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告别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697   最后更新:2018/04/27 10:22:59 by colin2010
[楼主] 橡皮擦 2018-04-27 10:22:59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2018 知美术馆“开”展

展览地点:知美术馆(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君山路1号

策展⼈:张尕

联合呈现:知美术馆(ZHI ART MUSEUM)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hronus Art Center)

展览时间:2018年4月26日 - 2018年8月12日 10:00 - 17:00 (周一、周二闭馆)

参展艺术家:迈克尔·华金·格雷(Michael Joaquin Grey),奇科·克姆特里(Chico MacMurtrie),劳伦斯·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森万里⼦(Mariko Mori),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尼克斯·德·尼斯(Marnix de Nijs),王功新,王郁洋,张培力


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

有一座

“知美术馆”

它的外形由日本知名建筑师

隈研吾设计

它的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

原研哉设计


外形内敛、极具禅意

空灵寂静、动静相宜

如一叶扁舟,悬浮水中



现在

充满古典文人山水画意境的

知美术馆

汇聚9位国内外艺术家

为公众带来一组具有鲜明风格的

新媒体艺术作品

(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展览由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担任策划

由知美术馆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联合呈现


以下是本次开幕展的艺术家及作品介绍

反射失真


△《反射失真》by 卡斯滕·尼古拉,霓虹灯、水、钢、声音, 直径200厘米,高26厘米,2016


装置《反射失真》被构思为一个正在旋转的、盛水的盆状容器,作品主要由三种要素组成,包括镜面反射变形。水面的波动和变形由音速和集成电阻主导,从而产生不停变化和不断重组的镜面反射。水面还会在扬声器发出的低频共振的影响下变形。镜子的作用在该装置中尤为突出,通过镜面这一媒介去揭露对现实世界失真的反射。

作品的灵感来自抛物镜的形状,即水通过离心力作用发生“旋转”。艺术家卡斯滕·尼古拉试图通过该作品表达所见实际存在之间的思考,揭示人们对现实始终抱有扭曲的认知。


作品视频▽



卡斯滕·尼古拉

(Casten Nicolai)

摄影:安德烈·博尔德


卡斯滕·尼古拉,1965年生于卡尔-马克思城(如今的开姆尼茨),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在科学参照系的影响下,尼古拉常常着手于研究数学规律,如网格和代码,以及错误的、随机的和自我组织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打破各艺术门类间的界限。继参加众多重要国际展览(如1997年第10届卡塞尔文献展、2001及2003年的第49届和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后,尼古拉的作品以个展和群展的形式在全世界广泛展出。


灵动喷泉

△《灵动喷泉》by 奇科·马可姆特里/无定形机器人作品 充气自动化技术雕塑,尺寸可变,2017


《灵动喷泉》是艺术家奇科·马可姆特“无定形机器人创作”团体最新完成的充气机器雕塑直径为16米,84米高半透明织物拱柱组成,柱子在充满空气的时候会向四周发散,变换形状,根据空气量时而升高时而弯曲。作品持续变化的设计是为了与周围的空间互动,唤起人们对运动空气光线建筑的思考。


作品视频▽


奇科·马可姆特里

(Chico MacMurtrie)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奇科·马可姆特里一直在探索机器人雕塑、新媒体装置和表演的交集。马可姆特里和他的跨学科团体“无定形机器人创作”(英文简称ARW)的实验性新媒体艺术作品曾斩获众多奖项。2018年2月,马可姆特里与密歇根大学文学、科学与艺术学院以及工程、艺术、设计和信息技术等不同科系的学生共同合作设计了一个能穿越边境线的机器人雕塑。


直线位移



△《直线位移》by 马尼克斯·德·尼斯 机械直线运动装置,沉浸式投影,半球形屏,宽120厘米,长30米,2014


《直线位移》将观众置身于一个延伸的直线运动机器中(运行轨道最长可达40米),在展场里穿行。于此同时,观众可以在视觉上沉浸于虚拟空间中,这个虚拟空间被投射到球形的屏幕上。屏幕上的图像由“激光点云”构成,它将提前对建筑群进行扫描后获得的“x射线”效果,与对展览空间所进行的实时动态扫描相结合。

马尼克斯·德·尼斯

(Marnix de Nijs)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马尼克斯·德·尼斯是一位荷兰装置艺术家。从雕塑专业毕业后,他的早期职业生涯关注装置、公共空间和建筑。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他一直是研究多媒体与科技在艺术领域中实验性应用的先锋人物。马尼克斯一方面挖掘新媒体旺盛的创造力,同时也用批判的角度去审视它对当代社会和人类感知的影响。


指南针

△《指南针 02005》by 劳伦斯·马斯塔夫 可穿戴触感装置,电磁力场,尺寸可变,2005

《指南针 02005》是一个佩戴在腰上的定位机器,它能够指引你在行走中向左或向右移动。这个机器将引导你通过在展厅内预先设置的虚拟走廊房间,它也可以在任意地点给你指引方向。仪器对穿戴者的腰部施加引力斥力,仿佛佩戴者置身于磁场之中。你在这样的空间中探索着,去感知触觉的结构形态。该机器试图让参与者按照一幅隐形地图行走,你可以在主动反抗机器的指令与被动接受指挥之间做出选择。

劳伦斯·马斯塔夫

(Lawrence Malstaf)

