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语画廊“微物之神”|细节看见上帝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55   最后更新:2018/04/25 20:58:37 by babyqueen
[楼主] 动次大次动次大次 2018-04-25 20:58:37

来源:X分子


五一假之前是张鼎最忙碌的时候,他正在为即将在《菜市场》展览中展出的装置作品《肉铺》进行收尾工作,还有不到一周时间了,他对这个精心准备的作品修改了三次版本,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冷酷至极、同时充满了符号与神秘气息的售卖肉的空间。不过我还是约了张鼎在星期五的一早出门,我们在这天上午来到了上海澳门路的新疆市集,一边吃肉,一边聊聊他创作肉铺的故事。


一边逛肉市,一边聊聊张鼎的新作《肉铺》


平时和张鼎太熟悉了,我们基本上就是大家所说的“酒肉朋友”关系,平时里聚餐、聊天、跳舞、喝酒,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所以基本上不怎么聊严肃的话题。如果要给张鼎做个采访来说说他的最新作品,可能找个咖啡馆坐下来是最扭捏的,所以不如就和往常一样,边吃边聊。在每周五上午才开市的新疆市集,我们被整条街飘香的肉气所吸引,一路边看、边拍、边吃。


我们停在了一个卖手抓饭的摊位前,等待着摊主大娘给排队的食客们混合了鹰嘴豆、葡萄干和胡萝卜的炒饭,张鼎也讲出了他创作本次展览的作品《肉铺》的故事。在他的初步介绍之下,我对《肉铺》这个作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张鼎说:“我要做的肉铺和这个市场很像,也是一个狭长的通道,通道的两边挂满了肉,你走进去,会发现和外面的世界非常不同。”



和张鼎逛肉市场

配乐:Rammstein - Du Hast,注意:轻微鬼畜


艺术家张鼎在10年前开始创作体量巨大的声音、视觉艺术装置,2013年在法国里昂,他的巨型装置《控制俱乐部》完成了,这是一个巨大的的宝塔形的音箱矩阵,参观者分散在它的附近,听着来自这个360度全角度音响系统穿出来的沉重声音。这样的压迫感开创了张鼎的巨型装置序幕。

《控制俱乐部》的系列作品逐渐成为了张鼎的声音艺术、演出的厂牌


2015年的时候,张鼎在伦敦ICA举办了个一次引入了大量音乐人合作的作品《龙争虎斗》,这是一个巨大的声音和视觉的容器,那些伫立在舞台上旋转的镜面和金属装置,令人们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幻觉中。这之后的《龙争虎斗II》和《控制俱乐部》的厂牌首发项目中,大量机械完成的视觉陷阱和听觉增强场成为了张鼎的标志性符号。

张鼎的作品《龙争虎斗》改变了人们观看演出的方式


不过这一次面对《菜市场》展览的命题,张鼎选择不表现听觉,而是仅仅通过感官来创造冷酷的场景。“我觉得菜市场就是一个广场,每个来菜市场的人都会经过卖肉的地方,这里给人很多的欲望。”


张鼎眼中的肉铺是一个混杂了欲望的空间,他说很多夜市里卖烤肉的摊位都会一边放high曲一边扭动身体来吆喝,这样的场景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夜店,人们在这里消费,结账,走人,带走迷醉的肉体。

2017年张鼎的作品《漩涡》带来的是一种特别的视觉观赏体验


张鼎创作的《肉铺》是一个十米长,七米宽,五米高的空间,在装置的两个边缘是窄门一样的入口,当你侧身进入其中之后,可以看到一个两边高台上安置了冰柜的空间内部,冰柜内挂有整只动物生肉的剖面,而在空间的正中,则是一个巨大的Disco Ball。这个巨大的Disco Ball在空间的内部中央出现,它慢慢转动反射的光斑会在整个空间内游走,不过整个空间并没有任何音乐,当你穿过它的时候,只有视觉上的体验,并没有任何声音。


“这个房间给人的感觉可能会有一些宗教的情绪,我并没有安排音乐,不过如果你可以带着耳机进入它,你的感受和在夜店里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是一个充满了欲望的房间。”

张鼎描述的作品《肉铺》令人想到《西部世界》中的某些场景




在张鼎的《肉铺》中,你当然可以买到这里陈列的肉,不过更欢迎你来到这个狭长的空间里,通过身体来听一听这个冰冷空间里的声响。在我们的新疆市集饕餮之旅的最后,张鼎也谈到了他心中对这个空间的期待——“装置是一个方形,在最中心是一个球体,圆形和方形组成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图形,有点拜物教的感觉。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亲自在里面,看看这特别的肉铺。”  正如张鼎所言,这个如同《西部世界》中机械人诞生场景,又像是《异形:契约》中的幼体胶囊的地方,即将在下周正式与大家见面。

