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性造别”3月22日泰康空间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503   最后更新:2018/03/16 10:05:59 by 展览预告
[楼主] 不举手不发言 2018-03-16 10:05:59

来源:Conversazione 文:陈忆、吴月


CVSZ第42期专题讨论:


艺术圈生存指南


文: 陈忆、吴月

排版: 吴月

编辑: 吴月、蔡艺璇


讨论时间:
3月17日(周六) 美东时间9:00 PM
3月18日(周日) 北京时间9:00 AM


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价或者其本人没有稳定的创作资金来源之前,我们称其为新生代艺术家


新生代,新时代。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社会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交媒体泛滥,网络红人兴起,各界新型资本开始介入艺术市场,网络拍卖、线上画廊、艺术区块链项目比比皆是。在这个的大背景下,新生代艺术家也迎来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在事业起步阶段的新生代艺术家,是否一定要加入传统的艺术市场,才能拥有更多资源,打响自己的名号呢?环境的变化下,艺术机构在职责和权力上面临怎样的改变和挑战?

图片:Utopia Group, James Legge: Palace of Puzzles, Performance, 2009, UK


-

01

-

多元化艺术中心的兴起

纽约、柏林、伦敦等老牌艺术中心是艺术家、收藏家、艺评人的高度聚集地,这些发达的大都会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如磁石一般吸引艺术圈内人。然而,这些看似是艺术家的天堂,实际上暗流丛生。成熟的艺术市场往往已经有了明确的行业潜规矩,外人或许难以察觉,而资深玩家早已心中有数。初来乍到的新生代艺术家若想抛弃规则、实现创新,难度很大。比如说,一改传统拍卖行体制的线上艺术拍卖网站Artsy并非建立于纽约,而是诞生于纽约的“隔壁邻居”——新泽西州。更具体一点,Artsy诞生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男生寝室之中。若想在一个市场早已成熟甚至饱和的城市发展,能够迅速站稳脚跟的新生代艺术家们大多具备以下两点特性之一:资源雄厚、善于社交。


或许正是因为传统艺术中心的条条框框过于拘束,巴塞尔、威尼斯、迈阿密、圣保罗、毕尔巴鄂等以发展艺术为主要方向的城市逐渐崛起,通过一年一度的Art Fairs(艺术盛会)获得旅游业的收益,同时给了新生代艺术家更多的机会。比如巴塞尔,一年之中大多时间都是悠闲、安静,但是在艺术展期间,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蜂拥而至。对于艺术家来说,只要拿到进入双年展的门票,知名度将会迅速提高,获得进入大型画廊和拍卖行的通行证。


值得一提的是,支撑这种热闹景象的往往是与艺术无关的资本家——地产大亨。由于相信艺术能够刺激经济发展,房地产商往往乐意投资艺术盛会,并趁人流量暴增,从水涨船高的酒店、机票、餐饮行业捞一票油水。当某个艺术盛会的名气到达一定高度,地产商向画廊征收的场地费就是天文数字,而画廊也因作品在艺术盛会上额外畅销而心甘情愿地支付高昂费用。这些投资艺术盛会的的“外行人”跟着资本走,并不完全在乎所谓的画廊潜规则,所以行业内创新不断。从面向中产阶级消费者、提高价格透明度的Affordable Art Fair(实惠艺术展) 到不收取一分场租费、为青年策展人提供平台的SPRING/BREAK Art Show(春假艺术展), 条条框框正在逐渐被打破,而艺术市场也开始走向真正的多元化。


-

02

-

传统艺术市场的坚守


传统艺术市场主要由画廊、拍卖行、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组成,实质上是一个从艺术家完成作品创作,开始第一次售卖,再不断倒卖的过程。


一级市场:直接与艺术家及其作品接触并且帮助完成交易的市场,通常卖画的收益由画廊和艺术家平分或七三分,不同地域和规模的画廊会有不同的利益分成和对艺术家不同的要求。


二级市场:以收藏家和画商为主体的二次买卖。比一级市场更明显地受到艺术家名气的影响,基本不接受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以纽约为例,二级画廊的作品价位下限在三十万美金。因此,名气的大小将决定艺术家在二级市场受到的待遇。这些待遇通常体现在作品位置的摆放、搬运过程中的保护程度、画廊工作人员在介绍作品时候的关注程度等等。


从画廊进入拍卖行是一条漫漫长路,艺术家可以控制的因素非常少。一旦艺术家的作品在一级画廊卖出,送到藏家手上之后,就算有幸流通到二级市场,价格卖的再高和艺术家也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二级市场通常是大额利润的发生场所,但艺术家分不到半杯羹。而且这个过程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对艺术家本身具备的资源要求非常之高。


面对来自网络、艺术盛会等新兴艺术市场的冲击,传统画廊如高古轩 (Gagosian Gallery)、佩斯(Pace Gallery)成功突破重围,找到了新时代的立足点,而另一些小画廊身处困境,没有足够的资金保存手里的作品,难以通过拓展藏家群体来提高销售。快炒快买、疏于藏家拓展和作品研究,缺乏吸睛的策展,租金上涨等都是画廊的困境。甚至因为小画廊业务困难,孕生了一个新的产业——画廊空间出租。SPLACER网站上丰富的空间资源和部分画廊的衰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

03

-

艺术驻留项目——艺术家的培育摇篮

在一头扎进传统的艺术市场之前,有很多艺术家选择参与艺术驻留项目(Artist Residency)。艺术驻留项目的主要运作模式是由各类艺术机构提供场地,艺术家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创作艺术作品。场地类型从专业胶片洗印房,到山林中的某栋别墅,到画廊隔壁的空旷类似于白盒子的空间,各具特色,艺术家在不同的空间中创作,很容易与环境碰撞出不同的灵感。