摄影:弗兰茨·格鲁伯


劳伦斯·马斯塔夫1972年生于比利时布鲁日,现居住生活于挪威特罗姆瑟,其作品立足于视觉与戏剧交界处。他的装置作品和表演艺术着眼于运动、偶然性、有序与混乱,为观众创造沉浸式的感观空间。他还创作大型可移动环境,关注空间与方向定位,以观众作为联合表演者来共同完成作品。另外,在舞蹈表演与戏剧界,他也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舞台场景设计师。


平底石

△《平底石》by 森万里子 陶瓷石和亚克力花瓶,陶瓷石: 487.5 x 214.6 x 8.8 cm ,花瓶: 38.1 x 27.9 x 43.2 cm ,作品由艺术家本人、SCAI THE BATHOUSE画廊(东京)、肖恩·凯利画廊(纽约)提供,2006


《平底石》是以日本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500—2500年)古人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石头命名,考古学家认为此类石头用于建造古代神社。森万里子22陶瓷石头复原了神社的狭小入口,并引向圆形的仪式区域。这样的塑造死亡重生的仪式感相关。在石头布阵的中心,艺术家用亚克力复制了一个绳文时期用于仪式的花瓶。森万里子得到富士町考古博物馆的许可来复制这一纹饰特殊的花瓶。在同类的花瓶中大多都以火的造型进行装饰,但在富士町系列中唯独此花瓶出现水的装饰元素,这将自然精神世界的再生联系了起来。

森万里子

(Mariko Mori)

(摄影:David Sims 图片来源:由艺术家及Sean Kelly画廊,纽约)


森万里子的艺术实践探究生命、死亡、现实与科技之间的交汇点,其展览在全球各地展出,此外,众多知名美术机构都曾为森万里子举办个展,并将其作品纳入馆藏,包括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普拉达基金会、美国芝加哥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两个西蒙纳塔之间

△《两个西蒙奈塔之间》by 迈克尔·华金·格雷 自主生成肖像,68 x 89 厘米,2011


西蒙奈塔·韦斯普奇(Simonetta Vespucci)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受追捧的女子,时至今日仍然被视为美的理想化身。艺术家迈克尔·华金·格雷将韦斯普奇的肖像用于自主生成作品里,通过艺术家自制算法软件处理后逐渐改变肖像原有的形象。格雷的生成肖像在逼真理想化真实虚构存在流变的张力间运作。他让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与更广的宇宙相连,针对肖像这一艺术形式在 21世纪的地位提出了一些根本性问题。

迈克尔·华金·格雷

(Michael Joaquin Grey )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迈克尔·华金·格雷1961年生于加州洛杉矶,现生活于旧金山和纽约。在过去二十五年间,格雷致力于研究复杂系统和自然系统中生命、语言与形式的发展,以及生命与非生命系统的起源、成长与衰落。格雷的作品在国际上的展览及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当代艺术新美术馆、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标准的,健康向上的喇叭,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

△《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by 张培力 收音机、电机、控制器、麦克风、功率放大器、号筒喇叭,尺寸可变,2015  


《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展示了神秘的交互作用。这件作品包括8台排成一个圆圈的中国产老式(20世纪70或80年代)晶体管收音机,每台都播放从电台接收到的含混的声音。在放置收音机的8个底座的上方,有一台安装在震荡器末端的带有麦克风的电动旋转装置,这台旋转装置会随机在一台收音机之前停下,随机选择柔和的声音并将其放大,就像让每台收音机振作起来,将其与之前被抑制的含混状态“分裂”。

张培力

(ZHANG Peili)

(照片由博而励画廊提供)


张培力,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OCAT(上海)执行馆长;居住于杭州。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芝加哥美术馆举办个展;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机构收藏。


不可坐的

△《不可坐的》by 王功新 椅子(4把,各48 x 49 x 83厘米),金属容器,灯泡,电机,牛奶加水,墨水,1995年 版数 2/3 ©王功新 图片©Maxim Hu 致谢私人收藏和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不可坐的》是艺术家王功新创作的动态装置作品。一只红色灯泡绕着一组方形排列的椅子旋转,椅子被黑色墨水和白色牛奶占据。这件作品代表着王功新在美国生活和接受艺术教育的时期的创作,表露了艺术家在一个新环境中的不适不安定感

王功新

WANG Gongxin

照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1960年生于中国北京,是中国影像艺术的先行者和重要的代表之一。197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习,硕士研究生学习。2002-200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4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2013年获英国伦敦「奥利弗」戏剧金像奖最佳影像设计大奖提名。自1996年至今生活创作在北京、纽约。


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

△《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by 王郁洋,铝合金、PC材料、电子设备、尼龙材料、发光二极管,400 x 400 x 400cm,2017


《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是艺术家王郁洋创作的一件动态装置作品,它是一个由12根发白光的LED灯管组成的立方体每根灯管之间由一个透明的万向结构链接并可以将电线从中间穿过。通过这个结构施以不同方向的力时,可以使灯管组成的立方体任意扭曲拉伸挤压。力的来源是通过安装在墙上的电动绞盘收拉钢丝实现的,钢丝的另一端链接在透明的万向结构上,这样每个方向的任何一个点运动都会使这个立方体变形。在变形的同时,这立方体可以在空间中上下、左右、前后移动

王郁洋

WANG Yuyang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郁洋,出生于1979年,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关于知美术馆

△ Pic | 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知美术馆入口

△知美术馆内景


知美术馆隶属于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1777.HK)。知美术馆是成都市民政局认证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