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空中花园里的薄荷:马丁·博伊斯与陈秋林双个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20   最后更新:2018/05/16 11:41:59 by 叮当猫
[楼主] 点蚊香 2018-05-16 11:41:59

来源:Hi艺术 文:张朝贝


2018年,中国的艺博会有多忙?从3月份的香港巴塞尔、Art Central开始,4月份的焦点由艺术成都和艺术北京接棒,5月中旬登陆北京的JING ART艺览北京让不少人充满期待。上半年已然如此,下半年的博览会更为热闹,上海有影像上海、ART 021、西岸艺博会,深圳有艺术深圳及一场新开的博览会,北京有CIGE,还有两场新开的博览会:北京城市艺术博览会、艺术共合。那么,目前的博览会数量过剩了吗?博览会是否已经成为艺术交易的最主流平台?从不久前的纽约弗里兹所暴露的问题不难发现,中小型画廊很难在博览会获得经济效益,更早前大卫·卓纳呼吁大画廊帮小画廊支付更多博览会费用,无疑也反映了博览会与画廊之间的微妙关系。画廊寻求安身立命,博览会也在当代艺术的生态链中不遗余力地探索生存之道。


14年后,遍地开花的艺术博览会


24场/过剩了吗?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的中国共有24场艺术博览会。上述表格中,资历最老的本土艺博会是2004年在北京创办的CIGE(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距今已经过去了14年,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甚至无法提前看到它的最新信息;2006年艺术北京初创,作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博览会近年来的口碑远远不如上海的ART 021和西岸艺博会。这一苗头早在2007年就有了,曾经的瑞士巴塞尔组委会巨头当年在沪创办上海当代艺博会,并且大获成功,但由于创始人之间的纷争,这一品牌早于2014年消失于名单之中。

50%的艺博会新面孔


在2018年的24场博览会里,有12场是2015年之后的“新晋”面孔,占比高达50%。如今,中国最有活力的艺博会当属香港巴塞尔,这一事实多少会让国人有些尴尬。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开始举办,五年之后被巴塞尔艺术展收购,拥有了今天的名字。在这之后,中国的艺博会似乎进入了雨后春笋般的上升期,2013年、2014年,ART 021、西岸艺博会先后创立,光是2018年新增的博览会就有4家,其中3家分布于北京。


全国艺博会实力PK


艺博会遍地开花,各家机构之间的竞争力何在?画廊又该如何选择?我们从以上表格中选择了10家艺博会,并从各自的场馆面积、代表展商、板块设置、门票、人流及周边综合状况对其进行了一份数据的统计。

46000VS3800


博览会面积与参展画廊数量几乎是正比,“巨无霸”香港巴塞尔占据了香港国际会议中心46000平方米的场地,Art Taipei和艺术北京次之,其余博览会面积均在10000平方米左右。两家新开的博览会,艺术成都和艺览北京,场馆面积分别为3800平方米、8000平方米,且均选址城市中心成都太古里商业街、北京前门劝业场。

249VS31家参展画廊


除香港巴塞尔、Art Central、艺术成都、艺览北京为2018年参展画廊外,其余博览会均为2017年官方数据,这两家新兴博览会的参展画廊数量分别为31家、32家,大致相当。从代表参展画廊来看,249家机构组成的香港巴塞尔几乎包揽了国际大牌画廊;Art Taipei主打本地画廊和日本画廊;艺术北京、艺术深圳则聚焦本土;ART 021和西岸艺博会作为沪上两大博览会,分别邀请到本土及国际重要画廊。

主画廊单元外,不同的板块设置也为博览会带来多元的看点。相对来讲,老牌博览会的板块设置更为成熟,像1993年创办的Art Taipei分为五大不同板块;西岸艺博会去年推出天才帐篷单元,扩大了主画廊单元之外的看点;而在香港巴塞尔,即便是非主画廊单元,也让国内画廊“挤破了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3岁的艺术北京与Hi21新锐艺术市集合作,体量几乎等于两场博览会,按2018年官方公布的数据,累计参观人次已达12万。

