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了李维伊的weiyi_li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1   浏览数:2177   最后更新:2017/12/12 02:16:30 by guest
[楼主] clclcl 2017-12-11 22:32:42

来源:scope艺术客


最新一季的《英国烘培大赛》在8月29号展开,当全国为水果蛋糕疯狂之际,我却迷上了《你够资格成为航天员吗?》(Astronauts– do you have what it takes?) 。像烘培大赛,一群来自不同文化、社会、教育背景的人共同参加训练航天员的淘汰赛,他们必须经过各式各样的心理与体能测验,像是如何从沉入水中的太空舱逃生,或是如何操作“火星探测漫游者”等。其中有一项考验是必须带上一对会让你视觉上下颠倒的蛙镜,你必须在带上之后在板子上写自己的名字,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这一群资格丰富的候选人竟然会将自己的名字写得鸡飞狗跳,乱七八糟。

莱默斯的作品《显灵》2017

图片提供:艺术家本人及 Khora Contemporary


看了这段影片,我决定自我测验,闭着眼睛写“宋佩芬”,毫无问题,结果和睁着眼写的差别不大。由于我没有上下颠倒的蛙镜,无法做航天员的测验,但是不禁开始思考,为何动作举止会受到视觉的控制?上下颠倒的蛙镜让我联想到最近非常盛行的VR头盔。VR 是英文模拟实境(virtualreality)的简称,戴上之后你可以进入一个新的空间,能够看见,甚至感受到一个纯属虚幻的世界。

麦卡锡演发自他CSSC(Coach Stage Stage Coach)

系列中玛丽与夏娃两位人物的VR作品,2017

图片提供:艺术家本人、Hauser&Wirth, Xavier Hufkens,以及Khora Contemporary



我曾经有多次很糗的VR经验,带上头盔后由于过度陶醉于虚拟,在实境中我不是撞到墙,就是对陌生人挥拳,甚至有一次还从椅子上掉下来,让我对带上VR头盔是既爱且怕,但是不论有多怕,总是无法拒绝VR所提供的诱惑。


VR的功能无穷,像是拥有1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的DSL私人收藏,收藏的作品中有和奥林匹克游泳池面积一样大的绘画,也有高达12米的雕塑,要展出这些收藏,对再大的美术馆都是一种挑战,但是自从发展出DSL虚拟博物馆之后,已经在上海、巴黎、纽约、伦敦、釜山等地利用VR技术将收藏介绍给全世界,吸引了成人与幼童。VR业最大的品牌HTC VIVE由于董事长对音乐与艺术的喜好,热心赞助国际艺术活动,像是去年在蛇形美术馆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画展览上,戴上VR头盔可以让你进入哈迪德脑海,看到她想象的城市远景。11月末即将在Tate Modern举办的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回顾展中,HTC VIVE也提供VR头盔让观众可以更加接近这位早逝天才的艺术世界,包含他的创作,以及20世纪初的巴黎。

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借得的莫迪利亚尼1919年作品《Jeanne Hebuterne》

即将在2017年11月23日至2018年4月2日在

Tate Modern 展出


VR不仅仅提供了虚拟现实的工具,有些艺术家还利用VR来拓展艺术的可能。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丹麦的寇拉当代艺术(KhoraContemporary)就邀请德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莱默斯(Christian Lemmerz)和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利用VR创作。莱默斯的《显灵》(La Apparizione)让带上VR头盔的观众可以接近复活的耶稣,他的肉体不断地燃烧,余烬不断地从他的身上坠落,连同他金黄色的血滴,慢慢地滴洒下来。观众可以近距离地面对耶稣所受的苦难与面临死亡的痛苦。

马特•考林修《门坎》

图片提供:Mat Collishaw & Blain Southern


麦卡锡的作品演发自他《马车、舞台、舞台、马车》(CoachStage Stage Coach, 简称 CSSC)这个系列中玛丽(Mary)与夏娃(Eve)的两位人物,透过VR 的技术,艺术家让观众对狭隘空间产生畏惧,在被女性挑逗下产生兴奋。


英国艺术家马特·考林修(Mat Collishaw )在伦敦萨默塞特宫举行的伦敦摄影展(Photo London)中则结合了虚拟与现实,在《门坎》(Thesholds)中重现了在1839年所举行的,世界第一个摄影展,当时展出的是福克斯·塔尔博特(FoxTalbot) 的摄影。考林修与建筑史学家合作,透过VR重现塔尔博特当年的展厅,但是在实际的展厅中也设计了与虚拟环境下对照,货真价实的玻璃柜。带上VR头盔,观众不但可以回到1839年的展厅,还可以透过触摸展厅内的柜子来触动VR感应,欣赏阅展出的作品。透过触碰现实空间的物体来看到虚拟的世界,考林修名副其实地打破虚拟与现实空间的“门坎”。

马特•考林修《门坎》

图片提供:Mat Collishaw & Blain Southern


除了考林修、麦卡锡等艺术家之外,也有不少著名艺术邀请VR工程师协助他们创作。有电影特效背景的大豆·瓦伦提基(Dado Valentic)就为杰夫·昆斯(Jeff Koons)、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奥拉夫·埃里亚森 (Olafur Eliasson)以及阿尼什·卡普尔 (Anish Kapoor)等人完成VR作品。目前虚空间的范围已经可以到和房间一般大小,而且十分逼真,“但是和现实世界还是有一大段距离”,瓦伦提基承认。

门坎展厅图片

摄影: Graham Carlow


有趣的是,艺术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够脱离物质实体,衍生出精神上的灵性,虚拟的艺术亦然。在中世纪,当人们在锡耶纳的天主教堂内面对杜乔(Duccio di Buoninsegna) 的《圣母像》(Maesta)时,在他们眼前的不是一件蛋彩镶板画,而是圣母的再现。今天在威尼斯看莱默斯《显灵》,没有人会将他错认是耶稣降临,但是作品让你体验到的,不管是感受到神的光辉,还是对痛苦的承担,或是对神奇效果的惊叹,不论你想接近它或远离它,这些感受和举止反应就像戴了上下颠倒的蛙镜写名字一样,受到视觉的控制。在此,你的视觉是被艺术牵动,即使艺术本身不是真实的,即便它是从虚拟技术而诞生,但是感受永远是真实的,也就是如此,虚拟艺术是千真万确地不虚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