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求证一个无限的宇宙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789   最后更新:2018/04/03 20:53:03 by clclcl
[楼主] 另存为 2018-04-03 20:53:03

来源:Hi艺术 张朝贝


三月,即使你不来香港,也绝对不会忽视这里火爆的艺术盛况。香港巴塞尔、Art Central两大博览会开幕,几乎同期,集中了香港大部分重要画廊的毕打行、H Queen's两栋大楼及周边的20多个展览同时开幕,引燃了大小藏家们的热情,也让普通观众过足眼瘾。香港艺术市场为何火爆?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究竟如何?国际大牌画廊会为香港带来什么?本地画廊又该如何求得生存秘籍?我们与汉雅轩“掌门人”深入地谈起这些问题,作为近30年来香港艺术市场的见证人,张颂仁聊起了香港的历史与现状,及其汉雅轩在此期间所推出的大多数人都不容易看懂的艺术家吴山专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的个展“引用!引用!引用!”。


汉雅轩“掌门人” 张颂仁


Hi艺术=Hi 张颂仁=张


巴塞尔的成功是顺应了

香港的历史身份



Hi:30年前,香港当代艺术的状况是怎样的?市场的情况又是怎样?

张:当年香港的艺术市场大多是卖古董,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都是比较边缘的,创作圈蓬勃之后才可能谈市场。那么关于香港艺术创作圈的蓬勃,在1998年的时候,政府把以前做库房的一栋大楼,以低价的租金开放给艺术家,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聚会、创作和展示的空间,在两三年之间,艺术家一下子做了很多作品。后来政府又把这个收回去了,可以说艺术空间的贫乏,一直以来是香港艺术圈最大的障碍。


Hi:今天,巴塞尔与国际画廊齐聚于此,香港作为艺术品交易胜地的原因有哪些?

张:这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香港本来的历史身份就是一个很占优势的转口港,所以巴塞尔也是顺应了香港这个历史身份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


Hi:香港本地画廊的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曾经有一批画廊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

张:2000年之后,中国内地艺术市场兴起,很多人追捧“后89”艺术家,那个时候香港出现了很多小画廊,但后来这些画廊很多支撑不住,兴趣慢慢地减弱了。因为那时出现了很多模仿“后89”的艺术家,这些人很快又被淘汰。所以,这些画廊在这个潮流里面,留下来的就比较少了。


Hi:如今,聚集了香港大部分的重要画廊的毕打行和H Queen's两栋大楼的艺术生态怎样的?

张:这里面都是比较大的画廊,本地画廊就只有汉雅轩和艺术门,其他都是国际画廊。

随着国际画廊的入驻,H Queen's成香港当代艺术新坐标


国际画廊为我们带来压力与成长



Hi:这些国际画廊的入驻会是香港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下一个拐点吗?

张:我觉得对于香港市场来说,当然会非常有帮助。香港作为一个贸易港,有这么多的重要的机构在这里发展,对整个市场生态是好的。对于香港本地艺术也有好处,这也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Hi:对于香港本地画廊来说,必然会引发对藏家资源的争夺。那么日后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艺术家流入这些国际画廊?

张:早晚总是会的。因为它们既然来到这里常驻,就不会完全漠视当地包括中国内地的艺术家。


Hi:这种趋势是好还是坏?作为本地画廊会不会有很大压力?

张:我觉得这是个好的趋势。所有商界变化,都会有压力,除了在于经济方面,也在于大家带来不同的标准,你要不停地调整,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


Hi:有怎样具体的应对措施?

张:只能把自己做得更好。

汉雅轩参加2018 Art Basel Hong Kong,带来吴山专与方力钧作品


思想的肉体与作品的肉体


Hi:前些天汉雅轩推出吴山专和英格的个展,展览名“引用!引用!引用!”有什么寓意?

张:展览名出自他们的“完美的括号”系列,因为括号本身就是个引用,我们引用东西时,会把它们放在括号里。括号当然也是一种观察、认知世界的方式,括号的距离越小,你要看的东西就越被聚焦、越清楚。如果不断拉近以至于让两边的括号形成交叉,就会打破知识的范畴,达到一种超验的可能。


Hi:除此系列之外,他们之前还合作过“物权”系列,还有一些类似行为艺术的作品,比如往杜尚的小便池里撒尿,有一条怎样的线索?

张:他们称那个为“二手”系列。他们有很多概念都很有趣,比如把在边际外看事物的角度叫“Extra”,这个词要不然是用完的剩余物,要不然是一个东西的延伸,可以作为整体的一个证据,很巧妙。另外,刚刚说到的“二手”问题,其实跟完美括号也有关系的,它们都是在“引用”一个本来就有的东西。

吴山专与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个展“引用!引用!引用!” 汉雅轩展览现场

艺术家与嘉宾现场合影,上图为策展人刘畑(右一)、艺术家英格与吴山专(右二及右三),下图右起:艺术家吴山专与英格、策展人张颂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策划部主任项苙苹(© 摄影:林昶汶)


Hi:这是他们第一次用霓虹的媒介去呈现“完美的括号”系列吗?

