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六弓艺术】上苑银地冬季驻留艺术家介绍
发起人:上苑艺术馆1  回复数:0   浏览数:1865   最后更新:2017/12/07 09:26:53 by 上苑艺术馆1
[楼主] 蜡笔头 2017-12-07 09:26:53

来源:凤凰艺术


Hyundai Blue Prize

2017年11月1日,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揭晓最终获奖结果。这个专为中国青年策展人设立的、完全开放的艺术跨界实验平台从今年8月28日启动,经过层层角逐,最终由李佳获得“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李杰获得“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为了拓宽获奖者的视野,促进获奖者在全球大环境下对“社会流动”的进一步了解,探讨“社会流动”在世界背景下的可能性,Hyundai Blue Prize于11月21日至27日间组织了一次策展人欧洲研修之旅。


近日,一把大火让北漂一族与流动人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再次将“社会流动”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知是巧合还是预感,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备的首届“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年度大奖就将此次竞赛的策展主题定为了“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此时此刻,探讨这样一个既宏大又沉重的命题,尤其显得具有社会意义。


对于“社会流动”这一主题, 该奖项的专家评委、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之前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曾谈到,“能够设置这样一种题目,是看到了今天中国社会存在的巨大挑战和巨大机遇。并由此可以帮助一些富有责任感和洞察力,同时又具有创新精神的策展人在专业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2017年8月28日,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7年8月28日,经过一年准备的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正式启动。作为一项专为中国青年策展人设立的年度大奖和完全开放的艺术跨界实验平台,本届策展主题为“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下设“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和“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两大奖项,专门授予那些具备多元化思维、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态和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创新策展人才

▲ Hyundai Blue Prize中国北京正式开启,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总决赛评审现场

▲ Hyundai Blue Prize中国北京正式开启,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闭门会议现场


大赛将首先根据候选者的历年艺术表现,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创办伙伴刘晓都、北京民生当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资深策展人孙冬冬、广东时代美术馆副馆长孙影茜、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四方美术馆负责人陆寻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教授王春辰这八位提名评委推荐出40名参选者。并由韩国现代国立美术馆馆长Bartomeu Mari、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总监Martin Honzik、Rhizome执行总监Zachary Kaplan、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尤伦斯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和OCAT(西安)馆长凯伦·史密斯这六位专家评委选出5位决赛入围者,他们是:李杰、苏伟、沈瑞筠、李佳、杨紫。随后,他们受主办方邀请前往韩国首尔进行了为期4天的艺术交流与访问,参观访问了首尔市立美术馆Nanji创作工作坊、白南准艺术中心、德寿宫、MMCA国立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了解韩国艺术及艺术家现状、韩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和样式,“凤凰艺术”曾受邀随行进行了跟踪报道。


凤凰艺术 | 当5位中国青年策展人“流动”到韩国,他们在想啥?

▲ 青年策展人李佳获得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颁奖嘉宾现代汽车副社长赵源弘(左)、ElectronicaFestival Director Martin Honzik(右)授奖

▲ 青年策展人李杰获得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颁奖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邱志杰教授(左)、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王秀福总经理(右)授奖


2017年10月31日,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进入总决赛。入围者经过一个月的创作之后,在决赛现场向大奖专家评委和36名来自艺术,文化,汽车,设计和政府的媒体评委陈述其展览方案。经过为期6天的大众投和激烈的专家决赛评选,2017年11月1日,作为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开馆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寓意激发能量和创新的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颁奖仪式也在此同时举行,最终由李佳获得“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李杰获得“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


青年策展人李佳以“漂流宇宙”的方式,试图将中国视为一则组织切片,以透析全球资本运作秩序和病理学。从不同层面探讨塑造中国流动社会景观的各种力量,关注这个过程中人的境遇和经验,邀请观众共同开发另类的想象和选择。


青年策展人李杰的主题为“陆上行舟”,做一次关于艺术家与艺术项目的社会流动对于激发艺术创造与合作的回望和探究。空间被“波浪与丘陵”覆盖,观众既可穿行于波形空间之上,寻找艺术家与群体合作的社会现场,也可在狭窄的下层空间中,不经意地看到艺术家们介入社会的行动文献。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杰(左)和李佳(右)

