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他在2006年做的承诺,竟在十年后兑现,滋生出无限的美妙与关怀!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537   最后更新:2018/01/09 13:32:07 by ARTYOO
[楼主] 蜡笔头 2018-01-09 13:32:07

来源:artnet


“回路”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成都麓湖·A4美术馆新展“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已于2017年12月23日开幕,并持续至2018年3月17日。展览串联起A4美术馆在近三年针对西南影像生态进行的调研与个案研究,企图重新审视创作与文化语境的关系,摸索当代影像艺术的新边界。展览邀请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艺术家荣荣,与麓湖·A4美术馆馆长、策展人 孙莉共同担任艺术总监,由 李杰、蔡丽媛 联合策展,一质NTYPE担纲展陈与空间设计,空一禅师更为展览题字,集中呈现11位来自西南并活跃于国内外的影像艺术家——阿斗、陈萧伊、冯立、骆丹、黎晨驰、黎朗、李俊、木格、张晋、张克纯、张晓的最新创作。

开幕式主持人、A4美术馆策展人李杰宣布开场。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11位参展艺术家张克纯、冯立、木格、李俊、骆丹、阿斗、张晓、黎晨驰、黎朗、陈萧伊、张晋(从左至右)亮相。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甫一进馆,所见“丽丽照相馆”,提供证件照、婚纱照、全家福等服务,如真似幻。摄影本就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媒介,老式相簿、裁纸刀、明星画片,一下子拉进了观众与摄影的距离,做好热身运动,这才好投入摄影艺术的海洋,探究西南摄影艺术家们生猛、鲜活的实践。

A4艺术商店特别项目“丽丽照相馆”。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主展厅分为“暗室”与“明室”两部分。一层为暗室,启发观众对摄影原初本质的思索:何为影像,如何发生?

现场观众们入神得观看展览。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阿斗,《何时,何地,何去》。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阿斗将“无用的胶片”通过有意无意的组合生成具有书写感的“物影”,形成作品《何时何地何去》,这些艺术家随性、自然的“片刻的灵动”成为展览的正式开篇。

阿斗,《何时,何地,何去》。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黎晨驰,《adhd》。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黎晨驰却以身体为道具,在舞台化的空间内进行长时间、重复性的行为表演并留影,凸显“时间”于摄影的意义。

黎晨驰,《adhd》。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李俊,《记之暗面》。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艺术家李俊早在2009年就于A4美术馆举办摄影个展“无常时”,展示其用一整年时间记录的灰尘与家庭日常用品所创造的景象,他也正是凭借这一系列斩获2013年三影堂摄影奖。新作则以透射进暗箱的光影记录观察,重新思考摄影的意义,谋求突破。

李俊,《记之暗面》。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骆丹,《回光》。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曾以纪实摄影为创作手法的骆丹,继《318国道》之后,又于2015年以湿版工艺创作《何时离去》,此次展出激光遇曲面的反射装置为观众带来别样体验,不妨是对摄影中“光”的元素的礼赞。

骆丹,《回光》。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陈萧伊,《Where we met?》。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一层尽头,陈萧伊携一枚处于永恒运动中的月亮构建了一个凝固与永动的共时空间。

陈萧伊,《Where we met?》。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二层为明室,以摄影之名向外观看,处理科学与艺术、记忆与身份的命题,亦观照当下,探索图像与消费的关系,揭示或重构现实的面目。

张晋作品。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张晋以多年前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上的一篇科学论文作为基地,假身边日常器物,试图将抽象的科学理论可视化。

张晋,两件新作和一些文本。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黎朗,《1974》。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而黎朗企图用影像和声音重构自己的记忆,尤其是作为艺术家记忆元年的《1974年》。

张克纯,《长江图》。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一向沉默内敛的张克纯,不断通过新的摄影实践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上一系列与被拍摄对象互换位置之后,他的新作是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向来自长江沿岸43个古地名的网店卖家购买他们所在地的长江景观照片与一瓶江水,以此构成21世纪的新“万里长江图”。静物的影像与静物同时展出,立体而简洁。