张:吴山专很多年前就开始用霓虹,他曾经把创造的各种概念LOGO化,做了一系列的霓红灯,曾经在2008年广东美术馆,吴山专在中国的第一次个展中展出,那是高士明和我合作策划的吴山专回顾展。这次展览中最近的“完美的括号”,就是拱门的装置和里面小展厅专门做的地毯了。


Hi:作为“85新潮”艺术家,吴山专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参加过中国很多重要群展,为什么2008年才第一次在国内做个展?

张:1990年代前后,吴山专在欧洲也有很多展览,可是在中国,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对于美术界、对于观众来说语境比较大,一下子难以接受,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东西,不会把它们串联起来,因此我们就做了一个大型的回顾展,才把他作品的不同方案互相穿插,形成一个结构性的面貌,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现在十年过去了,这次展出的除了作品,还有很多原来的构想图,等于是把思想的肉体和作品的肉体一起呈现出来。

艺术家为此次展览专门做的地毯及霓虹灯装置,可以清楚地辨认处“完美括号”及其变形“小肥姘”的形状


Hi:很多人普遍反映他们的作品很难看懂,或者说难以接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我觉得刚才我们这样来讨论他们的作品,其实就已经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线索,当然这个线索是把作品压扁了,也矮化了,可是也不失为一个切入作品的方法。我认为任何一个作品,包括原作和草稿,都可以看成他们思想的一种物证,那它证明了什么呢?启示了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他们发展出来的这些词汇里面去找,那些LOGO浓缩了他们的核心思考。


Hi:所以必须得进入他们创造的那个系统里才能理解?

张:是的,他们特殊之处就是要摆脱我们的现实,来重新进入现实。他们寻找到这个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到最后必须是全面结构性的,通过这种在外的角度,你会重新饱览全部,这个也是他们的一个策略。


Hi:与吴山专早期的“红色幽默”系列相比,“完美的括号”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的思考好像已经弱化了,更多地在讨论知识。

张:对他来说,“完美的括号”就是个意识形态。任何一种超越的境界,应该都是超越了知识和能够碰到的东西,所以“完美的括号”就是通过一种比喻来把超越物和知识的关系,表现在一个很简单的说法里面。

“引用!引用!引用!”展览呈现了吴山专与英格合作近三十年来的作品及手稿


“后89”艺术家的创作,

很多在今天已经失效


Hi:与“85新潮”和“后89”的其他艺术家相比,吴山专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张: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能这样进行概括。他们从西方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所以说是“后89”艺术的另一个面向。但是能够把“85新潮”那个时候得到的灵感以及对艺术的深度感悟一直持续到今天,我觉得吴山专是其中最丰富的一位。


Hi:很多艺术家当时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符号,但看他们如今的创作,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这些符号是否仍然符合今天的现实。

张:很多艺术家那个时候创造的视觉语言,无论是符号,还是创作的方法,面对今天的现实,很多都已经失效了。可是这也不表示他们当时做的作品没有继续生效,因为我们不能说过去历史是消失的,而是说过去历史是今天的奠基。


Hi:这批艺术家大概在30年前就和汉雅轩合作,并且通过香港走向国际舞台。

张:是的。可是1993年那个时候,除了我,还有德国柏林的世界文化宫,他们也在从一个时代性的角度来谈中国,同时在欧洲、在香港,把那个年代的中国新艺术介绍到全世界。

2014年张颂仁策划的“汉雅一百:偏好”展览纪念汉雅轩成立30周年


Hi:汉雅轩选择艺术家的线索是怎么样的?近几年有些偏向传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张: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根据我自己对美术史的一些判断。前几年有一段时间是专攻山水的艺术家,油画比较少,主要是水墨、录影、素描,中西都有涉猎。最近关注于一些被忽略的重要艺术家,像吴山专——他不能说是被忽略,可是完全没有真正受到应有的更高重视。还有台湾的叶世强、香港的陈福善这些过世的老画家,给他们做一些完整的介绍。


Hi:汉雅轩现在的藏家构成是怎样的?

张:我们以前中国内地的藏家比较少,这几年比较多一点,因为画廊的年龄比较大,所以收藏圈有很多人都曾经在我们这里光顾过。


Hi:在香港巴塞尔这个档期推出吴山专和英格的展览,有市场上的考虑吗?

张:有市场的考虑,可是最关键的也是希望让他可以在这个时段展示给世界的观众看,因为这是国际的美术馆、画廊、收藏家来香港最集中的一段时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