《异形:契约》中也有过类似的场面出现



“流行实验室”之《菜市场》展览信息:

时间:2018年4月28日-5月7日

地点:上海兴业太古汇(南京西路789号)

总监制:李宇春

主办方:X分子

艺术顾问:邓理、孙冬冬

空间设计:林宜萱

参展艺术家:aaajiao、陆平原、高磊、高露迪、郭鸿蔚、何翔宇、刘佳玉、徐震、袁可如、张鼎

[沙发:1楼] guest 2018-04-27 11:00:08

来源:X分子


《菜市场》之刘佳玉 | 网红展览和网红奶茶没有任何差别

刘佳玉这些年来的作品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传递感受”,传递不同地域、纬度、国家的感受,传递我们无法通过肉体体验的空气、温度、城市的感受。

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姑娘。

即将亮相的作品《菜市场和弦》


山、川、湖、海——由数字重建的世界


2015年的时候,在伦敦学习艺术的刘佳玉创作了一个根据实时数据表现的电子花朵,题为《穹顶之下》(Under the Dome – PMGami),其中的PM所指的正是空气污染指数。在展览现场,一排排电子机器花边不停旋转着,这些机械的“植物”一边变幻着色彩与形状,一边用光来讲述着每个城市的故事。佳玉之前曾将中国40个城市的风力风向数据做成了实时反应的LED灯光,而这次她所展示的则是空气的数据。

刘佳玉的实时数据装置作品《穹顶之下》


由于展览设置在了香港,所以装置花朵的外观来自星星形状的紫荆花,它们能自动开合,与此同时它的颜色也在作出反应,时而是从粉色褪成绿色,时而是从蓝色变成紫色,像是空气质量测量仪。为了强化效果,刘佳玉给这些电子花输入了雾霾、烟尘以及其他排放物的数据,通过计算公式将晦涩的数字转化成可视化语言。《穹顶之下》也是我在三年之前第一次关注到刘佳玉的作品,当时我的好奇来自两个方面——为何这位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么的“暖”,为何这位艺术家的数字作品这么的“美”。而当我了解到更多来自的刘佳玉作品之后,也逐渐解答了我的问题。

刘佳玉给这些电子花输入了雾霾、烟尘以及其他排放物的数据,

通过计算公式将晦涩的数字转化成可视化语言


2017年的春天,受邀参加三亚艺术节的刘佳玉在炎热的南海之滨创建了一座“冰山”。在三亚满是岩石、河流和大片热带植物的公园里,她组合灯光与3D模型,打造了一个幽暗之地。“装置被安装在石林表面,当夜晚降临,蓝色的灯光亮起,这里就变成了一片冰山。” 刘佳玉说,“我觉得把完全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结合起来非常有意思,所以就有了这个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冰岛》(Iceland)突破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想象一下,如果热带的居民厌倦了短裤、阳光、沙滩、菠萝,那么他们只能搭乘飞行器,跨越大半个地球去捡一片雪,融化,离开。但是有了刘佳玉的装置,人们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就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这正是艺术家一直在探索的事情——用数字艺术的方式重建一个世界。

刘佳玉的作品《冰岛》


到了今年年初,刘佳玉继续了她的数字移植实验,她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展示了全新作品——《河边》(The Riverside)。《河边》由真实的河床雕塑和“流经其上”的虚拟溪水组成,“真实”的水波反光在溪水表面弹跳,同步反映着八个时区之外的日光与月光变换。为了完成这件作品,刘佳玉和团队首先在北京找到了一段流经长城的小溪,截取了其中一段,并对河床进行3D扫描,然后以此为基础,使用Houdini软件创建流体模拟素材。水流的模拟被分割成不同层次的粒子,同河床的3D模型一起输出到可视化编程软件vvvv中,再使用多种动态图形技术进行处理,由此完成了“溪水”部分。

作品《河边》由真实的河床雕塑和“流经其上”的虚拟溪水组成


此外,刘佳玉根据同一段小溪河床的 3D 模型制作成混凝土雕塑,摆放在泰晤士河边。最终使用6台高清投影仪,将溪水投影在河床上,重现了流动的小溪。大自然的偶然因素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刘佳玉也在山川湖海中发现着她的下一个创作主题。

刘佳玉和团队首先在北京找到了一段流经长城的小溪,转化成了数字版本,并“移植”到了伦敦


不过就在这个时刻,她收到了来自《菜市场》展览的邀请,创作了一件小巧而可爱的作品,题为《菜市场和弦》。


触摸蔬菜的神经,感受水果的脉搏


Xer:刚才看了你发来的乐手“演奏”“瓜果梨桃”的视频片段,你是怎么想到找人来“打”它们的?