▲ 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策展人总决赛颁奖现场嘉宾及获奖青年策展人合影


为了拓宽获奖者的国际视野,促进青年策展人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对“社会流动”的进一步了解,探讨“社会流动”在世界背景下的可能性,2017年11月20日至28日,在Hyundai Blue Prize的精心组织下,两位获奖者李杰和李佳在现代汽车全球艺术总监李大衡部长与HMSBJ艺术总监徐静的带领下,前往英国伦敦与意大利威尼斯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研修考察。


英伦之旅

▲ 参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


11月21日上午,代表团参观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伦敦米尔班克(Millbank)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该馆原名国立英国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British Art),于1897年由亨利·泰特爵士建立,2000年改名泰特不列颠。这里主要收藏公元1500年至今的艺术品,包括亨利·泰特爵士赠送给国家的19世纪英国绘画和雕塑,以及一些从国家美术馆转移而来的绘画。当代的艺术收藏品现在也以被该馆列入了收藏范围。

▲ 参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正在展出的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大展

▲ 参观完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与美术馆资深导览在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作品前合影


当天下午的第二站,代表团来到了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这个历史并不悠久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艺术馆之一,也是世界上参观者最多的现代艺术馆,每年都吸引五百多万游客。

▲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亚洲艺术研究部资深策展人李叔京博士(左)陪同获奖策展人李佳、李杰参观展览

▲ 获奖策展人李佳和李杰参观泰特现代美术馆

▲ 获奖策展人李佳和李杰与英国观众一起参与泰特涡轮大厅的“Hyundai commission”项目现场。作品由丹麦艺术家团队SUPERFLEX呈现

▲ 参观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从左至右:策展人李佳,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策展人李杰

▲ 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院内合影,从左至右:HMSBJ艺术总监徐静现代汽车全球艺术总监李大衡部长、获奖青年策展人李杰,泰特美术馆再生与合作关系部主任Donald Hyslop,获奖青年策展人李佳


11月22日上午,代表团参观了大量赞助艺术的彭博社欧洲总部,下午参观了著名的蛇形画廊和V&A博物馆。

▲ 代表团参观伦敦彭博社欧洲总部

▲ 代表团参观新开馆的伦敦彭博社欧洲总部美术馆

▲ 代表团参观伦敦蛇形画廊

▲ 获奖策展人李佳(左)和李杰(右)参观完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简称V&A)后合影


11月23日早上,代表团来到了英国最负盛誉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佳和李杰在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门前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佳和李杰参观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后来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其中不少是仅存的珍本。由于空间的限制,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英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希腊的石雕,印度的宝石戒指,巴比伦的银器,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称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杰参观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对于青年策展人来说,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博物馆,可供学习的经验可谓如宝藏般丰富。大英博物馆给予的启示是系统性、策划性地根据不同主题展示已有的藏品,而不仅仅是简单陈列。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蜡笔头 2017-12-06 22:16:47

(接上)


威尼斯之旅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佳和李杰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前留影

▲ 获奖青年策展人李佳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与鸽子合影


离开英国伦敦,11月23日晚,代表团来到欧洲大陆靠近地中海的意大利城市威尼斯。在这里,代表团将参观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各个展馆。对于青年策展人来说,威尼斯双年展汇集了各个不同国家的优秀策展人和策展团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当今世界最具实力策展人的作品,无疑是对现在乃至将来策展经验和策展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主题“艺术永生”(VIVA ARTE VIVA)的9大板块,分别是:“艺术家和书本之馆”、“喜悦和恐惧之馆”、“共同馆”、“地球之馆”、“传统之馆”、“萨满之馆”、“酒神馆”、“色彩之馆”及“时间和无限之馆”。而在国家馆部分,则有85国代表团参与展出,展区分别坐落于绿园城堡,军械库,以及威尼斯古城中心。

▲ 获奖策展人李佳和李杰参观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 代表团参观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

▲ 代表团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艺术家泽维尔·维扬(Xavier Veilhan)举办的闭幕晚会

