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黑人启蒙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33   最后更新:2018/06/29 10:01:24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另存为 2018-06-29 10:01:24

来源:典藏Artcoco  文:王玉超、岳景萱


2014年,美国社交网络服务平台Facebook对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以下简称VR)技术研发公司Oculus的高价收购,将VR技术推向全行业焦点。谷歌、微软、Twitter以及国内的BAT互联网巨头先后进入VR产业,从技术、头戴设备、内容创作等各方面进行研发,2016年被称之为VR元年。


实际上,由莫顿·海利希(MortonHeilig)在1962年发明的设备“传感影院”(Sensorama)被认为是VR技术的雏形,而VR技术的上一次热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1991年,日本世嘉公司发行VR街机游戏,同年,第一款真正的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游戏《虚拟》(Virtuality)面世。随后,电影、出版等其他大众传播类行业也开始试水VR技术的应用,美国科普杂志1993年6月版的期刊中有大量关于VR技术的介绍。然而,因为技术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20多年来,VR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并未取得质的突破,直到近期互联网的超高速发展为IT业创造了下一个突破点,凭借资本敏锐的嗅觉,VR成为新的风向。

1991年发布的VR设备Virtuality 1000CS


VR电影的打开方式


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在《虚拟现实的思辨》(The Metaphysics of Virtual Reality)一文中概括VR技术的特征为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这些特征于电影而言,将彻底打破电影二维银幕的限制,进一步拉近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创作模式和叙事方式的革新带来挑战。2016年,VR影片集中爆发,在VR影片展映、推广方面负有盛名的美国三大独立先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翠贝卡电影节和西南偏南电影节自2016年开始,所展映VR影片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不小的跨越,但内容多以VR纪录片为主。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成为国际电影节中率先举办VR作品竞赛和展映的开创者,除了有大家较为熟知的电影导演蔡明亮所带去的VR电影《家在兰若寺》,更有高触感视觉的《亲爱的安杰莉卡》、交互性极高的《粉尘屋》等等,这些VR电影作品不仅引领了电影发展前沿的新潮流,更是让大家看到了VR电影大众化的前景。

《家在兰若寺》剧照


威尼斯电影节将受邀参赛和参展的VR作品分为三类:影院VR、VR装置和展位VR,影院VR是让观众坐在360度旋转转椅上观看,展位VR需要观众站着观看并通过肢体动作与影片产生互动,而VR装置则是让观众在固定范围中走动式观看,感受不同空间与材质的“触感”。与之相似,2018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引入了VR电影单元,同样也是作了三个板块的设置:VR film、立式交互VR与VR装置,与威尼斯电影节可谓一一对应,基本囊括了当下VR电影的所有形式。


虚拟叙事的创生


相较于其他两个版块而言,VR film板块的四部作品《奇妙的你》《太阳女兵》《晚餐聚会》和《玛格丽特》都是较为常规的VR叙事电影。VR叙事电影与传统银幕叙事电影相比,最大魅力在于无限空间的打造。为了打造三维空间感,银幕电影通常采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来完成,而VR电影则可以通过360度甚至720度(左右前后上下共6个方位)的“球形”场域,以远近移动的镜头延伸观众的视觉空间,创造无限拉伸的时空纬度,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的观众由此感受到更多的沉浸感。《奇妙的你》和《晚餐聚会》当属沉浸感打造较强的两部作品,前者模拟胎儿的发育过程,后者则是根据“美国UFO绑架事件”真实改编的带有惊悚元素的叙事电影。


《奇妙的你》剧照

《晚餐聚会》剧照


VR电影和传统电影一样,也存在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主观视点的叙事会将观众置于主要人物的视点,观众会跟随VR电影中的移动镜头,完整叙事。而客观视点的处理则相对简单,观众处于旁观身份。《太阳女兵》和《玛格丽特》这两部作品就采用了主观视点的叙述,尤其是动画制作的《玛格丽特》,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地,“漫游”式的移动镜头带着观众徜徉,观感较佳。反映伊拉克战争题材的《太阳女兵》因为VR的承载,比其他战争题材的影片更具有冲击力,加上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叙述,观众更容易情感带入。然而,无论是主观视点叙事还是客观视点叙事,都存在一个观众主动选择的主体性问题。由于全方位的画面呈现,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创作者无法确定观众的选择,只能依靠声音、光来对观众进行引导。当一部VR电影作品呈现多条叙事线时,观众则可以自主选择故事走向,不同观众或许会看到不同的故事情节,但并不影响大家理解创作者的原初意义表达。很遗憾,本届北影节的VR电影单元未曾出现像威尼斯电影节展映的《明天治愈》这样多故事线的作品,相信日后这样的VR叙事电影会更加常见。

