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走出的中国当代艺术:艺术道路抉择背后暗流汹涌的90年代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380   最后更新:2018/01/14 19:06:35 by 聚光灯
[楼主] 点蚊香 2018-01-14 19:06:35

来源:DawanArt


熊鹤婷 / 文

我无比真诚的承认:面对这个展览我毫无感想,甚至连最基本的讨厌或者喜欢情绪都难以察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次如此漠然的体验?原因简单:我讨厌极了神神叨叨般的意义阐释,而门闩展览伊始显然就给自己标注“肖像画隐晦目的”的(几乎是略显空洞的)探索目标和一大堆自娱自乐形容枯槁的艺术馆访谈问题。当然,这样的一个标示行为并不意味着展览本身的糟糕或能由此推得任何决定性的定论,只是单纯遭到我本人的反感。由此,我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就对门闩这一展览怀抱着排斥心态。画作本就应该是纯粹的,糅合过多观念使伟大的架上绘画变成层出不穷的刻奇小游戏。当所有人都在嘴中如神经错乱一般颠来倒去的重复着“语境”“解构”“隐喻”时,对于任何一幅作品都未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在射精一般的创作快感后产出物突然被编入门闩这样的一个展览,并要给它们赋予切题的目的,大抵是人类为高尚的性爱寻求伦理价值的爱好的一种延续吧。

“要有话说”的惯性思维已经绑架了此展览中一小撮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像基督教迫使信徒仅仅为生育做爱一样。《断臂》,好糟糕的诗,既不轻盈也没有重量,垫着画散散漫漫的像在上面打盹的草稿,断臂的确是一个足够引发想象力的意象,只不过艺术家用坏了,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只是一个空白的词语。《我梦见了毛主席》,为了发声而发声的手抄报并不能让观者因此若有所思醍醐灌顶,引来的仅仅是一句“我操胆子真大”的惊叹。

不过话又说回来,展览毕竟是当代中国知名艺术家的一次小派对,打动人的作品当然不因此削弱魅力。劳家辉的系列画作的确给了我延绵不断的触动。画家以六边形呈现人的臀部和阴茎,赋予它们远区别于肉体的坚硬感,大量被省略的细节使作品空洞,如同失焦的双眼。我在注视中感受到动态的客体化过程,我们最为私密的部分在此刻突然被剥离而出成为一种纯粹的被观看物,而入展处的窥视孔也恰恰对着其中一幅阴茎,它们像是在理直气壮的讥笑人类最为原始的窥探欲——何其疏离,何其匮乏。

谢其的肖像同样给我留下颇深的记忆,不为别的,仅仅因为:画的真好。在黑暗中制造物像的透明不同于制造暴晒之下物体不真实的质感,那些隐隐从黑色或者深蓝色背景中浮现出来的脸颊像大群无话可说的幽灵,它们并不因为氛围的暗而显出厚重或者深沉,相反却持有着微亮的轻薄飘摇,这就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仅仅和技术有关的伟大部分。(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作品的产生伊始必然有观念表述的目的,只是谢其的系列吸引我仅因为他的技术和画面本身,因此我以此展开阐述。)

以上就是我关于门闩这一展览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此,我郑重的为我部分过激的言论表达歉意,它们怀有我大量的个人偏见和情绪,如有冒犯,还请多担待。

[沙发:1楼] guest 2018-01-14 18:59:31

来源:DawanArt


隐秘地观看


熊佩宇 / 文

在展厅的墙面上,有着分布不均的洞。透过这些洞,可以看到另一个空间里的作品。然而当我通过小小的洞去观看墙后的作品时,我突然觉得我的行为像一个“偷窥者”。

想看的东西被屏障阻挡视线,于是观看者试图通过屏障的小小空隙往里看。观看的人不是光明正大地看,被观看的东西也并未被光明正大地展示出来。观看这个行为因为由一个洞或者一条缝作为媒介而变得隐秘。

人们总是介意展示自己的身体,于是穿上衣服,遮掩暴露的肌肤。而生殖器更是人们常说的“私处”,是极难向他人展示的隐秘部位。这种向内收拢正是人类对于保全个人隐私性的天生趋势。人类必须确保自己拥有隐私部分的安全感。一直以来我们称那些试图观看他人私处的人为“偷窥者”,正是因为被观看的事物是他人不愿展示的。

而露阴癖是敞开者。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逆向打破了向内收的趋势,主动将自己的隐私部位暴露于公共场合下,这是内心深处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碰撞,最脆弱易受伤的部分被放置在有着极大不确定性的场所中,安全感的剧烈动摇使人获得巨大快感。在此情境下观看者的观看成为了被动的,明明观看的内容是他人的隐秘部位,这种观看却不具有隐秘性。偷窥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直面观看这个展览的许多作品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劳家辉的几件作品。它们看上去都太直白了。直接表现生殖器和私密部位。可以说它是隐秘的题材和直白地表达。但由于作者使用了他特有的形式来表现内容,他通过这种特殊形式让观者去揣测他的意图,所以也可以说是直白的题材和隐秘地表达。

展览的关键词是“肖像”。肖像作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绘画题材,如今被赋予了崭新的理解。“面孔”已经不是肖像的必备元素,肖像的定义变得更加包容。文字亦可构造肖像,场景亦可构造肖像……但凡可以从中提取到信息,使观者在脑海中构造出形象的,都可以称作肖像。而这形象可以面容清晰,也可以面容模糊,可以是个人像,也可以是群像,可以具体而完整,也可以是一个特征,可以真实存在,也可以仅仅是留存在心里的一种感觉。

肖像明明描绘得是最表面的东西,这时候却带给了人想象与思考。我们面对作品常会发觉其中的隐秘部分,它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许只是作者的隐秘意图的不自觉流露。但此隐秘部分的确被观者看到了。

于是在作者与观者之间,观看的形式丰富起来。我们带着隐秘的目光来观看,并不是从小缝隙中“窥探”。我们坦坦荡荡,目光如炬,直视作品中藏着的那些东西,去看作者有意或无意暴露出的部分,成为光明正大的偷窥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