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美国白天爆破计划《彩色蘑菇云》,思考可控自持核链反应实现75周年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460   最后更新:2017/12/04 20:54:53 by 聚光灯
[楼主] wangxiaoer97 2017-12-04 20:54:53

来源:artnet


人工智能可能成为鉴定业的终结者吗?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种名为“递归神经网络”的的人工智能可能可以用于鉴别伪造的画作。

来自新泽西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与荷兰绘画修复与研究工作室(Atelier for Restoration & Research of Paintings)的调查员们在一篇名为《毕加索、马蒂斯,还是赝品?绘画笔触之属性与真伪的自动研究》(Picasso, Matisse, or a Fake? Automated Analysis of Drawings at the Stroke Level for Attribution and Authentication)的论文中发表了他们的发现。这项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比画作的笔触找出伪造的艺术作品。

埃贡·席勒的钢笔画。图片:致谢《毕加索、马蒂斯,还是赝品?绘画笔触之属性与真伪的自动研究》


鉴定一幅艺术品的真伪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视为一项巨大的挑战。被视为鉴定业分支的鉴赏力着重于识别一位艺术家的风格特征。另外还有一些技术方法:一块画布可以被送去一家实验室接受诸如红外线光谱、气相色谱与辐射测年等标准技术检测。

技术分析只能提供这些信息,但是专家们在最终决定一幅作品是否值得交易、是否是一件毫无价值的赝品,还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的作品之时,他们就必须去信任自己的直觉。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为该人工智能提供了包括毕加索、马蒂斯与席勒等著名艺术家在内所创作的300幅线条素描作品。通过研究这些作品,该人工智能识别了8万条个人笔触,并通过神经网络学习了这些笔触的哪些特征与哪些艺术家的特点相对应。另外,还有一项机器的学习算法负责搜寻这类特征,诸如以线宽之间的差异来反映艺术家的发力程度。

毕加索,《TÊTE》,1911。图片:致谢苏富比


通过结合神经网络与机器的学习算法,这项研究发现,该人工智能可正确识别80%作品的作者。更令人叹服的是,该人工智具有仅通过单一笔触便可甄别每幅呈现于它面前的作品是否为伪作的能力。

“一个人无法做到这些,”该论文的作者,罗格斯大学教授Ahmed Elgammal告诉《麻省理工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ivew)。

该论文还表示人工智能相较于昂贵的科学分析将是一个成本高效利用的选择,尤其是在纸本艺术这一相对来说不那么昂贵的领域。在该领域,一位造假者有时可能会选择正确的材料仿造一幅历史性的作品,但复制一位艺术家的手法技艺并逃过人工智能的甄别却并非易事。

马蒂斯,《Sergei I. Shchukin的肖像》,1912。图片:致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该论文表示,“与主题和构图元素不同,个人笔触的特点带有艺术家无意识的“签名”。即使造假者刻意为之,这种笔触也难以被模仿与伪造的”。

因为此项人工智能是基于线条做出判定,其技术便存在它的局限性。科学家们希望在线描作品的基础上利用色彩油画作对该人工智能做出进一步检测。但是专家们将把他们的试验限定在印象派的作品以及其他具有鲜明笔触的画作之中。不具明显线条的画作目前超出了该技术的测验能力范围。


文:Sarah Cascone

译:Phyllis Zho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