欧洲: 不论大小,欧洲的艺术驻留项目大部分依靠政府的直接资助


美国:艺术驻留项目通常以基金会、个人捐赠的形式出现,政府资助的部分相比欧洲就少很多。


中国:艺术驻留项目并没有稳定的政府资助,民间资本的资助由此萌芽,并有野蛮生长的趋势。虽然艺术驻留项目在中国仍旧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但是由于活跃的民间资本的出现,各类非营利和商业机构,都各自尝试建立自己的艺术驻留项目,吸引国内外的艺术家为自己的机构带来新鲜的思路和视角。


项目


上海和平饭店的艺术家驻留项目

“坐落于上海外滩的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被设计成环球旅行艺术家的歇脚地——一所可供居住的工作室;在这家酒店的转角,米氏西餐厅每年都在邀请不同的作家完成他们的英文小说或者翻译项目”(Kira Simon-Kennedy)。



纽约下曼哈顿文化中心

Lower Manhattan Cultural Council

纽约下曼哈顿文化中心有多个艺术家驻留项目,其中与复星地产的合作项目长达三年。这个项目力图重新定义“在曼哈顿下城工作”意味着什么,直接回应艺术界的迫切需求,并促进创作,开发和呈现创新作品。驻留空间可供所有学科的艺术家参与。工作室空间是临时捐赠得来。


纽约布鲁克林的绿点区(Greenpoint)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村(East Village)也是是类似的模式,场地相对偏远、租金便宜、艺术实验性强,在传统艺术市场之外,艺术家们玩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2017年春天,纽约大学的Grey Art Gallery就举办了Inventing Downtown: Artist-Run Galleries in New York City, 1952–1965艺术展,记录的就是这段时光。但这些艺术机构最后都逃脱不了士绅化的侵蚀,最后因无法承受日益高昂的租金,而被迫搬迁。


西班牙马德里的法兰西学院

艺术驻留地项目


在西班牙人均月收入800欧的背景下,给年选出来的艺术家4000欧的补助。法兰西学院是西班牙国王在二十世纪初给法兰西国王的一份赠礼。通过这种方式,
艺术作为人性培养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奢侈品或者投资品。当艺术被推广的根本原因变化之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权利就得到了最大化的保存,不需要受到市场的制衡,而是以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出现在各个角落,包括学校、公共场所、博物馆,甚至画廊的氛围都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在画作交易的基础上,画廊重视发展各类公众教育项目,让当地的民众的艺术素养逐步提高,加深他们对本地艺术家的认识,有一部分民众也能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转变为画作购买者,形成当地小型艺术市场的自体良性循环。



-

 04

-

艺术作品所有权&版权

艺术品的版权一直是争议不断。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版权只是一种让艺术家的后代获利的途径。谁可以拥有某件名作的版权,又凭什么拥有?公立美术馆收取高昂的门票费,禁止游客拍照,又拒绝在网络上发布高清的图像,是否阻碍了大众对艺术的追求?更何况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是掠夺而来的战利品。于是谷歌大力推动发展艺术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Jeff Koons也大摇大摆地将版权失效的名画印在LV的皮包上,引起公众对版权的关注。


然而对于新艺术家,版权是一把保护伞。即使艺术家通过买卖转让所有权后,在很多情况还是拥有作品的版权,能够决定是否在某个场所展示他们的作品。不论是经手买卖的画廊,还是这个作品的最终所有者,都没有权利创作衍生性艺术品(如美术馆商店里贩卖的画作明信片)。一幅画和这幅画所具有的版权是两个完全分离的商业个体。版权法在世界各地已经有一套相对公认的标准:在艺术家或者和去世之后的七十年,他都拥有自己作品的再创造版权

图片:宋冬在展覽 《超市艺术展》 现场表演作品 《宋东艺术旅行社》



回到中国艺术市场。它的市场基数非常大,对任何小众的艺术类型来说,都有潜力培养出数目庞大的喜爱者,从而让新生代艺术家的职业生涯走上正轨,不受经济限制,尽情创作。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这一批观众呢?需要从策展人素养的提高和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增强这两个大方向来切入。这里的讨论更适用于当代艺术展,经历了上个世纪对传统艺术的巨大变革,当代艺术越来越依赖于背景知识的了解,而不是对作品本身能够产生的情感共鸣。


附言:

感谢袁政、姜燕依、林旻宇、陈天接受我的采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也要感谢吴月和蔡艺璇熬夜帮我修改。本次讨论将以作为艺术机构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等相关职业的你在各类艺术机构的体验和思考为核心,畅想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未来。


问题的思考


1.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成熟,网络拍卖、线上画廊、艺术区块链应运而生。事业起步阶段的新生代艺术家,是否一定要加入传统的艺术市场,才能拥有更多资源,打响自己的名号?有什么新的途径?


2. 在新模式的冲击下,传统艺术机构在职责和权力上将面临什么改变?如果不想等待淘汰,它们应该如何迎接挑战?


3. 世界各地的新生代艺术家和画廊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建立社交网络上来维持曝光度,是好是坏,如何评价?


4. 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方向:艺术展览的质量如何保证?艺术家的基本权益如何尊重?取其精华,弃之糟泊,我们要向其他国家的艺术市场学习什么?


相关阅读:

Gerstenblith, Patty. Art,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Durham, 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12.

"Price Check! Here’s What Sold—and for How Much—at the 2018 Armory Show"

https://news.artnet.com/market/price-check-heres-what-sold-and-for-how-much-at-the-armory-fair-2018-1240076

视频:意大利阿雷佐公共艺术节与当代画廊、美国艺术家之间的碰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xzZWezyNk

https://www.writersandartists.co.uk/artists/advice/169/an-artists-toolkit/essential-information/copyright-law-for-artists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