12万参观人次


各家博览会的票价几乎相当,均在100元左右,而香港两大博览会最贵,折合人民币约240元;采用取消展位费方式吸引参展画廊的CIGE在去年仅凭电子邀请函即可入场;5月中旬即将亮相北京的艺览北京暂未公布具体价格。按照2018年的12万参观人次,理想状态的票房将达1200万元。


而从VIP与公众开放日的设置上看,ART 021、艺览北京与艺术成都设置了更长的VIP时间,由于开幕时间临时提前,艺术成都的公众开放日仅压缩为一天;Art Central则在2017年将整个展期延长至7天。

车位/交通和周边饮食,作为博览会专业考量指标之外的细枝末节,亦不容小觑。其中ART 021与艺术成都由于区位优势,得分较高,而其他几个博览会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则各有短长。例如位于徐汇滨江“自家”艺术中心的西岸艺博会,交通/车位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周边饮食则没那么方便;而位于市中心的ART 021、艺术成都、艺术北京周边饮食更为丰富。


一年24场,国内博览会太多了吗?


以每年24场博览会(不完全统计)的频率来算,每个月平均就有两场,这要远远超过大多数画廊的展览频率。而参加一次香港巴塞尔画廊花费百万元,几乎等于一家中型画廊一整年的租金;博览会的主办方花费则更大,31家画廊参与的首届Art Chengdu共花费700多万元,即便采取收费制也难以收回成本,况且这一届还是免参展费的邀请制。正如某青年藏家的感慨,“如今的博览会的确太多了。”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博览会,画廊该如何进行选择?博览会自身又该如何树立自己的特点?

李苏桥 资深艺术品经纪人


在资深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看来,博览会变多之后,画廊的选择会更加困难。“四、五月份当代艺术博览会在香港北京成都厦门等地同时扎堆举办,其中更有两家今年首次亮相的博览会,表面上看是画廊参加博览会的选择更多了,实际上也许是画廊的选择更困难了。香港巴塞尔不用提了,是赔本也要去的,因为那差不多算是画廊人的商业理想;老牌一点的博览会也许还要靠人情支撑着去笼络画廊,因为参加博览会到底有多少钱赚只有参展单位自己知道;新面孔的博览会也许值得去搏一把可能性,赚不赚钱也只有结束了才能知道。”


作为北京“老土著”的姚薇则表示,新的博览会进驻北京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艺览北京选择了劝业场这样保留了北京老文化的地方,并且博览会本身的定位也偏重2000年之前,气质上能够相互呼应。尽管参展名单和ART 021有重合之处,但我觉得它仍有必要在北京办,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在农展馆举办的另一种模式。”而正在筹备2018年北京城市艺博会的她,同样试图以一个定位不一样的博览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可能。

2017年,ART 021现场

2018年,JINGART艺览北京公布展览地点:北京劝业场(廊房头条17号)


艺术成都联合创始人 黄在


刚刚在成都创办了首届Art Chengdu的黄在,今年9月中旬还将在深圳带来一场全新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她看来,博览会变多其实是好事,“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至少大家都在为艺术推广出一份力,现在看起来也不算多。最早上海也有好多家博览会,后来也在慢慢地调整,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且博览会之间也会产生良性的竞争,促进相互之间的不断进步。”

2018年4月,首届Art Chengdu博览会现场


多还是少,画廊怎么说?


墨斋总监雷澄泉


博览会真的太多了吗?这道“送分题”似乎更适合留给画廊来作答。作为一家专注于水墨的画廊,墨斋是西岸艺博会、香港巴塞尔等重要博览会的常客,墨斋总监雷澄泉认为,中国艺博会数量的日益增多,是一个十分自然的现象,“中国目前的艺博会绝对不多,相反,这种教育的普及将对中国藏家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

站台中国负责人 陈海涛


在刚刚结束的艺术北京,常青画廊、站台中国等在北京设有机构的画廊并参加,据悉两家画廊会于8月底亮相农展馆全新的“艺术共合”博览会。站台中国负责人陈海涛认为,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艺博会的崛起,其实现在整体上有一些同质化的现象,例如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艺博会。“作为在北京的画廊,大家都期待能有一个优质的博览会,以前北京有两个,但是客观上没有‘优质’起来。优质是可以竞争出来的,所以众多的博览会也会起到这种作用。”