▲ 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闭幕式上,韩国国家馆为获奖策展人李杰(左)和李佳(右)举办派对


为期一周的策展人欧洲研修考察之旅结束了,两位获奖者李佳和李杰与代表团一起参观了泰特现代美术馆、彭博社欧洲总部、蛇形画廊、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等,并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韩国国家馆闭幕晚会。


Hyundai Blue Prize用创意和对话激发年轻创意能量和未来主义,以当代艺术诠释跨界文化与社会生态,为中国优秀策展人提供了自我展示和定位的平台,鼓励参与者思考在当下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社会变化中,艺术创意和创新如何突破常规,尝试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挑战并影响观众的认知,再一次凸显超越期待与想象的全新价值。


那么,此次欧洲研修考察之旅为两位获奖者带来了什么呢?


对话“凤凰艺术”

李杰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Hyundai Blue Prize“创新未来”策展人奖(Sustainability)获得者、青年策展人李杰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Q:经过这几天的欧洲研修考察,从英国伦敦到意大利威尼斯,你的整体感受如何?


李杰:我是第一次来伦敦和威尼斯,来之前对项目和机构有一定的了解,也邀请过相应的机构管理者和策展人来成都麓湖·A4美术馆交流过。所以本次考察对我最大的触动是直接现场的身体体验,这种体验是兼具专业工作者和观者两个角度。亲身进入到这些空间和语境里面,对我来说是触动不小的。


Q:之前Hyundai Blue Prize组织入围的5位青年策展人赴韩国研修考察,这次又组织你们两位最终获奖者到欧洲考察。两次考察都让你们参观并了解了当地的艺术机构,包括机构管理、展览组织、策展架构等。对比这两次参观经历,你有何感想?


李杰我觉得无论是艺术项目或机构的发展和当地社会所处的阶段有很大关联。欧洲跟亚洲还是很不一样。你会发现例如我们在泰特美术馆看到的公众和美术馆之间通过艺术项目的这种交流的方式,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那么刻意了,无论是空间的设计还是不同项目间的结构都有很丰富的阅读层次。这些层次同样来自一个城市当中的不同文化机构的职能互补,比如它既有大英博物馆式的,有差不多三、四百年历史的系统性的全球文化的“研究拼盘”,也有V&A博物馆的百科全书般的叙述历史方式,同时还有Tate Britain更注重从传统的收藏和个案研究入手的近现代展览,Tate Modern则更偏向从艺术对话、现场体验与公共事件几个方面重新定义美术馆职能;这些机构的城市共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维度的学习与思考方式。虽然我们也知道这种理念非常好,但要将它快速移植至中国,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在地转化和时间印证的过程,正如交流期间Tate Modern艺术总监Achim Borchardt-Hume谈到Tate的发展时谈到,几年前英国泰特也学习纽约的MOMA,但现在我们已经走自己的路。我觉得我们目前应该一边做一边学,特别是针对本土的艺术梳理、空间公共关系、以及自己的收藏系统,在与观众互动公共教育这方面的研究其实都特别不够,所以我觉得确实欧洲的系统性,包括我觉得美国的新的美术馆策划与运营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细下来多去研究学习。


Q:这一次Hyundai Blue Prize策划主题叫“社会流动”,那么在经历了这次国际流动考察后,有没有给你之前的策展方案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李杰我觉得从这个项目开始,就迫使我们去由议题展开相关的工作,当然也包括去给了策展人很多出去的交流机会,这种交流也不断在佐证我们关于社会流动主题的认识。


策展人工作有些时候就是通过艺术创造性的连接,同时不断的在各地进行串联,包括艺术家、学者、公众……,当你为了一个项目在不断的深度的进行智识交流的时候,对于每一个策展人其实都是比较难得的,我觉得Hyundai Blue Prize这个奖其实在提供广泛而深度的策展交流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包括为我们安排的交流的对象也是非常用心的,比如一些重要的美术馆、艺术项目或是一些策展人,主办方都会很认真的去联系,在现场带我们看项目,并邀请他们与我们进行对话,让我们从一个更深入的角度去了解他们背后的工作,我觉得这恰恰是在这个项目当中我最看重的——持续交流本身带来的改变。由于我们有自身的一些工作经验和困惑,可以针对性的谈一些问题。在交流之后我们可能也会重新的去看待自己工作的方向或者方法。同时,因为你会发现面对中国现实的冲击与可能性,有很大的空间去施展去实践。策展人如何与团队一起去建构一个好的项目或一个空间,我也会觉得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激励我继续行动。

▲ 获奖策展人李杰和李佳在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国家馆门前


Q:此次在主办方的精心安排,你们首先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国家馆,对此你印象如何?


