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作室50年”12月16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3016   最后更新:2017/12/03 21:22:24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小白小白 2017-12-03 21:22:24

来源:飞地书局艺术空间


编按:近日去参观何香凝美术馆,你大概会感觉到空间左右两边的差异:一边是传统的现代艺术展览“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而另一边则是10月底开幕的新潮的当代艺术展览“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后者之新,在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既契合当下也畅想未来,此外它们的材料也是如今渗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媒介——影像与数字技术。当然,策展人无意让观者将观展的重心放在这种新媒介所带来的体验上的新鲜感,而试图打破观者对艺术的固有认知,使其从传统的、视觉的欣赏进入到如今以联结、交互、沉浸、虚拟等为特点的综合性体验中。主题“时间的狂喜”源自影像及数字技术掌控时间的特性,和这类新技术对人们认知上的颠覆。如策展人胡斌所言,新技术改变着人们对身心的理解,这如同17世纪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的作品《圣特蕾莎的狂喜》中圣女在被代表上帝的神箭射中之后的初次感受一样,神秘而令人狂喜。


时 间 的 狂 喜:重 塑 认 知 的 媒 介

何 香 凝 美 术 馆
2017年10月28日~2018年3月31日

展览现场

张文心,《时间篝火》,有声彩色高清动画,2017

张文心,《时间篝火》,有声彩色高清动画,2017

展览高调地以鲜红色灯光为观者指路这片为灯光染红的空间如同一个警戒区,有意无意地强化了黑色幕布后的世界的神秘感,并为其添加了一丝危险的味道。最先为人看到的是张文心的《时间的篝火》这件以老式的晶体管电视机来呈现的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燃烧的各种想象。被建模的三维的时间形态随音乐舞动,三种形态的它或如火焰般随气旋上升、或如声波般圈圈地扩散,又或变成一片天地,迟缓地移动并扭曲着。

aaajiao,《柱》,视频装置,2017

aaajiao,《我憎恨人但我爱你》,视频,2017

在aaajiao(徐文恺)的作品《柱》里,时间可为人任意摆布,被前移或后扯。aaajiao在电脑中以用户(user)的身份来掌控时间,并在往来于过去或未来的同时创建一个座柱,逐个叠高。然而看似无限的计算机时间又出于整体考虑而被划定了个范围(1969-2038,OSX)。aaajiao以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来体现人们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穿梭的心理状态。他的另一件作品《我憎恨人但我爱你》是cyborg之间(似乎可看作是屏幕中移动的有生命的窗口与仿真人之间)对话的影像,恨与爱被无情地说出,让人难以体察到它的真心实意。从弗里茨·朗的《大都会》开始,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托尼·斯科特的《全民公敌》,到近期热映的《银翼杀手2049》,人们就一直在幻想与机器共处的世界并讨论着当中可能催生的种种问题。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如同aaajiao的作品所示的那样,爱恨交加。

郭城,《静物面具系列》,3D打印(全彩砂岩),2017

郭城,《嘴工厂》,定制装置,视频,2012

再进一步,郭城让人与机器的边界模糊不清。谷歌Deep Dream(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成为了《静物面具系列》里的观察者,在它的视线范围之内,有机物与无机物都化作像素(数据)并被再造。看似人类头部的雕塑,因五官的像素化,轮廓的凹凸不平、棱角突起等,游走在人像和静物的边缘。另一件作品《嘴工厂》则把人的身体当作一种驱动引擎。在现场的一块屏幕中,于正面与侧面拍摄的嘴部正做着各种动作,似乎在最大限度地彰显它的功能。现场摆放着各种无法描述的奇怪器械,关乎它们的使用方法,艺术家在影像中亲自演示。用以吞食、表达的嘴巴变成了驱动器械的引擎例如,它的咬合力致使一件如同电钻一样的工具运作起来,于墙上打眼;又或者它在一吸一吹间驱动着转盘,让模具快速地干透。

