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的盒子”又回来了!这一次在豫园老城厢……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1   浏览数:1484   最后更新:2017/12/03 22:26:29 by guest
[楼主] 蜡笔头 2017-12-01 19:58:5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陳舒孜



伦敦。11月2日,大英博物馆秋季特展“与神同在:人物、地点和超自然世界(Living with Gods, People, Place and Worlds Beyond))”开幕。法国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时就曾说过:“从未出现过没有宗教基础的国家。”时至今日,在全球 85% 的人口中,有超过 4000 多种宗教体系并存。到底是什么令这个全球性的现象在不同时空中得以延续?


大英博物馆“与神同在:人物、地点和超自然世界”展览宣传视频


大英博物馆通过展示人类为表达信仰创造的物品,探讨信仰作为人类一种共同的特质与本能。展品跨越数万年,从已知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物——4万年前冰河时代的狮面人身象牙雕刻,到2014年大英博物馆前馆长尼尔·麦格雷戈(Neil MacGregor)在任期间购入的最后一批藏品中与难民有关的兰佩杜萨岛十字架 (Lampedusa Cross),呈现了广阔的宗教体系光谱,从东西方的、远古至当代中,观察数万年来人类是如何处理信仰。

兰佩杜萨岛十字架,意大利,2013年,大英博物馆藏


“与神同在”中的“神”泛指所有不可见的信仰,包括超自然的创造和日常之物所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展览并不关注人们信仰的是什么,而聚焦于不同时空下不同信仰的行为与表达方式,着重描述物的用途和意义,让物品自己诉说它所蕴含的故事,并将有共通意义的物件归纳于各展区中,研究人类对信仰的共同行为。策展人吉尔·库克 (Jill Cook) 表示:“人类介定自身和区分于其他物种的是我们的思维能力与神经系统。这令人类可以把意念转化成可见的有形之物,使我们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关键性的身份认同。作为现代人类,我们的发展更迈进一步,我们能把思想形象化,转换成故事与影像。”

狮子人(Lion Man)象牙雕塑三视图,4万年前,德国乌尔姆博物馆Museum Ulm)藏


展览伊始,年代最久远的冰河时代“狮子人(Lion Man)”显示人类早在远古已有超乎现实的想像力,存在集体的信仰行为。紧接着,展厅按信仰行为进行划分:先从人类对生命之源“光、水、火”的迷信;到日常宗教物所盛载的意义,以文字、影像与物来感应另一个世界、为神创造建筑;最后延申至更具社会性的集体庆祝活动。


承接不同的信仰行为,展览以更哲学性的层次,揭示信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意义,“生命之轮回”和“牺牲”的部分都概括了人类如何透过信仰来解决人生在世的恐惧与未知,并为之作出奉献和牺牲。展览的尾声回归现当代社会,纵观充满冲突与共存的信仰精神,结束这场延续至今的人类信仰回顾。


最早的信仰之物:狮子人


穿过窄长的入口,通过满布黑布的走廊后,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肃然直立在展览开端处的冰河时代狮子人,这是整个展览最重要的藏品。约30 厘米高的狮子人,头部是狮子,身躯是人类;它面朝前方、耳朵竖立、以足尖站立,充满警惕地准备向前猛扑。

狮子人(Lion Man)象牙雕塑在展厅现场,图片来源:itv.com


根据科学的推断,利用石器来模拟雕塑的制作过程,狮子人的制作时间超过 400 小时。从技术与手艺上来看,制作者手艺超卓。4 万年前的后冰河时代,漫长而寒冷的冬天里,人类主要依赖猎杀动物维生,他们的寿命最多不超过30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争扎求存,首要亟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愿意花费长时间来制造这件雕塑?