L:乐队站位,演奏行为衍生, 这些其实都是从创作概念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就像可能很多年前大家就知道或者看过类似于水果触发声音等等的小实验,201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也有艺术家做出一片“草”,观众触碰就发出声音。在其他展览当中,可能我没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一件互动作品,直到咱们这个菜市场为主题的项目出现,就顺其自然的从概念到呈现做出了当下合适的选择。可能对于我而言,虽然一直在做新媒体,但是用最新的技术并不是我所在意的,反而是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媒介。

来自MIT Media Lab的作品《Silk Pavillion》给了刘佳玉创作“触摸”启发



X:水果和蔬菜给人的触感很不一样而大量声学音乐(Acoustic Music)乐器都是用植物和动物的皮肤外皮制作的,实际上它们也是有某种联通的含义。

L:我对于声音的兴趣是从最早开始研究数据可视化开始的。通过声音数据的变化来改变图形,灯光的颜色,电机的转动然后慢慢发展到做沉浸式声音体验空间。蔬菜和水果的不同的表层给人带来很直接的感受,而触发它们可以发出电子原音,这会带来某种置换的体验。这作品的音乐是用midi写的,除了叫卖声这种非常自然且原始的。我们也用音序器模拟了一些例如动物扇动翅膀飞行这样的自然声音——我这里的“自然”是形容词。


X:录像中演奏的乐器是谁?

L:你听到的音乐是电子二人组合Wanderlust的作品,他们也好久没有写过新歌了,这次算是我和他们的一次实验性作品吧。为了这次创作,我们互相磨合了很很久。这首演奏的乐曲在我心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乐,我希望它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这里的“自然”是名词,和之前不同。我觉得自然是一种原始驱动,就像我们去买水果,会不自觉的敲一敲西瓜,掰一掰香蕉,掂几下苹果,这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无法解释。在这个作品中,西瓜的摆放位置和数量,是模拟架子鼓在乐队中的位置,以及乐手本身的行为而放置的。

Wanderlust乐队创作了《菜市场和弦》的音乐部分


X:观众们怎么感受到录像中乐手演奏水果的“感觉”?

L:我是把水果和蔬菜当做电容处理,声音是把50个midi转成信号源放到主板的上位器中,对应不同的信号。观众带上腕带,便可以与电路联通,触碰物件就会发出声音。其实关于带腕带这个动作,其实考虑了很久,因为有两种方式可以去做,一种是带腕带,一种不带。一开始我觉得不带腕带这样会让互动更自然,但是后来经过推敲,觉得带上腕带来增加一点仪式感挺不错的。最自然的感觉是最好。

观众可以通过手腕的触摸装置,在《菜市场》展览现场,通过身体感受到这个作品


X:自然是你长期以来的关键词。

L:是的,不过在《菜市场》中,这里的自然还包括了很多关于人的元素,比如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方言。每个城市、地方都有菜市场,但是人们不会说哪个菜市场是最好的,都是选择最近的,就只是普通的社区菜市场,大家生活在这里,并不存在大量批发,来这只为自己买菜和卖菜,不自觉的方言叫卖声这些都是原始驱动。


X:语言是菜市场的一个魅力,沟通是菜市场最独特的魅力。我觉得方言的引用特别好。有没有你个人最特别喜欢的语言或者方言?

L:我是东北人,所以我喜欢东北话,也不能说是喜欢吧,这感觉挺原始的,也挺共情的。我就是一听见东北话就特亲切,哈哈!

来自东北的刘佳玉的作品中自带一种冷酷的气质,同时又有着一种内心的温存


X:大妹子你说的太逗了!那你擅长和菜市场的商贩交流吗?

L:大兄弟,我还挺擅长的!因为我平时真的挺爱逛菜市场和做饭的。我觉得菜市场能给我一种真实感,感觉自己是真正的活着。你会发现,不管任何阶级的人,去那买菜都会砍砍价。菜市场会把人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现在互联网送货、外卖、快递都太方便了,让我们真的不太需要必须出门买东西。不过菜市场就不一样,当然对食材没什么要求的可以不用去,否则你需要亲自挑选,哪个西瓜汁会比较多,哪个菜比较新鲜,等等。

刘佳玉在上海地铁站中创作的《魔幻森林》


网红展览VS网红奶茶


X:让我们聊聊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话题吧!感觉现在新媒体作品是最流行的。

L:之前几年可能大家对新媒体作品还没有那么多感觉,那会儿参加展览,策展人给的预算都不高,现在新媒体特别火,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比较大体量的作品了。比如teamLab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边火了之后,这个现象就更明显了。

teamLab的大型沉浸式作品将新媒体艺术推入了中国民间美术馆的“背景墙”潮流中(图为深圳的展览现场)


X:你谈到了teamLab,特别好,因为这次展览的母题“流行”,我正想问问你有关流行的话题。为什么teamLab会流行呢?