李杰:这次韩国国家馆是我们在威尼斯双年展看的第一个馆,给我不少的惊喜。也让我们去思考这个展和社会流动这样的主题的关系。这次韩国国家馆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韩国社会的强烈本土语境的项目,以及展出的两位艺术家Cody Choi和Lee Wan在有限的空间里面的精彩对话,展开关于时间,日常以及艺术历史的论述。策展人其实在中间进行了很丰富的层次的串联,比如Lee Wan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通过十个国家的游历,完成了所以材料及制作都由自己亲自完一顿“早餐”,另一件作品则通过1400余张个人照片档案展现了韩国近一个世纪历史的匿名记者Mr. K的一生,从个体命运引出整体社会的现实,这种游走在韩国社会语境与生活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呈现在威尼斯的国家馆,我觉得是比较难得,因为它不讨巧,它需要大家坐下来去了解这个国家今天的问题,以及为什么策展人、艺术家会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它,既没有直接的对抗,也没有谄媚,而是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把它的艺术宣言融合在日常生命经验中,折射出比较宏大的社会的背景,我觉得策展人是花了心力去推动这种认识的。

▲ 获奖策展人李佳和李杰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Q:对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国内曾有过很多讨论,你这次来到现场参观之后,有什么切身体会?


李杰因为来之前就是中国馆的信息其实挺刷屏的,不断的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所以来之前不免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过度使用中国元素的印象。后来我们到了现场过后的感受,其实是没有报道中的这么负面,从现场感受说,第一个这个展依然是一个很强烈的策展人理念的展览,它试图去把一个文脉的关系通过不同的艺术家的项目串联,很有意思的有点像一个“庙会”式的空间叙事的方式去进行错位的对话。虽然它有很强烈的一些符号性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它也不是只是简单的这种呈现,因为它有很多阅读的层次,包括一些就是民间艺人这样的一些对中国经典这样的一个再现的过程,我觉得就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其实有意思的是,利用了西方人去看待中国的这些传统这种样式的好奇心,重新的又再给他们可能一些新的视角和理解,同时这个理解里面我觉得也有很强的这种中国文人心态,从作品延展出很多文脉的线索,包括我们看到艺术家各自的师承关系,这个虽然是很个人化的,但是它也会让你看到每一个艺术家在脉络上的位置以及潜在的连接。这个连接我觉得一开始会觉得这个展览会不会说的太多,但是后来你会发现,它其实它整个的策展的思路它就不是按照一个相对白盒子逻辑去呈现,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一个展览看到背后它所延展的弹性空间。

▲ 获奖策展人李杰在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的主题馆前留影


Q: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引起了国内外诸多批评家、策展人等专业人士的热议,今天机缘巧合你们来到威尼斯双年展闭幕式现场。作为一位青年策展人,请你谈谈对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看法?


李杰:整体的感觉,我觉得就是从我自身的感觉来说,国家馆的惊喜要比主题展要好一些,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看很多小型的展览,就是我也从很多的来过的朋友身上也知道,就是有很多小的展览也做的其实挺有意思的,就是从这个是我直接身体的一个感受,但是我觉得从更大的从它的主题艺术万岁来说,就是它会更强调把艺术的这种创造力又重新的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角度,但是我觉得总体来看还是觉得艺术比较式微的,就是在包括这几个大展在欧洲轮番上演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觉得它说是万岁但是还是没有把这个劲能够在整个展览上给我们传达出来,就是我们没有看到那个力量真的让我们激发起来,但是我也不太清楚是策展人有意识的是去寻找这种不同感受的距离感或者是一种差别感,还是说他没有达到自己原本想要的那个效果。反而是我觉得,国家馆的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和相对于比较紧凑的这样的一个时间准备当中,呈现的几个馆给我的印象还是反而很深的,包括德欧馆、意大利馆和俄罗斯馆,我觉得确实是不错,在这一次的给我的感受里面。

