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多图】2018香港巴塞尔亮点抢先看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1   浏览数:1886   最后更新:2018/03/08 22:31:10 by 聚光灯
[楼主] 开平方根 2018-03-08 22:12:00

来源:日常陈述 金锋


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实际上是想让打岔的人自己暴露出来,你有异见,你还不能说,这种素质的培养靠的是艺术。所以,艺术家做这样的方案是颇费周折用心良苦的。据说,该乐谱没有任何音符,惟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仅当4分33秒过去,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也许高端论坛想要的效果是雷同的,观念通过设计进入现场,直奔目的而去。

但还是约翰·凯奇是大师,《4分33秒》是他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他已经用艺术为政治而排练了,并让美学成为政治的配方。艺术史只是说这件作品如何实验,如何先锋,我觉得,这种表述其实是不完满的,因为作品自身还在行走,其意义还没有结束。

“高端论坛,只偷听,不打岔”,这不仅是一种美学素养,也是一种政治决心。就这句话而言,里面颇可玩味的逻辑是,它的缺点恰巧是它的优点。在效果上,消除了高端与低端(音乐的纯粹与不纯粹)之间的噪音,从而抹平了差异性。另一方面,内行人看门道,知道你在哪里使了手段,但你也必须沉默。

艺术为政治排练,经常过于刻意,留下的好作品不多。约翰·凯奇的时代,他们关心的主题是“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沟壑”,一些做法也是急不可耐的,但西方人理性,他们为未来留有余地,就像康德的批判为艺术与自由留有余地一样。其实,朗西埃有一句话说得好,也许是陆兴华翻译得到位,朗西埃说:“艺术不是化在生活中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去撬动新政治,使它自己对外面的东西重新敏感。”(《艺术—政治的未来》P.11)我觉得这话比照约翰·凯奇的《4分33秒》,历史好像在今天有止步的感觉,它在撬动着新政治。

今天三八节,我的感受是,“沉默”一如挽歌,掌声渐入迷魅,三八节的台词也越来越有诗意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