《太阳女兵》剧照


交互体验、探索让情感升级


值得庆幸的是,本届北影节VR单元邀请到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VR体验奖”作品VR装置作品《沙中房间》,这部由美国艺术家劳瑞·安德森和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合作完成的作品,也是本届北影节VR单元最大的惊喜所在。《沙中房间》运用黑板和白色粉笔字迹两种元素,建构出一个浩瀚的、充满记忆感的黑白世界。通过控制手柄,观众可以在迷宫般的建筑里自由飞行,探索每个角落的秘密。在广袤的装置空间里,暗藏着八个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交互设置。在交互体验最为出色的“声之房”中,观者可以建造自己的声音雕塑,通过敲击雕塑聆听自己留下的声音;在同样令人惊艳的“粉尘之房”中,墙壁上脱落的文字如同星云旋涡般随观者的手旋转舞动。无论是在墙壁上书写作画、在飘浮的文字中穿梭闪躲,还是在飞行中变速滞空,都给人高度的沉浸感。通过与具象符号的互动,观众得以探寻图形、文字和声音与记忆的联结,感知飞行、坠落和撞击等超越肉身的快感。整部作品最棒的时刻莫过于在畅行中意外飞出楼宇时,那空无一物的寂静和远方落日余晖带来的震撼。

《沙中房间》剧照


同样在威尼斯电影节中大放异彩并获得“最佳VR作品”的《亲爱的安杰莉卡》也进入了本届北影节VR单元的立式交互板块。正如前文所言,《亲爱的安杰莉卡》是高“触感”的视觉影像,观看这部作品佩戴的设备是Oculus Rift。按理说,Oculus Rift设备的交互性体验与技术性较强的HTC vive设备相比要差许些,但这部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的作品使得观者与作品巧妙地形成互动。这部作品中,观众既可以看见色彩斑斓的画作在身边萦绕,伸出手臂与明亮的线条共舞,同时,作为“摄像机”的眼睛,还可以跟随影像引导,“拍”下属于观众自己的移动镜头,再一次构成了观众的主体性。《亲爱的安杰莉卡》讲述了主人公关于母亲的记忆。记忆中,母亲英勇地与雄狮和绿巨人搏斗,驾车在荒原飞驰。一片沉寂过后,曾经英勇潇洒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微缩模型一般渺小的她仿佛近在咫尺,却又触不可及,只剩渐微的呼吸和心跳声。最终一切归于寂静,身穿宇航服的母亲渐渐远去。作品通过绚丽夺目的色彩将观众引导进入主人公的视角,感受了母女之间的回忆。《亲爱的安杰莉卡》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探索记忆的叙事语法,在空间与叙事的完美融合中,观众走进人物的记忆与精神世界,身体与影像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

《亲爱的安杰丽卡》剧照


立式交互VR板块中,另两部作品分别是VR纪录片《格陵兰在消融》和有关犯人真实记忆的《独囚之后》。《格陵兰在消融》为观众真实地呈现了冰川加速融化的格陵兰。在NASA科学家的引领下,观众得以从高空、水底和船舱等多个罕见视角领略格陵兰的独特风貌。由于VR技术,观众得以稍稍动一动身体便“飞天如海”,当观众置身机舱内,大步走向窗户便会跨出机舱,腾空于格陵兰的高空,在云雾间俯瞰冰川;当观众视线与冰面持平时,只需微微弯腰下蹲,便能“钻入”水底,感受被蔚蓝海水包围和沉浸水底的刺激。如果观众没有大幅度的身体活动,很可能会错过这两个精彩的视角,这种探索性的互动无疑增强了影片的趣味。而《独囚之后》是几部作品中最调动观众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影片根据出狱犯人的叙述,还原了一个压抑可怖的牢笼。手掌宽度的窗户,五平方米的房间,简陋破败的陈设,观众与犯人共处一室,聆听他讲述单人监狱生活的折磨与绝望,犯人手臂上的割痕和墙上的血迹清晰可见。我们脑海中有无数关于监狱的记忆想象,但当你真的“置身其中”,那种前所未有的逼仄感和临场感让人格外恐慌,仿佛能闻到监狱的味道。

《囚徒之后》剧照


重探银幕边界与空间


本届北影节VR单元的展映场所选择了坐落于北京东城区西打磨厂的怒澜影院。怒澜影院在一个四合院内,观众得以在古老的文化建筑空间下体验最前沿的科技技术,这恰是当代艺术所追求的拼贴与融合,也是为VR单元的主题“寻址VR”增加了一层历史维度。VR电影的出现,除了对传统电影的叙事、美学带来发起挑战,也对电影院的升级改造带来契机。VR电影观影将不同于银幕观影,观众的观影环境无须封闭,可以是任意空间、任意场所,一方面观众因为设备的隔离,观影行为显得更加私密;另一方面,观众的观影行为会与所处环境空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格陵兰在消融》剧照


既已打破银幕边界的VR电影,还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先锋梦幻体验?21世纪的视觉艺术又将因VR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拭目以待。


文|王玉超、岳景萱

图|北京国际电影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