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为何放弃了比特币?(上)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1   浏览数:1483   最后更新:2018/02/21 09:14:34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8-02-20 09:40:23

来源:芭莎艺术 文:卢征远


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上空

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就像南美洲的一颗明珠——艺术与生活的交融在这里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从生活街区到艺术家工作室,从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到贵族宅邸,艺术在这里无处不在。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首都,西语是Buenos Aires,意思是好空气。阿根廷曾经通过蓬勃的贸易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让它拥有了灿烂的文化和华丽的首都。但后来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让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经济陷入泥潭,要像第三世界国家一样请求财政援助。


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国度,这样一座“像水和大气一样永恒不灭”的城市,如今有着怎样的文化和艺术?我暂时告别寒天冻地的北京,带着博尔赫斯的诗句,也带着对王家卫“春光乍泄”的想象,跨越太平洋,抵达了夏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来到这的几天,正好在召开国际部长级会议,整座城市加大了戒严力度。满街的警察还有时刻待命的装甲车、警车,这里治安状况不是很好的各种传言,都给这次考察铺陈了一层紧张的底色。

到达酒店后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戒备森严”


但转天阳光来临,光线在路面闪动,我们的脚步与一条流光溢彩的街道相遇。屋檐墙亘中间流动着的是最绚烂的色彩,建筑温暖的颜色和湛蓝的天空呼应,时差在身上搓出的褶皱与所有紧张的情绪都被美景一一熨平了。

博卡区创意的涂鸦让整个街道充满活力


多彩博卡


博卡区,就是这样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大约在19世纪中期,大批贫困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移民来到博卡区。没有钱粉刷自己房子的人们,从未放弃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他们用轮船上剩下的船舶涂料自由发挥,于是就有了这条全城乃至世界最鲜艳的街道。

漫步在博卡区,随时都能感觉到色彩的碰撞。


走进这里,感觉依稀瞥见了童话世界的样子,明丽、俏皮而招摇。这里的艺术已经渗透在生活之中了,艺术与人、与生活没有了隔阂。走在街上,你会觉得像走进了一幅幅契里柯的画中,好像一位艺术家用街道画了一幅巨画,同时也是一片舒适的生活区。

在博卡区随手一拍,都像一幅来自契里柯的画作。


一切事物都是活的艺术,和你完全生活在一起。很难说这一片区域是建筑作品,还是居民楼;是环境艺术,又或纯然是一幅色彩强烈的作品。所有的颜色都搭配得非常大胆,直白而强烈地冲击着你的所有感官,加上当地人跳跃着的表情、快节奏的语速、身材和形体,甚至是天的颜色、天气的温度......一切的一切都融洽地形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他们把所有东西用南美特有的奔放气质自然而然地融合了起来,去热情地拥抱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又被这里的魅力吸引,自愿地投入热烈的怀抱。在当代,我们经常提到跨界,所谓的建筑、设计、艺术的交织在这里不是什么当代艺术、当代生活的问题,而是自然而然又随心所欲地发生了。

博卡区街景


博卡区曾出过一位有名的画家,博尼托·昆柯拉·马丁(Benito Quinquela Martin)他作品主题多围绕船舶和港口的工作场景。博卡区有他的私人博物馆,这也是他生前的画室。与一般美术馆不一样的是,整个室内布置就像室外一样,堆满了浓郁的色彩。

当地艺术家博尼托·昆柯拉·马丁的私人博物馆

展厅的室内墙壁也是明丽的色彩


展厅内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包括绘画和普通雕塑,还有他自己收藏的船头雕塑。他对当地的海洋文化很有兴趣,于是专门把出海船头的精致雕塑收集起来,单独用一个展厅来陈列。

艺术家的船头收藏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


最顶层是艺术家的生活区,他日常就生活在这样的强烈色彩的包围中。他的卧室、琴房、厨房都是激烈的色彩在碰撞、在对话,由此看来,这个艺术家应该拥有最多彩的生活吧。整间房子只要有一个角落,他都会塞进一件艺术品,但并不会觉得他是刻意地摆放,而是这些作品本身就生长在那里