▲ 获奖策展人李杰参观本届威尼斯双年展


Q:国内像这类策展奖项极少,主办方在入围和获奖之后都组织了很专业的交流、考察、学习的机会与活动。你认为这个奖项对于身为策展人的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改进或提高的地方?


李杰当然这个策展人奖项本身它持续的这种给我们机会去了解更多的世界的策展理念的以及展览现场,这些都很难得,这个我觉得是与很多的奖项巨大的区别,因为很多艺术家的奖项和少量的策展人奖项更多的是得奖就意味着结束,或者你能够获得一个奖金或者什么样展览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这个无非就是策展人日常的一个工作的再积累而已,它没有改变我们可能以往工作的一些惰性,或者我们实现局限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确实更需要的是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能够给更多的策展人需要给更多他们交流的机会。如果还提一些希望的话,就是通过奖项把更多天南海北的策展人汇聚起来,除了走访交流以外,形成一个可能持续讨论的这样的一个项目,比如论坛或者谈话。因为我们知道艺术家项目会有,你比如说会有艺术家的社区项目,或者艺术家的驻留计划等等,但策展人其实也很需要这样的,因为他本身的工作他就是连接的工作,他需要知道更多元的认识观看的角度以及研究的方向,我这次其实我从我个人自己最期待也是收获最大的反而是看到了所有这次参与的五位策展人他们在针对同一个主题,我们这个提案,就是我认真的听完了所有的提案,就是我会觉得就是这个其实给我的触动是不小的,因为以往可能艺术家会因为策展人的主题会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调整,他们会做出很有意思的一个项目,策展人会看到艺术家为了一个主题去做的很有趣的一些这种现场也好,或者是它的作品的这种呈现也好,但是我觉得策展人本身是缺少就是在可能在同行的这种思维激荡与策展对话。从我所在的A4美术馆开始建立与亚洲国家很多美术馆及机构的交流项目过后,我其实还挺希望亚洲之间的交流应该更多,因为其实我们比邻而居,文脉历史渊源深厚,面对今天很多的问题,你都不能简单的把它看作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它也是区域化的整体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对于可能周边的国家,包括东南亚,包括等等很多这种国家的这种了解知之甚少,我知道的现在就是比如说韩国和日本已经有很多的策展人项目,甚至他就是针对策展人的这种奖励也好或者申请也好,他就有很多这种年度性的这种交流项目,而且它持续性的,不断的更新不同地域的对于同一个主题的思考。比如说我们今天中国现在发生的像城市这种现实流动,甚至是阶层固化带来的人群驱逐,这样荒诞的现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亚洲国家,也是同样发生过的,他们是怎么样去介入和怎么样去做的,我觉得这个其实是能够让很多人更清醒在更长的一个历史观或者是这种文化的广度去看一些问题。


Q:高名潞曾说过中国当代艺术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范迪安也曾说到中国没有自己的策展学派。获奖之后并经历了这两次流动考察,你觉得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中国自己的策展学派是否有必要性?


