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信:没有殖民主义就没有人类文明
发起人:ZZ  回复数:2   浏览数:2004   最后更新:2008/09/29 12:34:53 by guest
[楼主] 鼠标 2008-09-28 11:24:01
艺博会火热 画廊举步维艰

今年的上海艺博会已经做了规模性的调整,对欧洲以吸引买家为主,西方对亚洲艺术有兴趣的买家不少。而在画廊邀请方面,以亚洲艺术圈里的画廊为主,因为就作品欣赏习惯来说,彼此比较能接受东方艺术,成交的可能性大。

  王安桅说,艺博会再火热,终究是二级市场,它的良性发展还是要依赖一级市场。但国内的画廊大多处艰难维持的局面,能长期参加艺博会的画廊都是比较一流的,国内艺博会都会考量画廊的资历,代理艺术家的层面等。但一流画廊也就那么几家,于是艺博会变成了“蛋糕就这么大,切进来的刀越来越多”,导致“两支足球队都是同样的队员”。

  目前国内画廊大多属弱势,比如一个画廊老板要想贷款很难,“做大”的可能很小。国内很多画廊也没心思做艺术家培养,大多是抢成熟的艺术家,以期赢得发展的资金;画廊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经验、国际观等也有待加强,亚洲其他国家的画廊经常参加国际性展览,也许我们的画廊有国际观,但缺乏经济实力,出外一趟高昂的商务成本让画廊望而却步。

  王安桅认为,很多画廊也是很现实的,比如参加一次上海艺博会基本展位费总体在5万-10万元之间,1平方米展位费差不多在1200-1500元之间,包个30平方米的展位就得花销四五万元,相当于好些画廊近半年的月租费。

  那为什么画廊还愿意参加艺博会呢?因为他们实在缺少展示的平台。有些画廊算过一笔账,在媒体上投广告是大多画廊都投不起的,如果他们自己做展览,能吸引到捧场的可能也就两三百个人,加上出画册等费用,整体成本虽然比艺博会省点,但也省不到哪儿,而且艺博会能让他们接触买家的机会多得多。但艺博会毕竟只有5天时间,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画廊的帮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就曾在上海艺博会之外,还搞过画廊邀请展,组织上海画廊赴外办展等。他觉得各地政府也应该采取一些分流措施,让每个博览会承担不同任务,展示不同特色。

  艺博会追打“专业牌”

  就CIGE、艺术北京、上海当代等几个定位类似的艺博会而言,除了在邀请参展的画廊规模、成交量等方面一别苗头之外,在“谁更引领艺术潮流”方面也展开角逐。引用CIGE总监尤洋一句话,现在的艺博会做得更像双年展,而双年展更像艺博会了。追求专业性,凸显自身引导艺术潮流的功能,也是近几年的国内艺博会逐渐完善的功能。

  比如刚结束的艺术北京,就不以现场成交量做卖点,而是强调了他们主持的两个论坛。一个是“影像作品专场及论坛”,一个是内涵更广的“艺术与城市的关系”的讨论。

  在“影像艺术”论坛上,中外专家汇聚一堂,把目光对准了新兴的摄影艺术市场。通过十几年来的发展,眼下中国的艺术家开始真正对摄影感兴趣,像王庆松、缪晓春、洪磊、海波等一批艺术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摄影史,也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相纸,不同的摄影语言。但中国的拍卖市场一共拍卖了三次影像作品,拍卖的结果是一次不如一次,这让很多国内摄影人看不到希望。

  对此,美国资深策展人Judith Florence Keller认为,美国的市场也是逐渐发展的,中国摄影市场的发展已经是非常快的了。美国也是一开始从画廊中出现影像作品,之后在1970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影像的拍卖。美国博物馆一般设有亚洲艺术部和美洲艺术部,现在西方正在关注中国、日本、韩国摄影家的作品。

  在“艺术与城市”的论坛板块,上海嘉定区区长孙继伟认为,建设艺术性城市,除了从城市的硬件方面考量,更重要的是从城市的软件方面考量。从艺术家的集聚力量看,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上海,无论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是亚洲重要的城市,它几乎集聚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名人,但如今上海文化人的集聚度,已经降到100多年的最低,陈逸飞死了之后,绘画界的艺术家不见了,巴金死了以后,文学界的艺术家不见了。如今的北京,除了是政治、经济中心外,也是艺术的中心城市了。

  与会专家认为,北京如果要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应该借鉴美国学者的3T理论——技术、人才、环境,学习美国怎么成功地把西方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纽约的。美国有它自己的一些办法,首先,它打造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就是波洛克;其次,它创造了抽象表现主义,而后在抽象表现主义基础上,各种流派都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第三,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推广美国艺术,建立了很多博物馆来发展美国的艺术。

