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刚|猎户座|七木空间|6月16日
发起人:王大雨  回复数:0   浏览数:1396   最后更新:2018/06/05 11:16:24 by 王大雨
[楼主] 陆小果 2018-06-05 11:16:24

来源:YT新媒体  陈思


刘津含


1995年生于河北石家庄,2013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2018年获得第六届明天雕塑奖

YT CREATIVE MEDIA-刘津含-第六届明天雕塑奖


2018年年轻艺术家刘津含凭借其作品《锋·巢》获得了第六届明天雕塑奖。作品《锋·巢》采用3万多片剃须刀片编织而成,没有借助其他物品进行承重。刀片这样简洁的材料也使得作品具有了现代主义的构成感。它所具有的锐度和成型作品的冷峻,形成了内在而又不露痕迹的冲突。用锋利的“锋”作为材料,和作品形态蜂巢的“蜂”作为同音字,形成了此件作品的创作灵感,它巧妙的把冷与暖、利与柔联系了起来。

对于作品的名称《锋·巢》刘津含解释道:“锋,是来源于刀片这个材料本身,刀是有刀锋的。巢,是中华文化的引入,但其实这种文化同时也牵制了作品的形态。于是我做了两种形式,一个是基于六边形,一个是以蜂巢的结构。”他认为现在当代雕塑正在走向世俗化,用生活用品编织成蜜蜂的聚集场地,其实也是用生活用品引发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联想。


在刘津含看来这件历时三个多月制作的获奖作品是他本科学习的一个延伸,是对材料的学习,而它的创作也是源于一个偶然的开始。“当时我和朋友骑摩托车去采购材料,当时在杂货店只买了五个刀片,一块钱一片,后来发现它能拼接之后就又买了五十片,拼接之后发现这些看起来数量已经很多的刀片,在拼接之后的规模其实是很小的,就跟手掌般大小。于是我又加到一百,一千再到现在的数量,不停地买新的刀片进行创作。”

创作中的《锋·巢》


由刀片组成的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本就充满着潜在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锋利的刀片划伤。但刘津含在制作过程中很少到手套进行保护。在朋友们过来参观制作的时候,看到刘津含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创作开玩笑地惊叹道:“你的十个手指头怎么还都在手上!”

布展中的刘津含


刘津含表示这样做的原因是戴手套很不方便,牵绊了他的工作效率和创作的感觉。这期间受伤肯定是有的,制作的时候几乎每根手指头都被割了很多次,手上的茧也是慢慢脱落又慢慢形成。

刘津含在2018明天雕塑奖现场


“当我制作上万片之后我发现它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如果严格按照一种逻辑去思考的话,它可以从一个点或者是一个形状会延伸到无限的形状无限的面,它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的创作有无限的可能,刘津含正在尝试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他希望将这种尝试延续下去,用更多不同的艺术方式去实现他对艺术的爱好。


2018年刘津含获得了第六届明天雕塑奖,YT借此机会和他聊了聊有关他艺术创作的故事。


YT: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又为什么会选择雕塑的学习呢?


刘津含:最开始接触美术时还比较小,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后来学习雕塑其实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一起玩一起做事情。2010年我的堂哥考入了川美的雕塑系,他一直是我的榜样,考入川美的他经常讲起学校的事情,于是我也下定决心一定也要考进雕塑系去学习。

布展中的刘津含


YT:在你的演讲中有说到当面临材料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是作品的切入点与材料是否融合,那你作品的切入点是什么呢?又为什么刀片与它是融合的?


刘津含:其实这个作品的切入点,就是材料本身具有的锋和它所形成的这个结构。当你面对一种材料时首先你要考虑到的时你所使用的材料和你的切入点是不是能够契合,能不能达到一种联结一种共鸣。能否激起人们的一种联想。“锋”与“蜂”两个同音字的转换,一方面使得作品更加饱满,一方面又牵制作品的形态。

布展现场


YT:之前有没有尝试过其他材料?


刘津含:之前更多的是关于专业内的作品,之前也尝试过用电磁铁与磁粉、装置、地景等等材料。


YT:近期有在尝试一些新的创作形式,或与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吗?


刘津含:现在还未成型的作品有用到牙片,小时候用的可穿插的铅笔,也叫子弹头铅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