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山: 客厅 5月12日香格纳M50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930   最后更新:2018/05/02 09:44:44 by 展览预告
[楼主] 愣头青 2018-05-02 09:44:44

来源:芭莎艺术


刘娃《浮光掠影》

艺术家刘娃的最新个展作品《浮光掠影》将人类的意识与艺术结合,二者可以进行互动。这种前沿的技术正在逐渐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科技对人类意识的影响越来越大时,人类应该如何自处?艺术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下是刘娃的一些思考。


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抽象的意识可以被量化和物化,间接挑战着自由人文主义的根基,生物学中的“人类”与人类学中的“人性”,这两个定义愈加针锋相对。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正在结合前沿技术,寻找二者可以共存和对话的中间地带。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试错和解答的议题,我最新的互动装置《浮光掠影》(Glimpse: a passing look)试图将这种思考向前(也可能是向后)推动一点,借由科技的途径引发观众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反观人之为人的本质。

刘娃《浮光掠影》(简版)



刘娃《浮光掠影》


观众佩戴的脑电波头环将其注意力转化成灯光的颜色,从而使四周的画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如同观众主观意志的投射。18张一到两米不等的画连成一幅沉浸式的场景,画中的人们面对灾难性的环境剧变,以大相径庭的方式谋求生存。光线交替变幻,人物和倒影一闪而过,画面的全貌却隐匿在浮光掠影之下。


刘娃《浮光掠影》


同理,人们对外界的认识也常带有主观倾向,流于表面的成见与真相相去甚远,却能引发宗教、文化和阶级间的冲突。这件作品意在营造一个容纳多人的空间,观众用意念改变浮现的画面的同时,别人也能看到他眼中的景象,在共情中反问真实与错觉、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

刘娃《浮光掠影》


虽然作品实现的手段是脑电波科技和光的物理原理,但其实指向的是观者的自我意识,这恰恰也是当今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之一。历史中的人文主义源于基督教。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于灵魂的信仰逐渐转化成对于自由意志的追求。为了保护“人的尊严”,道德与司法等人权机制应运而生,但这些思想所默认的前提是人类中心论,人因为拥有高度的自我意识而区别于其它物种。

刘娃《浮光掠影》


正是这种人的特殊性,却被最新的神经科学所质疑。科学家在人体中没有找到灵魂,只找到了基因、荷尔蒙和神经突触,直接将意识量化为神经元之间的微弱生物电。辅之以脑电图 (EEG) 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等技术,科学家可以通过监测受试者的生化反应,预测后者将要作出的决策。这似乎暗示着,无论是宗教中的灵魂、哲学中的自由意志,还是资本市场中的价值判断,都只是基于人体的生化机制而产出的文化建构,仅在人类的想象系统中成立。

脑电图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


在解码人体构造的过程中,科学逐步模糊着“人”这一定义的边界,塑造了种种对于“后人类”未来的想象,持续对人文传统发起挑战。譬如,抗抑郁药物(Fluoxetine)可以调节血清素水平,带来感官上的满足和快乐;利他林(Ritalin)增加多巴胺含量,增强多动症患者的注意力,90年代很多美国大学生也用它提高记忆力。

利他林Ritalin


机器也在全方位地渗入生活,我的手机基本掌握了我所有的工作和社交信息;智能手环时刻收集我的作息、运动和心跳,告知我身体状况如何;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血管修复细胞和分解脂肪沉淀;脑机接口技术甚至可能带来全球军事科技的革命。2015年出版的《五角大楼之脑》(“The Pentagon's Brain : An Uncensored History of DARPA, America's Top-Secret Military Research Agency,” by Annie Jacobsen)里提到了有关“神经假肢”(neuroprosthetics)的案例。美国科学家在人脑的不同区域植入电极,通过电刺激帮助大脑受损的士兵克服失忆和焦虑症,类似技术也可以提高健康士兵的认知能力。这些尚未成熟实验不禁让人陷入迷思,当人类被科技驯化到何种程度时,就不再是人类了?

神经假肢


基因工程让我们离改造人体更近了一步。2014年起,科学家就可以用组织细胞再生子宫,用干细胞再生血管和气管。如今,商业公司可以扫描DNA样本,识别含有癌症等缺陷的基因。未来的生物科学家可能改变受精卵内的DNA,挑选和设计智商与外表完美的婴儿。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 by Francis Fukuyama)中,弗朗西斯·福山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想象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后人类”未来:人类会与机器及其它生物结合,分化成不同物种,当未来的人类失去我们现在所“共享的人性”,平等与人权无从谈起。

基因与癌症


未来学式的假想固然遥远,但是却迫使我重新看待艺术。科学对人文的挑战是存在的,却不是单方面的威胁。17到18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抛开封建迷信,崇拜理性的启蒙运动才得以诞生。当今的科学知识呈指数型进步,像钟摆一样回过头来撼动人文主义的根基,但这种危机反而可能激发文化与艺术的活力。


我们正处在生物技术与人文传统针锋相对的时刻,也是各种意识形态混杂博弈的时候,这个时代的艺术有必要提供给观众一个回望的余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形式层出不穷,也都代表了不同艺术家的理念。也许当我们走向科学的窗口,重新看待人类自身的时候,当我们完成了这一次迂回,再回归到人文的时候,才能更加坦然地期待未来。

展览:GLIMPSE: A PASSING LOOK

时间:2018年5月4日-6月30日

地点:Store Strandstraede 19,Capenhagen 125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