2017年,艺术深圳外景及内部展位现场


杨大宇 偏锋新艺术空间总监


近年来偏锋新艺术空间参与国内博览会的频率较低,画廊总监杨大宇并不觉得国内博览会太多,反而是好的博览会太少,“我们希望博览会能增强整个社会对艺术和收藏的认知度,打破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可以成为可持续的、健康的艺术生态的一部分。”


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的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势象空间今年同时参加了艺术成都、艺览北京两个新兴的博览会,在李大钧看来,每个城市都可以办博览会,在这个后发制人的时代里,新的博览会也可以快速成长,老的博览会如果不作为也会消退,“中国的艺术市场应该有更多的展示的渠道,当然,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层次,这是就是市场决定的了。”

2018年艺术北京博览会现场


博览会已经成为主流交易手段?


当然,无论博览会数量多少,对于参展画廊来说,能不能形成交易似乎是最关键的考量。当我们将视线转向海外,不久前开幕的纽约弗里兹艺博会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中小型画廊并不会得到实质的经济效益。而在更早之前,大卫·卓纳还在倡议大画廊应该更多地支付艺博会的参展费用,以接济中小型画廊。


饶是如此,相比于画廊日常的参观量,博览会上短短数日里数以万计的人流有着毫无疑问的吸引力。对于初试“战场”的新藏家,逛博览会似乎是最高效的方式。而对于不少画廊来说,博览会的确已经成为其最主要的交易手段。

2017年,西岸艺博会现场


在姚薇看来,从交易上讲,目前似乎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像是在香港巴塞尔,200多家参展画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喜欢的艺术品;即便是规模小一些的艺术成都,聚集了30多家优秀画廊,在销售和交易上,仍然比去画廊实体空间更为便捷。”但她同时也谈道,“相比于交易,博览会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对大众的普及教育。”


杨大宇表示,欧美较成熟市场中,博览会是当代艺术生态中重要的一环。欧美很多画廊一年中的大部分销售业绩和知名度都仰仗于频繁参加各种博览会。对于画廊来讲,一个成功的博览会意味着去除昂贵的参展成本之外有所盈利;能保证足够多的‘好观众’到场以保障参展艺术家的曝光度,这些人也许是尚未谋面的新藏家、或是可能带来展览机会的美术馆的馆长和策展人;当然好的博览会也是一场狂欢,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圈人士再次相聚创造了最佳机会。”

2018年,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现场


然而相比而言,李苏桥所持的看法更为审慎:“博览会肯定不是画廊的主要交易模式,博览会业界期待画廊悉数登场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少,不是博览会业界不尽心尽力,也不是画廊挑三拣四,而是这个市场目前还太小太小了,博览会的VIP看上去乌泱乌泱的,而实际上很多都是没钱消费的主儿。”


陈海涛的数据证实了李苏桥的观点,站台中国每年的租金和参加一场香港的博览会费用相近,相比一整年的销售周期而言,四天的交易并不会成为画廊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他随后又补充道,“当然,不同的画廊对于博览会的依赖度也不一样。”

2018年,Art Central博览会现场


势象空间创始人 李大钧


李大钧则坚持,博览会不应该定义为纯粹的卖场,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交易手段,而是为画廊提供传播推广的机会,为艺术提供集中展示的平台。他说道:“交易随时都会发生,但对目前的中国画廊和博览会而言,这是一个重新定义、充实自我的过程,而不是以花两三天把东西卖出去为衡量标准。”这与雷澄泉在参加首届艺术成都时所说的不谋而合,“艺博会不是我们销售的主要平台,但却是拜访本地藏家、结识新藏家的好方法。”不过,这种关系脉络的建立又何尝不是转化为销售的有效途径呢?


因此,博览会太多了吗?似乎的确如此。但正如陈海涛所言,“我们的期待和愿望,不能决定博览会的客观存在。”诚然,每个画廊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抱着怎样的目的、选择怎样的博览会。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画廊来说,或许博览会像天花板上悬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想要在这个平台上收获怎样的名利,就要面临它对应的危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