李杰我觉得要,肯定要,就是说它整个理论的体系包括学派的建立这些肯定是很重要的,它其实是支撑时代现象的根基,包括未来方向的核心,如果你没有这些东西你确实你所有的力量都是散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自己的想法或者你局部看到的一些你视野范围内的这样的一些现象的反应,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觉得它需要一个漫长的一个时间,而且我觉得它一定绕不开大学这样的一些研究性的团体,或者是民间的,比如说真正去做学术研究出版的小组。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艺术跟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它还是比较割裂,同时策展人除了在艺术家的这种生态里面,它跟更多的跨领域的连接也是相对割裂的,而且公众对于美术馆这样的空间的期待远远不止于剧场和音乐厅,就在那儿大家的期待就欣赏到专业的东西,更多的还是在进入到专业体系里的感觉,但美术馆今天承载了更多,比如艺术异见人士不同的角度的发声等等。所以我觉得策展人肩负了更强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他的工作一定要有意识的去让更多元的社会的价值观要呈现在这样的空间里面,所以说你当然是需要有理论的研究,你才能够让你的发声更有连续性,更有研究这样的一个递进的关系,所以我觉得第一个是首先是需要很强的文献的梳理,就是你没有文献你连研究的基础都没有,第二个我觉得是要把很多跨学科的一些研究者要纳入到这里来,现在已经大量的策展人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他显然没有学院本身具备的力量这么强大,但是由于学院有种种的原因可能它的开放性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策展人是可以做这种连接工作的,我觉得还需要有更多的翻译、论坛包括这种专题的持续性的讨论会,它能够发生在艺术的系统里面也可以在其外,我觉得这个对策展人、艺术家和参与者、观众都非常有好处,因为大家也能看到艺术背后文化支撑的很多的体系的东西。


李佳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 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策展人奖(Creativity)获得者、青年策展人李佳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Q:经过这几天的欧洲研修考察,从英国伦敦到意大利威尼斯,你的整体感受如何?


李佳:感受太多了,不仅是来自去了什么地方,看了什么展览,更重要的还包括见到的人,与他们交流所得到的启发,和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到的感性经验。帮我打开了很多不一样的窗口,带来新的想法。通过和不同的人的相遇,他们自己的经验、对艺术的设想、还有工作的方式,其实都给了我新的刺激和助益。这些都是从书本上或者是在一个固定范围的工作中没有办法得到的。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不同地域的社会经验,不管是伦敦还是威尼斯,也不管是比较深刻的还是粗浅的,都是一种非常切身的不可替代的体会。它不是我们坐在家中通过电视或者网络得来的那些比较枯干的信息,而是非常新鲜、非常有活力、非常完整和非常有针对性的一些感性经验。它们直接指向与我们自己的社会所不同的一些现实,但是通过对这不一样的社会的理解,让我们们能够在一个距离之外去换角度观看和反思我们自己所身处的这个时空。这种抽身和距离的保持、视角的切换,还有生活感的浸透,对我来说都是一些特别重要和宝贵的经历。


Q:之前Hyundai Blue Prize组织入围的5位青年策展人赴韩国研修考察,这次又组织你们两位最终获奖者到欧洲考察。两次考察都让你们参观并了解了当地的艺术机构,包括机构管理、展览组织、策展架构等。对比这两次参观经历,你有何感想?


李佳我觉得无论是机构的策展人还是其他的工作人员也好,确实肩负了一个比较大的责任,因为机构本身确实在一个社会承担了不仅仅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各种公共责任,它可能包括一个沟通平台的提供、一个公共教育的机会、一个社会凝聚力的塑造,和一种共同意识的养成等等。经过这次的研修,我发现这些不同国家的艺术机构的策展人或工作者,都会用一种非常严肃和慎重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工作,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看作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凭偶发机缘、个人兴趣或者追逐潮流热点。这些机构工作者其实都是经过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根据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带着任务去进行透彻分析和计划,所以他们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整体计划的有机部分。因此,机构的工作就很难同策展人和工作人员对自身任务的思考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割裂开,这也必然会给机构工作带来一种很强的系统性跟协同感。这次走访的这些策展人,他们都不会根据较短的时间周期去做规划,而是包含了三年、五年,甚至是长期的系列性的方案和计划。而这里面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展览,同时也包含研讨会、研究项目、公共活动等在内。是一个全面的有系统的布局。而机构之间、机构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是特别突出的一点。