L:首先我也觉得teamLab很流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数字投影方面做得确实非常棒,而且都是实时渲染的。虽然很多人也在模仿teamLab,但是人家技术确实厉害,模仿的人就有点假大空了。现在有一些作品是标准“teamLab样式”的,整体空间投满,拼的就是体量大,生成出一些动画什么的咣咣往上投。当然确实也会有很多人去拍照,造成一时的流行错觉,但是人家teamLab最起码还是和日本传统文化相连接,“一花一世界”之类的一些概念创作。说到底,我觉得大部分的流行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所谓无风不起浪……


X:不过可有好多人都想预测流行呢。

L:我想起了某个著名的作品,都是水的那个,听说最近又要在中国再次展出了。这作品当年就是“豪华背景板”,现在这种空间体验装置逐渐进入主流。这个都是水的作品又和teamLab有着非常不同的是概念,这也就又说回到了我说的自然,是原始的驱动。当年的首发展览是在伦敦的巴比肯艺术中心,这就奠定了这个作品会成功,因为伦敦就是一个几乎天天下雨的地方,所以当你站在空间内的某一个地点,那里就停止了“下雨”,这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因为发生在美术馆,就成为了必然成功的艺术品。

某很多水的展览在MoMA举办时门口的排队长龙


X:菜市场所在的展览地点是最“去神圣化”的,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去除艺术的“神圣”。所以你的作品又可爱又有趣,估计会有很多人想体验和参与。

L:去神圣化我挺喜欢,这次作品的中文名是策展人孙冬冬帮我找到的——《菜市场和弦》,特别亲切的名字。有关神圣化,其实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泰特美术馆中埃利亚松做的巨型太阳,因为英国是“日不落帝国”,这作品的象征性就变得很强。所以这种探讨原始的驱动力的主题,是我最感兴趣的,不分领域。只不过可能有些人只是看到了这些作品的成功,就觉得这些形式是当下流行,然后就开始空间越来越大,投影仪要求越来越高,而往往忽视了创作概念中的原始驱动。

埃利亚松在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巨型太阳装置


X:可是这样的作品真的成为了每个城市的热门话题,当年很多水的那个作品,在上海引来了排队狂潮。

L:有小道消息说,这个展览当时在伦敦展览时也找了很多人去排队,那些网红开始在晚上发照片,才引来了第一波关注。这个道理和网红奶茶店是一样的,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如果作品真的好,营销之后还是会有人持续关注的。

乱入: 某茶在北京三里屯开业时的排队“盛况”


X:这个时代很多流行的东西都是这么“造就”的。

L:没错,就像每年的时装周之前都会沟通当季的主推材料,Pantone会提前发布流行色一样。时装的流行元素、色彩都是设计师、时装总监和面料上控制的。在中国,当下的流行事件无论是明星还是社会问题,都是微博热搜的控制的,所以我觉得流行都是人为的。虽然奢侈品品牌总是说禁止快时尚来抄袭,但是如果不放任廉价品牌进行模仿,怎么可能在市场上流行起来呢?大品牌的衣服哪儿有那么多人买得起,所以要让平民品牌抄袭改版之后,大家都穿上,这样才能流行。


X:然而人们的欲望让自己无法醒悟这一点,否则生活就好无聊啊,不能买便宜衣服了,没有占便宜的快感了。那种麦当劳做什么米其林厨师的汉堡也是这样。都是虚假标准下的产物。

L:是的,但是没有欲望,也就不存在流行了。流行也是一种从众心理体现下的产物,我觉得艺术家最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享受孤独。

互联网提升了人们对于可见事物的欲望,无论艺术、时装、美食,结果都一样,正如齐泽克所言:“你所获得的东西不会给你满足,它只会告诉你如何去欲望。”


X:这回你的作品里面还有哪些有趣的东西能透露的吗?

L:有个小彩蛋!作品影像里有一个黄色的价牌,价钱是:3.10。因为拍的当天这个桌子不小心搬的时候撞坏了一点,特明显,就用这个挂牌挡一下,价格上需要3个数字,所以就想找流行的代表数字,在666和310之间商讨了很久,最终选择了310。666在西方的寓意不好,就选择了后者。算是意外的礼物吧!

“流行实验室”之《菜市场》展览信息:

时间:2018年4月28日-5月7日

地点:上海兴业太古汇(南京西路789号)

总监制:李宇春

主办方:X分子

艺术顾问:邓理、孙冬冬

空间设计:林宜萱

参展艺术家:aaajiao、陆平原、高磊、高露迪、郭鸿蔚、何翔宇、刘佳玉、徐震、袁可如、张鼎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