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纽约军械库艺术周开启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735   最后更新:2018/03/13 20:18:04 by 聚光灯
[楼主] colin2010 2018-03-13 20:18:04

来源:YT新媒体 刘元博


廖斐


1981年出生于江西,2002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主要个展:平坦,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16;视角,Yve YANG 画廊,波士顿,美国,2016;赤道,Vanguard画廊,上海,2016;这句话是错的,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2015;地表 材质 运动,Vanguard画廊,上海,2013。


廖斐大学时期就读于雕塑专业,接受的是特别经典的训练,他当时的偶像是米开朗基罗,毕业以后廖斐发现他完全不能接受雕塑做的“不好” 的状态。而这个时代的雕塑标准已经完全不同了。


大学毕业之后廖斐写过一段时间的小说,他喜欢卡夫卡,那时他还没有选择从事雕塑或者从事艺术,而他的艺术家身份也是渐渐通过观众来得知的。


廖斐说他的作品是非常后天学习的,早期时他也会去Art-Ba-Ba上学习,当可看到特别喜欢的作品的时候就会深入地去研究一下,学习一下别人的工作方法。但同时他又极度厌恶熟悉的东西,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基本在两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转变。

《十字路口》视频,单通道录像,彩色,有声 时长:12'11 2015


后来廖斐参与了“未知博物馆”,这是一个没有实体的博物馆,它不是一个艺术小组,它的目的是让思想沟通交流的机制,而做作品只是其中一种沟通方式,参与艺术家们有着更多的讨论、研究性的工作。


“未知博物馆”的产生是基于对博物馆制度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对未知的思考。它尝试建立自己的标准,针对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提出问题。那一段经历对廖斐来说就好像是很多人去旅行,而在集体创作的同时,廖斐也在进行独立创作。

《平坦》钢化玻璃,木工板,木方    27.56(L)×7.83(W)×3(H) m 2016


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他使用物质材料以展示事物自身存在的问题。他从一种物质观的方式逐步去推演自己的工作,寻找一种方式去把情感性的东西隐藏,不依赖情感。


他的作品中不乏在空间的范畴中思考空间问题的作品,也许是因为读书时对于雕塑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写在了他的身体里,如同运动员的肌肉记忆。雕塑是脱离不了空间的,空间也是廖斐现在工作的主题之一。而在廖斐看来“这种雕塑训练的经历并不是显性的,就如同米开朗基罗虽然不再是用来磨练技艺的目标了,但是在通过他的揣摩与摹写的同时,它也在摹写你。”

《通道》 方钢、水泥板、水泥 14.54(L)×1.15(W)×1.45(H)m 2016

《这句话是错的》雕塑,光敏树脂,3D打印 53(L)×32(W)×49(H)cm 2015


从《“这句话是错的”》这个展览开始他逐渐意识到系统边界的问题,任何逻辑系统都是有边界的,有难以逾越的部分,有它系统里的bug。以有限的系统要描述无限的事物,那么在其内部也一定有不可判定的部分,而这部分很有可能恰恰就是真理。这其实是哥德尔(Kurt Gödel)的不完全性定理。在这个时期廖斐逐渐把自己的阅读兴趣转到数理逻辑上来。


廖斐觉得依赖于大量的人力、物力似乎偏离了他对工作的设定,如果能够直面事物的本质,那么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工作应该就能让它显现出来。尽管事物的确是极尽复杂的,但如果不能回到一些特别基础的东西上,那么后面的东西可能会非常不牢靠。

《一件地球雕塑》2套电脑显示器和芯片,钢架结构等 250(L)×38.5(W)×31.5(H)cm 2015


2018年廖斐的最新个展《广延》与之前的展览又有所不同,《广延》更偏向几何层面,这次展览是廖斐对于物的基础的再次考察,也是其“关于物质”主题的延续和反思。通过划线、折纸、搭建等简单手段,艺术家试图令物的清晰与不明的部分得以呈现。

排列生成3 纸,色粉笔,油性马克笔,彩色铅笔166 x 144 cm 2018


春节刚过,展览还在继续,YT与艺术家廖斐聊了聊他过往的作品以及最新作品《广延》。


YT:未知博物馆时期的作品开始是否就在使用“科学”作为创作手段了呢?


