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詹翀“模具”@杨画廊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213   最后更新:2018/01/16 21:52:50 by 聚光灯
[楼主] 毛边本 2018-01-16 21:52:50

来源:天下一叔


开卷有益,新年第一发,叔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五天前刚新鲜出炉的书。作者是艺术市场研究的资深专家 Georgina Adam ,趁着还热气腾腾,咱们一起分享:


作者是谁?


相信国内也有朋友在 11 月份的上海见过她的身影:Georgina Adam ,常驻伦敦,专注于艺术市场写作超过 30 年,曾是《艺术新闻》国际版的艺术市场主编、后给《金融时报》写每周的艺术专栏(但该专栏在去年结束了)。现在,她仍然作为《金融时报》和《艺术新闻》的特约编辑供稿。

乔治娜·亚当 Georgina Adam


2014 年时候她写了第一本书Big Bucks- The Explosion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 《钱暴,二十一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这里的 Big Bucks 也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大概就是「好多钱!」的意思。


今年的新书叫做 The Dark Side of Boom – The Excess of the Art Market in 21st Century《市场爆发的黑暗面 – 二十世界艺术市场的余量》——好吧,叔翻译 Excess 这个词也是黔驴技穷了。总之,就是「钱太多,市场要溢出来了」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本书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上下集的关系。下文用《钱暴》简称之前她的第一本书,《黑暗面》简称现在这本新书。


Georgina Adam 擅长的写作方法是用故事说话,原景重现。所以《钱暴》和《黑暗面》两本书读起来都有趣又不辛苦、感觉在看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相比阅读有些艰涩不堪令人怀疑自己智商欠费的学术期刊,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不能更愉快。


虽然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都很老少咸宜,Georgina Adam 的写作过程还是非常的审慎细致。除了案头工作之外,她不仅采访了大量了从业人员、还找了一些有趣的采访对象、比如 FBI 负责调查案件的特工,并实地探访了一些很少有人会去到的地方如卢森堡的巨大免税仓库。

据《经济学人》报道,有超过 300 个监控摄像头的卢森堡免税仓不仅是超级富豪储藏艺术品的地方,更是他们「rub soulders」和交换藏品的新去处


锋芒毕露:《钱暴》


在第一本书《钱暴》里, Georgina Adam 主要讨论了西方艺术行业各方面在 21 世纪的变化:拍卖行如何国际化、独角兽画廊的出现、藏家群体是如何变化的、艺术家的明星化、还有艺术博览会的疯狂增长,等等…


对于广大的中国读者,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应该比较新鲜,现在也有了台译本:

典藏艺术出版社于 2016 年推出的繁体中文译版


在本书结尾,Georgina Adam 谈及了更多艺术行业存在的问题——缺乏监管、 缺乏信息透明。

再次来袭:探索《黑暗面》


Georgina Adam 的这本《黑暗面》里,更多涉及艺术行业顶端的阴暗面,也算是对第一本书未竟内容的延伸。

这本书共三章,听叔来大概拆解一下。


第一章谈的是艺术市场的增量。这章更多是对上一本书所谈到的艺术行业新现象和新情况的一个扩展,和「阴暗面」关系不大。


这部分主要分供给与需求两块内容。其中「供给」讲当代艺术作品的供给在各方力量促进下节节攀升,里面主要用到张洹和 Sterling Ruby 的巨型工作室的例子。

Sterling Ruby 标志的 Monumental Stalagmite 系列在 2014 年的 UCCA 展览现场,遥想当年的《洛杉矶计划》也是来势汹汹


有趣的是「需求」这一块的标题——Demand, China awakes 。这个部分里接连出现的人名对于大家而言也都不陌生:周铁海、余德耀、刘益谦/王薇、何炬星、乔志兵、郑志刚、严陆根、还有一些艺术家…


这么些中国市场的熟悉面孔,想必大家也很好奇 Georgina Adam 有没有爆一些秘辛,细节咱们篇幅有限就不放了,不过内容都比较正常,没有啥太大的 surprise 。——叔觉得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小小的遗憾,只触及到中国艺术圈的表面。当然,如果 China 继续 awake, 也许她可以在下本书继续深化。


另外,当代艺术的「供给和需求」和经济学上「供给和需求」其实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个区别其实也可以再展开讲讲的。


第二章集中讨论拍卖场上天价频出的现象,藏家和从业人员都对拍卖上的精品预期价格节节抬高。这章还涵盖了艺术品鉴定伪造问题。案例十分丰富精彩,从梳理大藏家 Ron Perelman 和高古轩之间旷日持久的关于操纵市场的官司、到 APT(艺术家信托基金)出现的问题;从艺术家继承人和艺术家基金会之间的纠葛、到著名的 Knoedler 画廊造假案…

Perelman 当年和高古轩也是一对好基友,最后闹到前者甚至找了前 FBI 探员来调查,折腾了一堆艺术家、藏家和dealers,花了至少 300 万美金在打官司的研究准备上,详情请看纽约时报重量文章「The Feud That's Shaking Gallery Walls」


最后一章讨论了巨量涌入的金钱对艺术行业的冲击:艺术品越来越多被看做一个金融资产,这使得艺术本身被过山车一般的价格所伤害。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行业,包括想赚一笔就跑的投资人/藏家、在中间乱搞作怪的艺术中介,他们利用不透明的行业特质进行交易,以复杂结构达到避税、洗钱等和艺术毫无关系的目的。


除了行业观察和洞见之外,叔觉得 Georgina Adam 提出了以下几件希望引发行业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也很有价值:


1. 艺术品被作为一种货物/投资品被锁在仓库里


2. 艺术行业和奢侈品行业/娱乐业的无限趋近


3. 市场的逐利特性对独立学术机构的影响


4. 艺术行业当成避税和市场炒作的工具


虽然这是一本探讨「黑暗」的书,叔还是很认同最后的「光明」结语——虽然这本书有很大部分关于艺术行业的「黑暗面」,但这仍然只是行业中的一小撮人。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希望能够有更规范的市场准则。


最后,肯定很多人问,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书。海外进出口比较麻烦,现在还是只有 Amazon 能买得到。下次出国的时候找朋友带吧…不过友情提醒每人只能带 10 本以下的书,否则也许有麻烦上身。


新一年,祝绝地武士们都找到自己的光~


冷炮:


英国最近画廊关门潮没停,去年伦敦关门的中型画廊一共四家:Wilkinson Gallery 、Laura Bartlett Gallery、Caroll/Fletcher、Vilma Gold。除此之外,Ibid Gallery 挪到 LA 、 Seventeen Gallery 的纽约分店开俩月就因财务问题关门。


可能有旁友都不认识以上画廊,没事,简言之,他们都是英国弗里兹的参展画廊,不是很大的画廊,但也不算很小。今年一开年, 13 年的 Rokeby Gallery 也关门了——中型画廊被挤压的…实在是比较厉害。

新加坡艺术家张奕满也是早期被 Wilkinson Gallery 挖掘


所以,上个周末刚在伦敦开幕的 Condo 就是一个中小画廊抱团的典范——不过也有大画廊参加了。这一个月里,伦敦 17 家大小画廊 host 了来自全世界的 43 家画廊,包括中国的没顶画廊和马凌画廊。虽然冷风萧瑟,英国重要藏家、Tate 策展人、火得不行的年轻艺术家全部都在浩浩荡荡的看展队伍里…参展费只需 800 美金,对于财务上比较挣扎的中小型画廊来说,实在很棒。

这次没顶画廊展出的沈莘三屏影像装置,先驱者,201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