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梁半个展 "拓荒者日记"|德萨画廊香港展览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314   最后更新:2018/02/03 20:39:17 by 叮当猫
[楼主] 聚光灯 2018-02-03 20:39:17

来源:forgetart 文:EMILY FENG


来源:纽约时报  时间:2017年4月27日

英文报道详见:https://www.nytimes.com/2017/04/26/arts/china-social-practice-art.html



北京,伯纳德控制设备工厂里,马永峰用纸板创作的作品。这里的工人长期参与一个名为“社会敏感性”的项目的艺术家们的创作。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北京——在伯纳德控制设备(北京)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城南的工厂里,一排排流水线工人的上方,激励人的口号和抽象派画作一起装饰着波纹状的金属墙壁。

在这种意想不到的环境下,本地的艺术家和工人过去六年里一直在创作艺术品和表演艺术作品。这是意大利艺术家李山(Alessandro Rolandi)管理的一个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叫“社会敏感性”(Social Sensibility),致力于为工作场所注入自发性和随意的探索。

“我没有艺术追求,就是喜欢新鲜事物,想掌握更多知识,”37岁的流水线工人武淑清谈到参与该项目时说。尽管之前没有演电影的经验,但她拍摄了一部名为《指尖的性爱》的黑白电影,片长24小时。画面上,武淑清的手灵巧地做着重复性的工作。

“社会敏感性”只是中国日渐兴起的一股所谓的社会实践艺术浪潮中的一个例子。社会实践艺术是指以社区为导向的作品,涉及非艺术家的高度参与,强烈关注社会问题。

这些项目背后的艺术家对正统的艺术界感到不满甚至不屑。他们的行动常常独立于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创作难以确定的或场域特定、不容易陈列的作品,并开展长期任务,这些任务有时候会挑战艺术的定义。

社会实践艺术的元素并不算新鲜。从近一个世纪前的超现实主义开始,艺术家们就一直在创作参与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这类作品依然经常引起轰动(想想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常被提起的“艺术家在此”[The Artist Is Present])。但近年来,在北美和欧洲,博物馆和艺术基金会开始鼓励创作更多以社区为导向的艺术作品,社会实践艺术慢慢得到了体制的认可。

2005年,位于旧金山的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开设首门以社会实践艺术为重点的美术课程。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最近也启动了一个新的社会实践项目。2015年,在巨大的争议声中,颇有声望的特纳奖(Turner Prize)颁给了“Assemble”。这是英国的一群建筑设计师,他们通过社区参与改变未得到妥善看护的公共空间。

意大利艺术家李山(Alessandro Rolandi,右)与伯纳德控制设备的首席运营官。李山管理着“社会敏感性”这个项目。GILLES SABRIÉ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中国,评论人士和艺术家都认为这种艺术利用了过去和当代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在我们的意识中注入的平等观念,对这些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实践艺术受了社会主义的影响,”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郑波说。他创立的在线美术馆“A Wall”记录了大中华地区的社会实践艺术。“但从9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时期,都是针对外国观众的。现在,我们正在经历本土艺术语言的重建。”

这种语言主要被用于描述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家到一个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国家的迅速转变。80年代初,中国大约80%的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如今,56%的中国人生活在城市里。另外,每年还有2.77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全国性城镇化目标是到2020年,再让1亿人搬到城市里。

民众和资源的这种巨大转变提升了总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造成了相应的损失,导致家族成员分散在各地,扰乱了旧有的生活方式。

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题——通常以农民工为象征——并不新鲜。2001年,宋冬和尹秀珍夫妇创作了《和民工跳舞》,雇佣农民工在美术馆里表演设计好的动作。另一位受到国际认可的艺术家张大力在他2003年的系列作品《种族》中,把用树脂做的民工身体倒模倒挂在椽子上。

“这些表现对象不算参与者,因为他们像是被当成了艺术作品中的道具,”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博士研究生艾美林(Madeline Eschenburg)说。

相比之下,今天的社会实践艺术家把表现对象当做合作者,重视建立一种社区感,试图对抗城市节奏的单调乏味,并缓解当代生活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

“随着社会经历拆迁和城市化进程,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人际关系层面,”上海艺术家陈韵说。“信任、关怀和相互交流:这些都是你看待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造成的。”

过去3年来,陈韵一直在为定海桥编撰一份视觉和文字记录。定海桥是上海的历史性工业区,目前正在拆除中,这项工作将她的社会学研究和调查新闻工作连接到一起。采访的过程启发她开办了一个由志愿者参与的“互助”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艺术课、烹饪课和讨论组。

但她强调,她的项目与非政府组织做的工作并不相同。“我们并不是来这里为社区提供服务,而是来鼓励合作、互动和知识积累的,”她说。

通过这种持续的互动,艺术家们希望对合作者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艺术给了我自信,”51岁的李保元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是中国西北部甘肃省偏远的石节子村的居民,也是“一起飞”项目的第一批参与者之一。该项目由艺术家靳勒和琴嘎管理,靳勒是石节子本地人,琴嘎带来一些艺术家与当地居民一起合作,用当地材料制作特定地点艺术作品。

该项目引起了县级官员和其他艺术家的积极关注。2010年,县里给村子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013年,其他艺术家捐款给该村安装了自来水系统。去年10月,李保元来到北京,参加“一起飞”项目的讨论活动。

“艺术是我能站在你们面前的原因,”他对观众说,“艺术让我遇到了这么多有才华的人。”

还有一些艺术家想在自己放弃的故乡消失之前与它们重新建立联系,把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来。

过去五年来,晁贺文(音)为了自己的项目“过境”在北京和家乡之间穿梭。近几年,这座离云南省省会昆明不到一英里的村庄被吸入该市的轨道。晁贺文想反映已掏空这个村子的人员外流问题,他每年带一小组艺术家来这里搞创作,完成了《续断》和《桥》等作品。《续断》是一部关于纳西族妇女的短片;《桥》是村民用借来的木椅组装的雕塑作品。

“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每个人都会遇到拆迁、社区快速变化和回忆中的疑问等问题,”晁说,“但在北京艺术圈,我们被一些虚假的问题困住了,而在农村,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真实的体验,重新调整旧有的思维模式。”

不是所有与这些项目相关的事情都进行得很顺利。社会实践艺术的开放性意味着它容易被沟通不畅和后勤障碍所困扰,它的发起者经常面临当地人的质疑。

在“过境”制作的第一年,北京艺术家何聪岳(音)想把全村人聚起来拍一张照片,但只有十分之一的村民参与。不过最后这张照片在村里展出时引起轰动,然后这位艺术家挨家挨户上门邀请村民再次拍照。这一次来的人是上次的两倍,有的甚至是从其他地方请假回家来参与拍摄。

“社会敏感性”项目的罗兰迪表示,社会实践艺术的核心正是这种缓慢的进步和关系建设。

他谈起自己的项目时表示,“我认为艺术本身不是重点,如今的激进和颠覆意味着要创造一些不断发展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让人震撼的东西。”

翻译:陈亦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