▲ 李佳和李杰参观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金狮奖得主德国馆的《浮士德》


Q:这一次Hyundai Blue Prize策划主题叫“社会流动”,那么在经历了这次国际流动考察后,有没有给你之前的策展方案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李佳虽然流动包括很多抽象意涵比如说资金、信息、产品的流动,但它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还是会落实在地理时空的位移上面。所以当我自己也移动到这些之前对我来说可能是域外的区域,去结识平时可能不会见到的人,去接触这些平时可能不会接触到的环境,我自己也会加深一种对于这个世界的新的时空感和更完整的认识。对于策展人来说,一方面当然需要有的放矢地去进行一些知识的吸收和消化,但另一方面我这种感性经验的浸透也是特别重要。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地悄悄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包括一些非常平常的体验,比如行走、休息、购物、搭乘交通工具……其实都埋着通往理论思考和视觉展示的种子。前几天我在读一本书叫做《非地方》,是法国人类学家Marc Auge的作品,他认为在这个新的全球化的时空中,地方和非地方是两个并行的概念,所谓非地方就是机场的候机大厅、高速公路等等缺乏特殊的或者本地的特征,但又确实是当代人和信息进行交流的渠道。那么这个非地方是不是也是社会流动的另一个面向呢?这次研修以及这种时空密集的切换,也让我更好地体会到这种非地方的存在和它是怎样渗透到今天的生活当中的。所以这些感性的经验我觉得是很好的补充了以前通过知识和研究得到的这些想法。

▲ 获奖策展人李佳(左)和李杰(右)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国家馆策展人李大衡(LEE Daehyung)在韩国馆合影

▲ 获奖策展人李佳听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策展人李大衡诠释策展理念


Q:此次在主办方的精心安排,你们首先参观了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国家馆,对此你印象如何?


李佳我很喜欢韩国馆的一些作品和它的展示方式,特别是这里面体现出来的、策展人跟艺术家共同讨论和完成的过程。比如Lee Wan的档案作品,通过艺术家在二手市场偶然收集到的一下子旧照片,来追寻这些照片的主人的人生曲折以及背后折射出的韩国社会变迁。所有的照片都来自一位已经去世的韩国记者,虽然基本的材料和线索只有这些,但策展人和艺术家将它们扩展成一个非常鲜活的网络。配合这些照片展出的是大量见证韩国的重大历史时刻或一些具体新闻事的报纸、出版物、影像、实物、文字等等。通过一个人的一生这条主线,把这些原本分散的历史证据扩展到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很多方面,并且包括了非常多感人的细节,比如葬礼上用到的花束,或者是家庭里面的一些纪念物。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跟策展人共同地卷入到一个历史书写的过程中。艺术家的敏感,加上策展人的智慧,再加上来自观众不同的反应和个人经历,这些都让作品本身变得非常丰富。特别重要的是,我认为策展人和艺术家非常好地利用了物本身的魅力,他们避免了加入过多的主观性叙述,而是尊重了物本身的历史信息和现实关联,让物直接去跟观众进行对话。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

▲ 获奖策展人李佳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 代表团在中国馆合影,从左至右:获奖青年策展人李佳、现代汽车全球艺术总监总监李大衡部长、获奖青年策展人李杰、HMSBJ艺术总监徐静


Q:对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国内曾有过很多讨论,你这次来到现场参观之后,有什么切身体会?


李佳中国国家馆是一种非常综合的展览方式。它的主题既包括了对传统的关切,也包括了在未来的维度上对这种延续性和新的可能性的展望。如果韩国馆更多的把眼光投向过去,中国馆则是用传统去串联未来。所以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保存着同传统的关联,在展示方式上却是当代和综合的。从展示语境、作品和策展论述的关系上,能够解读出一种双向的时间维度和愿景。


我自己的感受倒是双年展里面真正属于白盒子的展览不多,不管是国家馆也好还是主展馆也好,除了很少的作品是有一种独立的展示单元,大部分布展方式我觉得都还是比较综合和多元的,所以我倒没有那种很强烈的感觉觉得它和以往的我们熟悉的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反差,在整个双年展中也并不是一种很突兀的布展方式。


Q: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引起了国内外诸多批评家、策展人等专业人士的热议,今天机缘巧合你们来到威尼斯双年展闭幕式现场。作为一位青年策展人,请你谈谈对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看法?


