说,这种纯粹的视觉就是一个现代的产物。在艺术史上,从文艺复兴晚期的荷兰绘画开始,画家大量使用平面性的绘画方式,一直发展到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这种现代主义艺术如印象派等等,那似乎是一个纯粹视觉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一段历史,也就说现代性本身是把视觉经验抽象化和纯粹化的一个过程

随后吴强博士进一步阐述了视觉现代性。今天,一般人听不懂古典交响乐,于是它变得越来越小众化。当我们接受一个听觉上的训练,实际上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这也变成现代社会阶级差异的基础。但是,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扩大规模的过程。在普及教育方面,如英国和欧洲大陆已经完成普及性小学教育,一般的公众完成小学教育后,就能够阅读报纸,国民识字率的提高是现代性最重要的一个方面。1920世纪,一些新的音乐形式诞生了,包括布鲁斯等通俗音乐的鼻祖,在当时黑人当中,非洲音乐慢慢地被变成一个现代的东西,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下流的音乐,因为上流社会没有受这方面的训练,所以排斥。在那个时候,这个已经被认为是前现代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够上升并进入到现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通讯技术,如广播和电影。现在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也是围绕视觉为中心,强调视觉的大众化。而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成为政治强人。这是现代性技术发展的结果。


现代社会:所有人都是漫游者

唐宏峰教授提出,现代媒介对现代性与流动性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现代媒介,传统视觉和听觉的内容变得大众化,对象物可以被复制并传播,具有更强传播性,就像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和生产流水线,一个幻灯机和一个生产流水线等所产生的关系一样。其实,它都是在讲现代媒介的一个根本特征,它会使得信息自动地、机械地保存。

接下来,参与讨论的嘉宾就流动性问题进行讨论。吴强首从“communication”的流动性和视觉本身谈起,接着介绍了他对东南亚移民的研究。中国早在13世纪或15世纪就开始对东南亚移民。而真正大规模的移民发生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的移民开发,他们需要锡矿和香料等原材料,而中国为东南亚的种植园和矿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之后,由于蒸汽机轮船的出现,运输成本降低,中国劳工大量进入马来和海峡殖民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发现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交通成本对现代性的影响。事实上,交通可能是更关键的问题。举例说,现在中国高铁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同时高铁也成为国事的象征物,高铁成为最具现代性的一种交通工具。

如今,流浪性的生活工作方式在现代社会是怎样的形态呢?建筑工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流浪的群体职业,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农民工群体不是特别大,主要活跃在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直到90年代中期,国营公司改革,原先企业内固定的工人改行为管理层和技术工人等,然后吸收农民工,紧跟着这一阶层迅速扩大,后来,大量国企工人下岗,如今国企的工人主体已经不是终身雇佣制的工人,他们都是派遣的。中国建筑工的形态影响到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制造业,包括IT行业。事实上,当我们谈到“码农”的时候,这一阶层跟建筑工人一样,具有高度流动性,缺乏社会保障,缺乏长期合同。这是全社会的现象,可以说,所有人都是漫游者。这种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的游牧性质的现象以另外一种面目重新出现。另外,由于大部分人都有房贷等压力,面对公司的解聘等行为不敢讨要赔偿,更希望公司可以开具体面的推荐信,让被解雇者顺利找到下家公司,延续生活开支。接着,吴强博士讲到,在中国,这些流动的工人的待遇犹如以前到旧金山开采矿藏的广东和福建移民的遭遇,并以中兴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作为例子,抨击今天流动性工人遇到的不平等对待。唐博士认为,从收入来说,今天的劳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差距已经渐渐缩小,不过在文化上、情感上、自尊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今天的现代性,已经是后现代的概念

田方萌认为,互动性是现代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当代艺术应该与社会发生互动,而且任何的话题都可以成为当代艺术讨论的内容。在国际上,讨论移民问题的中国艺术家相对少。

吴强博士提到,尽管北京的农民工工资相对高,但是没有社会保险和退休金,未来是没有保障的流民。游牧状态是指对空间的占有,当这种空间突然被发现,这一集体聚居的游牧状态,就被认为是政治上的威胁。

夏彦国认为,在过去的电影里面采用单一的故事叙事结构,今天的电影,角色很多时候是横空出现,并没有交代角色的上下文关系。谈到今天的现代性,这已经是后现代的概念,这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线性的发展的概念,而是变得非常多元。回到此次展览展出的裁缝的案例上,裁缝的出发点是单一的,哪里有钱去哪里,这是早期现代性中的简单表现,今天,年轻人所谓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城市治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所以无法按照单一的城市功能划分。最后,吴强博士回到当代艺术的话题,当代艺术放弃二维平面的色彩运用,并放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表现,这是一种占有空间的行为,突破了大众对视觉艺术的传统概念。

(讲座现场录音整理,未经讲座人审核)


图片提供: 的|艺术中心  

越後正志


1982年生于日本富山县,现工作和生活于东京和香川县小豆岛。

艺术家越後正志将漫长的人生付诸于旅行,在过去他旅居世界各地,参与过许多集体展览和项目。他用装置作品表达在特定地点的生活体验,把握作品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和情感纽带。作品与作品之间既是独立个体又不可避免的彼此对话,构建了一个正在演变的独特叙事性景观,是艺术家航行各地的证据。

部分展览:

越後正志:中国制造  的|艺术中心 ,中国,2018[个展]

“漏洞”(策展人:鷲田梅洛)日本富山画廊,日本,2017[个展]

日本濑户内三年展,日本,2013[群展]

根特S.M.A.K当代美术馆,比利时,2012[群展]

都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爱尔兰,2011[群展]

越後正志:内在,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罗马,意大利,2010[个展]

越後正志:外形,奥地利克雷姆斯艺术馆,奥地利,2009[个展]

鹫田梅洛


1973年出生于京都。1999年至2018年金泽21世纪美术馆策展人,曾担任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的策展人,2009年比利时根特S.M.A.K当代美术馆的客座策展人。2019年爱知三年展(筹备中)策展人。

他曾策划过包括 SANAA(建筑事务所):“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犬吠工作

Iki-Iki项目”,金泽市“金泽艺术站台 2008”,“耶珀·海因:360°”,

“岛袋道浩:能登”,以及“越後正志:漏洞”在内的多场展览。

他的策展活动集中关注当代艺术和建筑中的跨界现象,地缘性和参与性。


嘉宾唐宏峰: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2011-2012年作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系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艺术理论和当代电影批评。出版两本著作《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从视觉思考中国——视觉文化与中国电影研究》。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当代电影》《傳播與社會學刊》Modern China Studies等大陆、台港与海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多次转载。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研究”和一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

嘉宾田方萌:北京师范大学流动人口与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专业博士,主修方向为科技和创新政策。田方萌长期从事人口迁移领域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国际人才流动问题。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技术移民、科技政策、人口问题和文化现象,并就此发表过多篇论文、评论和译作。他正在撰写一本关于人才外流的专著。田方萌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过一门通识教育课《人口迁移与人类发展》。

嘉宾吴强: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教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

城市政治研究者,专栏时评人,关注劳工问题。

主持:夏彦国:生活工作在北京的策展人、艺术评论人。 的|艺术中心 创始人。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曾担任艺术杂志主编、专栏作者、瑞士文化基金会访问策展人、韩国国立现当代美术馆访问研究员、红砖美术馆艺术总监等。2006年至今,于国内外策划过多个具有问题意识、现实针对性的展览,持续关注当代艺术与其社会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