方迪,《冲上云霄》,4K录像作品单频道投影装置,2017

方迪的作品《冲上云霄》为一楼的展场画上了分号。三位从身体特征可判断为男性的演员穿着女装并带着面具。按照艺术家的设定,她们通过吸食一种新型的仿生病毒,变成了自己理想的样貌。橡胶制的面具让这场纵情狂欢的派对带有一丝恐怖的感觉,较为“简陋”的拍摄手法致使影片有点儿cult电影的味道,荒诞、尖锐。

林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夕阳》,游戏录屏视频装置,2017

进入二楼,更是来到了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擅长运用电脑系统的性能、桌面的图标、绘图软件等来造境的林科此次带来了他在Second Life游戏中拥有的一个角色。对他而言,这类游戏世界的人物如同一个可以投射精神的阿凡达。在作品《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夕阳》中,他的游戏角色正看着对夕阳西下的美景。说“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类角色仅是一个受人操控的躯壳、观看游戏世界的窗口。然而人类对这些虚拟角色的操控、对其形象的设置,职业的规划等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他们人格化的东西。

林科,《咔擦》,数字录像,2017

如今的上班族时常一天八小时对着电脑屏幕,桌面的壁纸逐渐成为人们用来转换心情的媒介。它有时就像一个窗口,于心理及视觉上带你往来于不同的景观之中。作品《咔擦》利用了苹果电脑的截屏功能。满是文件的桌面在某几个按键被按下的瞬间,咔嚓一声消失了。有那么一瞬间,这张度假风的壁纸令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方迪,《芭比世界》,单频道投影装置,
视频,安装金属,天然砂土,木材,尼龙线,橡胶,2012

刘野夫,《广告:提案1,2,3》,单频高清录像,黑白,有声,2017

在一块由棕榈模型与细沙搭建的迷你海滩上,有个从上方投来的影像。在这件名为《芭比世界》的短片中,芭比萨米正向她的闺蜜安娜炫耀,并谈论着美霸权主义价值观在第三世界一次撕逼的碰撞。

非常规的展示还有刘野夫的《广告:提案1,2,3》,由三块白幕构成的荧屏没有被很好地拼接而留下了两条大口子,这似乎在预示影片的不正经。广告“画家牛排”、“初春矿泉水、“幸运香烟”的创意与故事线索参考了“偷袭珍珠港”、“捐赠自由女神”和“绞杀义和团”三个历史事件及《安娜卡丽娜回忆录》。这些在画家工作室完成的,无厘头的广告在消解事件的历史性同时,也沦为了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例如在提案1中,一个如同安娜卡丽娜的女人在描画着平板电脑中的风景,而“偷袭珍珠港”的纪录片则位于图像与绘画之间,它似乎在此沦为一道风景而不是一起事件。

郑源,《图像研究系列-游戏》,影像装置,2014

郑源,《图像研究系列-没事发生》,影像装置,2015

郑源的《图像研究系列》对比并分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中的观看与思考的方式。在台球直播赛事与虚拟游戏之间,郑源对比了二者在镜头上的运用,例如,在直播现场观者永远无法从参赛者的视角观看球进洞的场景,然而在游戏当中玩家则可凭借这样的视角获得一种在场感。又如,在射击类游戏中,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切换改变着玩家的心理感受。再如,电影镜头的移动与中国卷轴画的绘制与观看之间的关系等等。

周岩《010》,3D影像装置,2017

陈轴,《模仿生活》,影像,2016

若一楼的是关乎未来的想象,那么二楼的则是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周岩采用三维建模的方式为过去的记忆构建了个真实的空间,并利用VR技术让观者随他进入过去。陈轴的作品《模仿游戏》则是凭借一个故事情节,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来回穿梭。

媒介在迅速地更新迭代,媒介于表面带来的最初的狂喜与随后的习以为常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短。这些于科技媒介环境下展开工作的艺术家远非把新技术当作单纯的物质,他们更是利用它带有的心理电荷,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了新媒介情境下关于时空的科学与心理认知。

展览: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

展期:2017年10月28日至2018年3月31日

艺术家:aaajiao 、陈轴、方迪、郭城、林科、刘佳玉、刘野夫、郝经芳&王令杰、张文心、郑源、周岩

策展人:胡斌、富源

中国深圳南山区华侨城 周二至周日

联系方式:0755-26604540 26918118 26605299(F)

网站:http://www.hxnart.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