艺术家的琴房被对比大胆的颜色渲染


或许,他觉得每天都需要看这些艺术作品,作品在房子里如生物般悄悄滋长。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转角、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艺术充满——即使是很窄的走廊的柱子上,也需要一个小小的彩塑浮雕。

生活在这里应该就像生活在童话里一样


博物馆之旅

拉美艺术博物馆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拉美艺术博物馆(Latin American Art Museum of Buenos Aires)是由一位商人建立的私人美术馆,与其它拉美美术馆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同,这座私人美术馆非常国际化,让人有一种来到了纽约的错觉。

馆内的布置十分符合现代美术馆的标配,有几大展厅,有艺术品商店、咖啡厅,还有面向公众教育的报告厅。这里主要展出的是20世纪拉丁美洲的艺术成果,整体上,展出的作品还是和大的社会语境与历史相连接的——殖民文化、社会动荡、自身的南美传统,还有北美对南美文化上的输出。作品无论从语言,还是到造型,都有受北美影响的影子。但是再仔细看又会发现,作品中的内容还是在讲南美本土的事情。

其中,弗里达的《Fulang-Chang and I》展出方式很有趣。1938年,弗里达在把这幅画送给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时,加上了一面镜子,这样就好像她们可以一直在一起。美术馆在展出时,保留了这面和自画像画框一样的镜子。所有观众都可以在镜子面前观看自我和拍照,用手机创作一幅和弗里达相似的自画像,这也对应着和弗里达一样的观看视角。

弗里达《Fulang-Chang and I》,1937年


阿根廷国家美术馆的建筑同样也用了鲜亮的颜色,这让它在众多美术馆中别具一格。当时,美术馆正在办米罗的特展,作品很全面。罗丹的特展规模相对小一些,但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手稿,布展也精致而讲究。这里绘画的展览质量非常高,柯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戈雅的精彩作品都可以在这里看到。

阿根廷国家美术馆

馆内一角


阿根廷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Museo Nacionalde Arte Decorativo)之前是一位有西班牙血统的贵族的私人住宅,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完全来源于欧洲,馆内是西班牙贵族对欧洲和东方艺术的重要收藏。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这些艺术品就在起居室、在客厅、在走廊的空间里,与整个室内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把这里当成博物馆,只是当成贵族的故居来欣赏观看,似乎也是可以的。游人进来看到的不只是艺术,似乎还能闻到从贵族身边飘来的气息。

阿根廷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


刚一走进来,会感觉整个空间颜色搭配得很好,布置很精美;等走近了看会发现,室内每样东西都耐人回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有意思的提示:其实,我们建立的美术馆、博物馆体系是把这些东西从生活中抠了出来,打上一束光,单独把它们放到一个新的公共空间去陈列,供更多人观赏。但艺术和生活的联系其实是千丝万缕的,把作品从生活中拿出来,流动于彼此的气息也就被割断。

博物馆内不仅有西方收藏,来自东方的藏品也同样精美。


阿根廷国家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不是以作品为展示空间,而是以生活、以人为中心,作品看起来有些凌乱甚至有些过于满,每一个地方都塞进了作品。但是,在这个空间,我感受到可以让人住下来,可以在这里生活,吃饭、睡觉、上厕所,久久凝视它们而忘记睡眠......这些艺术作品是对日常生活的美化,而不是人围绕着作品去刻意地欣赏,它们是在围绕着人的生活转,是生活舞台上精致的演员。

其实,很难用几个词来形容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文化和艺术——时而感觉是走在欧洲某地,时而是热情接地气的本土文化,时而又是与时俱进的国际风尚。在这里,没有特意束之高阁的艺术,一切都自然地共融。这里的人随时可以通过美术馆或者艺术小镇这些渠道,欣赏到更丰富、更多元的艺术作品。

当走在博卡区的街道,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走进贵族的私人住宅,你会发觉艺术竟然可以与生活如此接近。这个距离有多近?不如问问艺术家工作室通道里小小的浮雕,问问小镇角落里的那些小壁画。它一直在等着你,也等着所有人与它不期而遇,抑或与它久别重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