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波兰艺术家莫妮卡·索斯诺夫斯卡个展"结构性练习"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668   最后更新:2017/12/12 20:34:41 by babyqueen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12-12 20:34:41

来源:打边炉DBL



本文系2017年10月17日《打边炉》编辑在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与翁子健的交谈内容摘选,问题隐去。经作者审校发布。




可能因为文献研究是我的日常工作,所以我才特别重视提炼的工作。即使是那些最有意思的文献,要展示它们、传达它们代表的意义,也是有难度的。难度在哪里?恰恰在于能否在大量未经整理及诠释的文献之中,提炼出一个易于沟通的理解的焦点。


同样道理,我总是很难明白做一个“进程中的展览”(exhibition in process)的乐趣在哪。打开门,我们坐下来谈天,这好像是很容易的事情。我理解这种工作方式的价值,在于打破艺术体制中一些固化的东西,一些绝对化的认识,这是非常合理的。但我不会这样做,要是这样做,我难免会责怪自己不负责任。


作为艺术的“专业人士”,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方法,既然这样,我们凭什么只是打开房门让大家看我工作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结果?我觉得这样没有意思。我看过不少这种展览,但是让我产生共鸣的极少,往往只是让人看得头晕,而且不受启发:当你说眼前的是彻底的开放性时,其实你是在拒绝对话。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混沌的,你走到街上甚至都能遭遇到一千万种可能性,人的精神工作就是要去寻找那无数可能性中最有意义的一些,而每个人都可能找到不一样的东西,这时人与人的沟通便变得极其有趣了。


看来,对于这类展览和作品来说,“文献”是表达这种“进程中”和“开放性”的媒介或手段;而“文献”的美感来自于它给予我们的一种似有还无的感觉:似乎它代表了一些未经修饰的、仍待考掘的、复杂而开放的知识和智慧。但是,我们仍必须注意,文献的形式并不代表文献的内容,前面说的美感就属于它的形式的部分,跟古董和旧照片给人的历史感无异。事实上,有多少人会在乎文献真正的价值?我们重视的——我们崇拜的——只是文献可能的价值。


在艺术展览中出现的文献尤其如此。其实,长时间的阅读不可能在展厅里面发生。很多展览和作品中的文献,追求的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再现,是一种对文献美感的崇拜。

[沙发:1楼] guest 2017-12-12 22:10:3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