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泛化下,展览是否能完全虚拟化?
发起人:脑回路  回复数:0   浏览数:1735   最后更新:2018/03/17 20:53:25 by 脑回路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3-17 20:53:25

来源:ARTYOO 张宗希


影像的思辨与迷恋

从录像艺术到艺术家电影


早期的录像艺术和实验电影有着反“叙事(故事)的倾向,而现在的艺术家、诗人们则拍起了纪录片、电影、故事片,这种策略变化与迂回耐人寻味。本期专题以动态的影像艺术为话题,我们邀请相关研究者、艺术家、策展人、艺术机构、资深媒体人、撰稿人等共同探讨这一形式背后的深层思考。


王兵 《方绣英》剧照


董冰峰:“影像艺术”重要吗?

采访/ 张宗希


策展人董冰峰认为在研究“影像艺术”时,首要尽管避免分类,因为简单划分,非常容易地陷入到所谓的学科、规范和各种概念定义之中,反而会影响到对于作品的直接感受和判断。董冰峰更看重一件影像作品创作时的背景和诉求,是否表现出某种与文化和社会的紧密关系和对话,是否可以激活各种某种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和建立有效的文化意见。

在这篇轻松的下午谈话记录中,他从个人角度和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像作者出发,尝试分析并探讨影像艺术在今天当代艺术现场中的问题意识及对其的工作期待。

王兵 《方绣英》剧照


ARTYOO:请您简单谈下对影像艺术的看法?


董冰峰 :我觉得较有国际知名度或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做影像的比例很大,不知道大家也是否有这种判断。这里面可能的原因在于,影像艺术或者媒体艺术在 1990年代以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中国和世界几乎是同步的,比如艺术家制作电影的潮流。而不仅仅是对于西方的录像艺术的一种回应。

我不是特别愿意使用“艺术家电影”这个概念的原因,是觉得这个概念比较有限定。去年王兵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时,我们也不能说他到底是纪录片导演还是艺术家?他的参展作品是“艺术家电影”还是别的什么形态?今天的影像艺术已经非常的多元化,而且同时也在不断的跨越通常意义上的展览展示或是放映的方式。杨福东的很多影像作品也是这样,我们都要具体的回到每件创作的主题以及展示形式问题中作分析。

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从90年代到现在,我们看到国际和国内一些大的当代艺术展览,其中影像艺术作品占的比例很大。或者可以说今天的当代艺术,以动态影像来思考现实和进行艺术实践既非常关键也具有相当的当代性。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早已是一个完全的影像时代。而且影像艺术相比其他传统艺术媒介,对于国际不同区域、背景和文化的交流也是最容易达成和最直观有效的。

王兵 《铁西区》剧照


ARTYOO那你觉得王兵之所以在美术馆受欢迎,在国外院线发行也不错,他的创作有哪些特别的吸引力?包括您可以谈下您认为还有哪些重要的影像作者和艺术家?


董冰峰:我个人觉得,可以说从他的长纪录片《铁西区》开始,他的很多作品与这个时代的变革以及具体到个体的体验,都有非常紧密的参与和深入的观察。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又非常明确的指向当代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的艺术界中较为特殊。

你刚才说的他在美术馆的展出,其实应该近些年才出现的吧。卡塞尔文献展邀请他,以及为他策划电影回顾展。我记得早些年蓬皮杜中心也为他举办过个展,今年在荷兰也会有一个重要的展览,艺术界的这些关注,主要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他的创作的出发点和所具有的代表性。去年我们也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和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展出了他的影像作品。

陈界仁 《中空之地》 哥哥站立在原地


我觉得观察一个艺术家,看从一个长时段来看,不能仅仅从现在的流行趋势或者艺术界的问题来看。现在艺术界的发展非常快,很多的艺术话题和艺术现象都非常时髦,非常的国际化,但这些问题不一定都能沉下来或者被更多的展开讨论。同样,在国内很多人会觉得台湾艺术家陈界仁很重要,当然一方面是他的确在国内展出和讨论非常多,另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一直非常紧密的与他的个人生命经验,政治判断以及台湾的现代史相关联。

人们或许不会考虑一个人的背景,到底是哲学家、电影导演、人类学家、建筑师或别的,比如巫师。我觉得重点关心的,我们的艺术问题是什么。比如,我们经常说美术馆(展览)是一个知识生产的平台,要开放所有的学科,开放给所有的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以重点就不会是艺术史或者教育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美术馆能够假设自己可以是一个“公共空间”,能够促进很多不同的意见的交流和文化互动、批评。这是我们对当代艺术的期待。所以从更具社会性的角度上看,草场地工作站、毛晨雨的“稻电影”,还有作家康赫一直倡导的“影像写作”,都是我近年比较关注的创作方向和主题。

蔡明亮 《郊游》


所以影像艺术的问题也是这样。你可以从概念出发来讨论,所有涉及的,比如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你刚才提到的艺术家电影,我前几年一直研究的“展览电影”等等。短期来看,这些概念的探讨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但如果说今天的艺术现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的时候,这些分类和概念是无效的。影像艺术可以是民主的,谁都可以创作;可以是政治的,它总在表达某种意识形态的判断和政治看法;可以是自由的,放映、展览展示或是阅读,或放到网上让观众自由剪辑和加工,等等。年轻一代的影像艺术家也是,应该有这种勇于交流的勇气和打破艺术概念局限/神话的批评意识。


董冰峰


独立策展人,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丶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与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

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丶独立电影丶中国当代艺术史丶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