张克纯作品。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张晓,《甜蜜的爱恋》。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张晓亦有所突破:“从使用照相机到直接使用图像,我摆脱了对照相机的依赖。”展出的新作《甜蜜的爱恋》中,铺满整面墙、看似如出一辙的照片是一位乡村摄影师近十年来为村民制作的“高效合成”婚纱照。“他将某种单一审美逻辑传递给村民,并以此维系着他们表达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共同经验。”艺术家借由这些程式化的图像思考城市化运动中如何应对情感和审美的共同缺席。

张晓,《甜蜜的爱恋》。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黎朗,《1974》。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木格,《沿墙而行》。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艺术家木格沿着城市与乡村之间无形的“墙”,行走了128658公里,记录下关于空间/人的活力与凋敝的“肖像”。艺术家希望透过这些“肖像”呈现复杂现实下“充满历史和记忆的土地上的裂缝与矛盾”。

木格,《沿墙而行》。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冯立,《白夜》。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展览尾声,刚刚喜获“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艺术家冯立粉墨登场,作品《白夜》是他与现实短兵相接的战利品:桃花源中比例夸张的桃形“雕塑”、家养蓝色鹦鹉与疯癫的奶奶、腾空的气球女人……不可思议的荒谬现实。

冯立,《白夜》。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artnet:此次参展“回路”的11位艺术家中,有9位与三影堂摄影奖有关,而冯立又刚摘得三影堂主办的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您笑称很怕来自成都的摄影师,但您又很清楚,地理因素是一种巧合。您作为三影堂艺术中心创半人,本次亦受孙莉馆长邀请出任“回路”的艺术总监,在您看来,从他们最初获奖的作品,到本次在A4美术馆展出的新作,您怎么评价他们的创作走向?

荣荣(三影堂创办人、艺术家):他们中有的艺术家从三影堂奖脱颖而出,获得极大关注,但评委也确实没有在评奖的时候留意参赛者的籍贯信息,主要还是作品在说话。这十年走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持续探索影像,从最初的记录到与现实发生关系,直到近期走向比较个人化的实验。他们不仅在记录,也在探索影像的可能性,发展新的维度,是一种新的探索。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的切入点各自不同,比如冯立,十年前开始就用这种方式拍摄,持续到现在,以影像本身的最简洁、最直接的说服力示人。

展览艺术总监、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总监负责人荣荣致辞。图片:致谢麓湖·A4美术馆


artnet:有没有可能,在您看来,西南影像是否存在一种“生猛”的味道?比如冯立的《白夜》或者张晓摘得2010年三影堂大奖的《他们》?又或者说,他们对摄影本质的追寻与专注也十分“生猛”,比如张晋、李俊或陈萧伊的实践。有趣的是,这种“生猛”的底色却是成都生活的“舒适安逸”。

荣荣:我这次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他们之间也交往甚密。但也需要注意到,他们又是勇于走出舒适区,是从成都出发,走出去:张晋的《又一季》、张克纯《北流活活》拍的都不是成都,张晓也不是。但他们都有一种储备的深厚力量,以艺术家的行动力与敏锐,去观察当下的事物。他们有的也有国外留学生活的经历,张晋在美国留学,陈萧伊在英国留学,他们了解国际影像的生态,也有利于找到自身的定位。众所周知,西南的架上绘画也很强,代表艺术家众多。如今,当代影像创作方面也逐渐形成这样一种现象。成都的A4美术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供艺术家展示最新的作品,这也是重要的支持。

artnet:从展览现场看,你的作品作为展览的结尾,或成组展出,形成一个照片块面,有的作品以大尺幅单独展出,甚至出现在展厅中出其不意的墙面,同时又很好地利用和串联起了空间。这些展陈是出于何种考虑?