李佳因为威双是一直是以国家为基本单元进行展示的,关于这一点之前也会有很多批评,包括它在文化政治上的国家主义保守倾向等等。但是我觉得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正是因为用国家为基本单元来构成整个展览,这里面恰恰反应了很多不同的社会心态,当这些社会心态通过国家角力的方式在这些邻近又同时敞开的地区同时呈现的时候,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在全球世界中存在的这些紧张、竞争和流动关系。这些张力是用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显现出来的,包括韩国馆对南北之间伤痛的历史以及大量政治图象化的评论,中国馆里对传统的一些再度思考,其实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应了这个全球世界中不同的文化政治主体是如何去看待和认知自己在这个大的国际社会和网络中间的位置的,通过这种张力而不是一种统制在一个主题下的展现,反而打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面。这个可能也是我觉得像威尼斯这样以国家为单元的展览反而能够在今天带来的一点不同意义。

▲ 获奖策展人李佳参观本届威尼斯双年展


Q:国内像这类策展奖项极少,主办方在入围和获奖之后都组织了很专业的交流、考察、学习的机会与活动。你认为这个奖项对于身为策展人的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有什么需要改进或提高的地方?


李佳刚才您提到大家都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当中,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其实我们跟Hyundai Blue Prize都是第一次来做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设立这个奖项,对我们来说也是第一次加入到这样一种活动当中。我觉得Hyundai Blue Prize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奖项,就它没有评奖作为最后的结果,相反则是一个起点。这个奖更像是一个培养年轻人的平台,和一个为年轻人提供经验、鼓励、支持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为什么研修会是这个奖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在研修的过程中,我们和主办方的人员一起去经历了这些全新的体验,一起学习,一起总结。这种共同成长的经验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它打开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同前辈进行深入的交流,进入到一个不一样的时空来积累感性知识。如果说有什么地方可能还需要改进或值得商榷的,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时间还是比较仓促吧,相信下一次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去做准备、去磨合,一定会更加完美。

▲ 获奖策展人李佳参观本届威尼斯双年展


Q:高名潞曾说过中国当代艺术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范迪安也曾说到中国没有自己的策展学派。获奖之后并经历了这两次流动考察,你觉得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中国自己的策展学派是否有必要性?


李佳是,其实我也是有一点自己小小的想法。的确,中国的策展事业因为起步比较晚,加上整个的大平台也不是像国外这么的充分,现在确实是没有那种非常强的、可以独树一帜、在国际上被人称道的策展流派。但是,我觉得虽然流派没有,我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比如说我自己通过在不同机构工作的经验,能够体会到哪怕在中国不同的机构都会有不同的理念和风格。就以我自己工作的泰康空间为例,虽然我在这儿工作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我能很强烈的体会到它的策展理念、思路、和方法,而这种风格其实是建立在大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和现状认知、对这个机构的工作的共识和一种对于想要做的事情和对彼此的认同之上的。所以可能想对范老师的话做一点小小的补充。而且,通过这几天的游历我也能感觉到,不同的策展人往往有非常不一样的风格和方法,比如对历史比较注重的策展人会比较倾向于用物、用档案来推进他们的叙述,如果是很强调现场感的策展人,会比较倾向于观众和空间的卷入关系,和身体感受,这也是一种非常潜在的但是很重要的体感经验。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跟具体工作的不同面向相关的。


Q:请你简短地总结一下韩国之旅、欧洲两个城市的参观经历感受。


李佳我觉得韩国是帮助我去看清自己的历史,因为我们同属于东亚的共同体,历史和现状都有很相近的方面;英国是让我了解到机构工作的严肃性和整体性,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整个大平台的搭建;在意大利我看到的是各种不同风格和方法的策展思路与展览呈现,是一种眼花缭乱但是非常有营养的感觉。



据悉,2017年12月两位获奖者还将应邀至韩国Nanji美术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家驻地,以及分别于2018年3月和6月在位于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举办获奖方案展。


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社会流动”,在中国的当下和世界的当下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是否应该更关注于脚下的这块生养我们的土地?我们在试图给出对于世界的方案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自身社会的问题?一些紧迫的危机正在摆在我们眼前,那么,两位年轻的策展人将会向我们呈现出什么样的展览呢?我们拭目以待。


采访/sophie 撰文/sophie 摄影/Giulia Agrò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