艺博会火热 画廊举步维艰

  今年的上海艺博会已经做了规模性的调整,对欧洲以吸引买家为主,西方对亚洲艺术有兴趣的买家不少。而在画廊邀请方面,以亚洲艺术圈里的画廊为主,因为就作品欣赏习惯来说,彼此比较能接受东方艺术,成交的可能性大。


  王安桅说,艺博会再火热,终究是二级市场,它的良性发展还是要依赖一级市场。但国内的画廊大多处艰难维持的局面,能长期参加艺博会的画廊都是比较一流的,国内艺博会都会考量画廊的资历,代理艺术家的层面等。但一流画廊也就那么几家,于是艺博会变成了“蛋糕就这么大,切进来的刀越来越多”,导致“两支足球队都是同样的队员”。


  目前国内画廊大多属弱势,比如一个画廊老板要想贷款很难,“做大”的可能很小。国内很多画廊也没心思做艺术家培养,大多是抢成熟的艺术家,以期赢得发展的资金;画廊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经验、国际观等也有待加强,亚洲其他国家的画廊经常参加国际性展览,也许我们的画廊有国际观,但缺乏经济实力,出外一趟高昂的商务成本让画廊望而却步。

  王安桅认为,很多画廊也是很现实的,比如参加一次上海艺博会基本展位费总体在5万-10万元之间,1平方米展位费差不多在1200-1500元之间,包个30平方米的展位就得花销四五万元,相当于好些画廊近半年的月租费。

  那为什么画廊还愿意参加艺博会呢?因为他们实在缺少展示的平台。有些画廊算过一笔账,在媒体上投广告是大多画廊都投不起的,如果他们自己做展览,能吸引到捧场的可能也就两三百个人,加上出画册等费用,整体成本虽然比艺博会省点,但也省不到哪儿,而且艺博会能让他们接触买家的机会多得多。但艺博会毕竟只有5天时间,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画廊的帮助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就曾在上海艺博会之外,还搞过画廊邀请展,组织上海画廊赴外办展等。他觉得各地政府也应该采取一些分流措施,让每个博览会承担不同任务,展示不同特色。

  艺博会追打“专业牌”

  就CIGE、艺术北京、上海当代等几个定位类似的艺博会而言,除了在邀请参展的画廊规模、成交量等方面一别苗头之外,在“谁更引领艺术潮流”方面也展开角逐。引用CIGE总监尤洋一句话,现在的艺博会做得更像双年展,而双年展更像艺博会了。追求专业性,凸显自身引导艺术潮流的功能,也是近几年的国内艺博会逐渐完善的功能。

  比如刚结束的艺术北京,就不以现场成交量做卖点,而是强调了他们主持的两个论坛。一个是“影像作品专场及论坛”,一个是内涵更广的“艺术与城市的关系”的讨论。

  在“影像艺术”论坛上,中外专家汇聚一堂,把目光对准了新兴的摄影艺术市场。通过十几年来的发展,眼下中国的艺术家开始真正对摄影感兴趣,像王庆松、缪晓春、洪磊、海波等一批艺术家都开始关注中国摄影史,也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相纸,不同的摄影语言。但中国的拍卖市场一共拍卖了三次影像作品,拍卖的结果是一次不如一次,这让很多国内摄影人看不到希望。

  对此,美国资深策展人Judith Florence Keller认为,美国的市场也是逐渐发展的,中国摄影市场的发展已经是非常快的了。美国也是一开始从画廊中出现影像作品,之后在1970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一些影像的拍卖。美国博物馆一般设有亚洲艺术部和美洲艺术部,现在西方正在关注中国、日本、韩国摄影家的作品。

  在“艺术与城市”的论坛板块,上海嘉定区区长孙继伟认为,建设艺术性城市,除了从城市的硬件方面考量,更重要的是从城市的软件方面考量。从艺术家的集聚力量看,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上海,无论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是亚洲重要的城市,它几乎集聚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名人,但如今上海文化人的集聚度,已经降到100多年的最低,陈逸飞死了之后,绘画界的艺术家不见了,巴金死了以后,文学界的艺术家不见了。如今的北京,除了是政治、经济中心外,也是艺术的中心城市了。

  与会专家认为,北京如果要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应该借鉴美国学者的3T理论——技术、人才、环境,学习美国怎么成功地把西方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纽约的。美国有它自己的一些办法,首先,它打造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就是波洛克;其次,它创造了抽象表现主义,而后在抽象表现主义基础上,各种流派都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第三,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推广美国艺术,建立了很多博物馆来发展美国的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