冯立(艺术家):大幅的照片主要是为了还原照片的现场。第一眼看到A4美术馆二楼的落地玻璃窗,我就觉得应该要放一张大照片。空间的运用与展陈,都是我和策展人李杰一起商量。

另外三组照片,其中,彩色和黑白的面对面相互对照,黑白的是“白夜”系列早期的作品,彩色部分比较接近“白夜”系列如今的面貌,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揭示的当下现实的信息更为丰富。还有一组正方形的照片,是我有一段时间用 Lomo相机拍摄的,可以看作是从黑白到彩色的过渡时期,也奠定了我后来使用闪光灯的手法。

这样的展陈可以形成某种节奏感,同时“白夜”各个时期的创作脉络也都交代得比较清晰,整体形成一种对现实的观看。

artnet:你照片中的现实是否存在某种共性?

冯立:要说我的作品中的共性,可能是“人的存在”。比如两个人在打架的场面,我们在看他们,他们也在看我们,这种相互观看的关系,我觉得比较符合当下的现实。包括另一幅放大的人的背影,皮肤上的纹身“,。? !:” 等等,这张照片就像一个“标题式”的存在,也极好地体现了“白夜”系列的观点。


artnet:本次西南影像展中,受邀艺术家他们是否存在某种跟“西南地区”所在地有关的共性?又或者,他们各自受到“国内外奖项的垂青”和“生活工作于成都”是一种更大的共性?


孙莉(麓湖·A4美术馆馆长、策展人):从2000年开始,活跃于中国大陆的影像艺术家从中国西部出发,开始了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风光、纪实、人文题材的新的摄影探索。艺术家开始重新进入中国边陲地区的乡村、城镇,对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主题拍摄。其中,黎朗、阿斗等摄影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肖像以及生活空间的作品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受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的影响,生活在四川的艺术家诸如骆丹、张克纯开始通过不同的行走线索完成了一次用影像书写的艺术游牧之旅。而木格、张晓等艺术家又将“返乡”作为自己拍摄的对象,一系列与“故土”、“回家”相关联的摄影作品应运而生。同时,就在日常的街头与坊间,冯立则通过系列的街拍与闪光灯将城市变成了“荒诞的剧场”……2010年后,在经历了个体不同方式的创作转型,影像艺术家们开始以不同的创作维度将摄影作为更观念化或媒介化的角度加以审视。当一些工作生活在四川的摄影师或影像艺术家纷纷获得国际国内的青睐,悉数斩获大奖,由此中国西部不可忽视的影像艺术创作现象被大家关注,但是鲜有集中的展示、研究与讨论。


A4从建馆伊始就对影像实验进行持续的关注,2009年起,从李俊个展“无常时”到陈晓云“歇斯底里,隐喻与转喻的生活”、Oliver Herring “LINK 导体” ,再到骆丹的个案 “作为时间定义的光” ,A4美术馆从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探索影像表达的不同边界;2015年举办的“煮茶论影”项目,开始了系统地对西南摄影艺术家创作实例及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同时开展多维度的讨论,以及由此衍发的现场创作及工作坊。

通过这些系列的工作,我们关注到这些艺术家他们工作生活在成都,彼此之间也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而作为个体,他们的创作面相却非常不同,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独立研究方向。我们希望透过本次展览,可以使这个群体的创作得到更多关注,引发对区域性艺术生态活化的思考,同时探索在未来关于影像创作的更多可能性。麓湖·A4美术馆在2018年还将持续推动影像实验计划,在未来2-3年中逐步丰富和激发西南的影像创作及跨领域学术合作的艺术生态。

artnet:麓湖·A4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就着手西南影像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与“展示”,明年就是贵馆成立十周年,在影像艺术作品的“收藏”方面是否会有一些新动向?

孙莉:从明年2018年开始,会正式开启美术馆有系统性的收藏,其中,西南摄影与影像作品将是一个重要线索,此次“回路”展览的艺术家作品也将进入收藏视野之中,但不限于此,其他优秀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也将进入我馆收藏体系。预计明年7月,我们会对外发布美术馆总体收藏的三条的线索。敬请期待!

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


艺术家:阿斗、陈萧伊、冯立、骆丹、黎晨驰、黎朗、李俊、木格、张晋、张克纯、张晓

时间:2017年12月23日——2018年3月17日

地点:麓湖·A4美术馆一层、二层展厅

文:Yao YAO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