廖斐:在那个时期我就对科学就很感兴趣了。但那时我的工作还比较随机、感性,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方法。但我想你的爱好,你的关注应该是会塑造你的作品吧。

未知博物馆 社会冥想 2012


YT:在你的作品中,通常会使用一些一般意义上雕塑化、装置化的语言,但很多时候这样的语言对于回应问题的时候又很少涵盖“过程”以至于这些雕塑和装置看起来太像是结果,比如《无限接近平坦》中,展出的是木头的隔片,但切割木头的这个过程并没有过多展示,你如何看待“过程”在艺术实践中的位置的呢?或者说如何看待这种“结果式”的处理方法。


廖斐:有一些作品它形成的过程可以被展示,也易于展示。但另外有些它的过程受限于时间、地点,无法在展厅以及展期内达成,那么就不展示了。我的作品都很简单,它的形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只是清晰、机械的叠加,所以关于过程的文字让大家看到,通过脑补也可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任何物质都是经历了无尽的过程,它在我们面前是沉默的,我们看不到过去,但是可以想象。

《无限接近平坦》,木材,尺寸可变,2017


YT:在你看来,理性和感性是二元对立的吗?如果将你的工作形容为一种“用极度理性去表达一种感性中难以形容的实践”,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呢?


廖斐:理性和感性在我看来在具体的方法上是对立的。但是由于理性是局限的,理性到了极致自然会有它的bug产生。它可能具有非常感性的部分。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试图将认识它的过程展示出来。


YT:诸如《平坦》、《通道》等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会因为特定空间而产生特定的进入方式,空间是否是你创作中所探索的一个分支?


廖斐:《平坦》和《通道》都是定点作品,它们成为了这个地点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我并未创造出新的空间,只是让原有的部分显现出来。空间的确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空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的疑惑。与这些相比,我的工作无足轻重。

《平坦》,钢化玻璃,木工板,木方 27.56m(L)×7.83m(w)×3m(H) 2016


YT:在你的作品中这种明显的工具理性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和你的个人经历有什么关系吗?


廖斐:说实话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大概是心中对于认识周围的不安吧,总想找到点可以依靠的。这应该我的个人经历没什么关系,可能是性格。


YT:这次的个展《广延》中像“广延雕塑”、“广延珍珠”这些作品都用到了黑色的扎带,好像这种物质本身的造型就像是一种有着单一节点而另一边无限延伸的意味,而使用它们制作作品时也保留了这一结构,是否有回应广延的意味?


扎带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材料,它是受限制的射线。有起点,单一的方向,扎带之间连接也只有一个方向卡进去才是牢固的。它把空间的可能性收缩在一个更小的范围里。它们连接起来的形态有无尽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它的空间结构的组成种类是有穷的,其他的都是这些基本结构的变形。我也希望能通过这些实践来理解广延。

广延珍珠1 纸粘土,扎带 22 x 14 x 12 cm 2017


YT:你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你在用你的语言以一种有些质疑的方式来转译一些概念,比如《赤道》,而在“单向雕塑”这件作品中,黑色扎带看起来有些像某种文字,那它们是否在语言上有某种暗示?


廖斐:《赤道》的产生更准确的来说是源于我的疑惑。赤道作为概念中无限小的一根线,可以被直观的考察,二元的中间地带如此地袒露出来。让我觉得困惑得以松动了一些。


《单向雕塑》在我的理解里没有图像式的语言的暗示。如果说语言的话,它是应该是关于扎带这个物本身空间属性的语言。

单向雕塑1-4 扎带 尺寸可变,45片 2017


YT:你平时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廖斐:我平时上午一般都很闲散,看书,发呆。下午开始觉得得做点什么不然这天就过去了,会摆弄一会我的材料,画画草图。


YT:感觉你看的书非常广泛,平时喜欢阅读些什么书?


以前喜欢小说,现在基本不看了。平时阅读的最多的是,偏分析,数理方面的书,这些书很耐看。

廖斐个展《广延》

上海Vanguard Gallery

展览时间:2018.02.03-2018.03.31


展览地点

地点1: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204 Vanguard画廊

地点2:上海莫干山路50号3号楼210零时艺术中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