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侧记:与其说卖的是作品,不如说卖的是画廊品牌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23   最后更新:2018/04/03 22:13:30 by babyqueen
[楼主] 聚光灯 2018-04-03 22:13:3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申舶良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图片来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将于今年5月4日至10月28日呈现展览“单手拍掌”。作为“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的第三回暨最终章,展览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副策展人翁笑雨与策展顾问侯瀚如共同策划,将呈现五位艺术家——曹斐、段建宇、林一林、黄炳和杨嘉辉接受委任创作的全新作品,着重探讨我们与未来之间的变化关系,挑战全球化、同质化、技术化的未来侵袭。


五位艺术家从不同切入点进行委托创作

Wong Ping, Dear, can I give you a hand?, 2018 (detail). Animated LED color video installation, with sound, dimensions variabl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Collection 2018.18 © Wong Ping


黄炳为展览创作的多媒介装置作品以色彩生动的动画为主体,探讨老龄人口与势不可挡的数字化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


“我从第一天开始创作就以网络为伴,故事创作写在个人blog里,动画完成后放在个人社交平台。我经常想,假如有一日世界大停电,那我还可以做什么,刹那间我好像成为了废人。”黄炳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创作的灵感源自参观古根海姆的螺旋大厅:“在旋转的坡道上转呀转,让我想起那时候刚去世的外婆,离世前我有时会到老人院探望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她去喝下午茶。然后我就想办法time travel(时间旅行)去看看年老时的自己。”

Duan Jianyu,The Lonely Shepherd, 2012,Oil on canvas, 180 x 250 cm,Courtesy the artist © Duan Jianyu


段建宇将呈现的绘画与雕塑作品描绘了一个超现实且不断处于过渡状态的“城乡结合部”,艺术家以从小的生活环境中常听到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为作品题目。“我喜欢在创作中吸取生活里喜闻乐见的素材,”段建宇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对庸常生活细节的引用,是我常运用的修辞方法。”

Lin Yilin,Digital rendering of Monad, 2017,Multimedia presentation proposed for the third exhibition of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Chinese Art Initiativ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May 4–October 21, 2018 © Lin Yilin


林一林构建了关于一位职业篮球明星的VR模拟体验,探讨利用技术进入于他人体验的潜能。林一林对《艺术新闻/中文版》称自己不拥抱技术,而是将技术作为创作中遇到的进、出口或通道之一:“人性是一个可调节技术的开关,如果开关坏了,大家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Cao Fei, Asia One, 2018 (detail). Multichannel color video installation, with sound, dimensions variabl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Collection © Cao Fei


曹斐一直持续关注技术应用环境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尝试用不同的媒介、技术去反映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的转变。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采访时,她同样表示“如何发展有伦理的技术来响应这个算法和大数据的时代,需要我们对技术抱有反思。”曹斐在展览中的新作将审视中国一些最先进的仓储与配送设施中由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所引发的全新现实与潜在危机。

Samson Young,Nocturne, 2014,Performance with airsoft pistol, audio interface, bass drum, compressed air cans, contact microphone, cooking paper, corn flakes, electric shavers, electric sound toys, FM transmitter, glass bottle, laptop, audio mixer, ocean drum, rice, radio, shotgun microphone, soil, tea leaves, thunder sheet, thunder tube, plastic containers, and wind chime,Courtesy Team Gallery © Samson Young,Photo: Joerg Lohse

杨嘉辉将通过想象的乐器与数字工业声音形成的音响与与雕塑环境反思我们对于仪式与真实性的迷恋。艺术家将对计算机音乐中的“物理建模”(Physical modeling,即用计算机来对乐器的声音进行重现)技术进行创造性运用。杨嘉辉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计算机不在乎建立的乐器‘模型’是否真实,因此你可以创作一件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的虚拟乐器。”


以作品挑战全球性话语权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亚洲艺术计划的一部分,亚洲艺术计划由古根海姆三星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兼全球艺术高级顾问孟璐(Alexandra Munroe)主持。作为一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长期研究、策划和藏品建设项目,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经过第一回“汪建伟:时间寺”(2014)和第二回“故事新编”(2016),将以“单手拍掌”完成其第三回暨最终章。

Video still: Cao Fei. © 2018 Cao Fei


“单手拍掌”源自禅宗公案“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拍之音又何若?”除去东方哲学之玄妙超然意味,也因其作为美国作家塞林格《九故事》(1953)卷首引语、林子祥90年代粤语专辑和歌曲、一部澳大利亚电影的和一个英国乐队的名称而成为跨文化交流、翻译与挪用的见证。同时,“单手拍掌”也暗含“孤掌难鸣”之意,触及艺术家想要挑战时下盛行的信念、模式和传统的权力结构时的孤独与无力。

“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图片来源:古根海姆美术馆


这一感受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去年的展览“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后更显切题。该展览的三件作品因招致动物保护者抗议并在网上引发超过70万人联合签名而被迫放弃展出,其中包括黄永砯的展览同名作品《世界剧场》(1993)。“这件作品产生于西方,并被禁查于西方,”黄永砯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语境。”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全球性图景


与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计划第二回展览“故事新编”中艺术家工作生活地点的广阔性相比,本次展览中的五位艺术家均与广东、香港地区有密切关系。

策展人侯瀚如,图片来源:Musacchio &Ianniello, Courtesy Fondazione MAXXI


策展人侯瀚如认为该地区一直是中国探讨现代化的一个实验基地,是与世界接触的最前沿的地方,从过去的“珠三角”到近年的“粤港澳大湾区”称谓的转变也是对全球图景的一种新的认识。

2017年香港西九文化区M+ 展亭重新呈现侯瀚如于2003年策划的广东快车”展览,图片来源:westKowloon


侯瀚如在其中的工作与他策划过“广东快车”(2003)、“运动中的城市”(1997-2000)等项目在思路上有着有机的连贯性,关注亚太地区从后殖民时代到全球化时代的特殊转变。“这个地区目前发生着特别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敏感、微妙的一些变化,造就了一种很特别的文化氛围,”侯瀚如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这种文化氛围首先好像是很地区性的,但实际上从根本上是极其全球性的。


策展人之一翁笑雨指出中国在美国的想象里一直被描绘为作为竞争对手的“未来崛起之大国”,这既是后冷战思维的延续,同时也将中国等同于未来,使中国变成一个时间概念。“现在全球化也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时间概念,以前我们觉得全球化就是去不同的地方,现在通讯产生了一种即时性,全球化成了一个同步时间的概念。”翁笑雨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如果说‘故事新编’是以地理和地缘政治为出发点,‘单手拍掌’思考的更多是关于时间的问题。”(采访、撰文/申舶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