狮子人(Lion Man)象牙雕塑,4万年前,德国乌尔姆博物馆  (Museum Ulm)藏


没有人知道狮子人真正象征的含义。大英博物馆前任馆长麦格雷戈曾亲自前往发现狮子人的洞穴,希望能够发掘背后的故事。他曾主持英国广播公司4号频道 (BBC Radio 4)的同名系列广播节目《与神同在》,更深入地讨论狮子人。

大英博物馆前任馆长尼尔·麦格雷戈 (Neil MacGregor)在耶路撒冷,图片来源:BBC


1939年,狮子人在德国西南面一个长方形大洞穴中的细长小洞穴里被发现,当时整座雕塑经历漫长时光,已经散落成碎片。1969年,碎片被组合成一个站立的人体雕塑。随着更多碎片的发掘,狮头人身的形像逐渐被拼凑完整。耐人寻味的是,小洞穴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人曾在这里生火、煮食、居住,相比外头的大洞穴更缺少人类日常生活的痕迹。狮子人似乎是被存放于一个特別的分隔空间内。而最惊人的发现是,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在狮子人口中验出有机的物质,被一致认为是血,令狮子人被推断是作为某种仪式之物。

狮子人身躯充满肌肉线条,面部神态生动


4万年后的今天,狮子人身躯的肌肉线条,以及狮子形状的头部动态,仍旧令每一个观赏者既感动又著迷,不禁反覆想象在远古严苛的生存环境下,人类与狮子人的故事。作为冰河时代艺术的专家,策展人库克在广播节目《与神同在》中说:“这是一只比现代非洲狮更大的狮子,它不是一个人戴着面具,而是一种并不存在于世界上的生物。我们必须想像这些古人,围着火堆坐着,把狮子人一个接一个传递,它可能是神灵的化身,又或是一种对物种的想像…”


狮子人作为现存最早的信仰之物,显示人类在远古已拥用想像的能力,和对自然的洞察能力。与此同时,远古人类还能透过想法制作物件,把想像中不存在不可见的东西呈现出来。这些独特的思想令人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是长存于人性中的共同特质。


作为与超自然世界沟通桥梁的宗教艺术

舞蹈湿婆神,印度,1800-1900年, 德国马尔堡大学藏


带着冰河时期的黑暗走出来后,展览转向光明的一面。 在轻柔白布的包围下,超越多个世纪、跨越地域的信仰之物从宗教的神祕感中抽离出来,在保持着庄严的气氛下显得更平易近人。光、水、火作为人类的生命之源,长久以来以不同形象作为与未知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最贴切传神的形象是印度教的舞蹈湿婆神(Shiva Nataraja)。跳舞形态的湿婆被一圈火光围绕着,象征其同时拥有毁灭和重生的能力,他的头发是恒河的河水,舞蹈的动作为宇宙带来永恒的能量,使宇宙永垂不朽。

舞蹈湿婆神,印度,1800-1900年, 德国马尔堡大学藏

“与神同在:人物、地点和超自然世界”展览现场


与狮子人相比,这个展厅中大部分藏品都是根据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被挑选出来,美学价值相对较低,却富含宗教艺术的特殊意义。制作者并不是将这些物品视为艺术,以装饰目的进行创作的,而是为了创造与超自然世界沟通的桥梁。


信仰背后的情感依据


宗教艺术创造依赖情感,情感是信仰产生的条件。人类对生老病死、日常生活的期盼以及未知世界的恐惧,都通过信仰的故事和行为来解释和解决。19世纪的西藏轮回唐卡,一直被用来解说佛教的基本宇宙观,展示了人生在世的诱惑、死亡和无常。上半部为善道,下半部为恶道,说明众生摆脱不了苦的根源。日本的稻荷神 (Fox shrine figure) 将狐狸视作谷物与食物之神,祈求粮食丰收,象征财富,一直被日本社会信奉至今。安产御守则是于日本社会祈望顺利生产的意愿之下诞生。

稻荷神,日本,1826-75年,大英博物馆藏


人类在意人生中无法轻易掌握的事情,对无法预知的死后世界有所惧怕,因此每一个文化、宗教都拥用一套独特的信仰来定义生死。这些为人熟悉的例子和文化,在展览中也成为有力的论证。不同文化的信仰物都带有社会性的功用和目的,并透过立体的形象来分享与传颁信仰的故事,从而形成团体的身份认同。


新思潮带来的信仰扩充


展览结束前的“冲突与共存”部分,是整个展览最具张力的空间,混合了现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崇拜与新思想信仰,带有更加政治性的味道。前苏联太空人宣称没有上帝的海报,反上帝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和信仰。列宁和斯大林的海报和奖牌,是对共产主义的崇拜。而毛泽东语录,犹如一本小小的圣经,是当时社会的行为和思想准则;在毛泽东的肖像和签名旁印着出入平安的车厢掛饰,曾被民众广泛使用,这似乎把政治领袖与某种精神力量链接起来。

“没有神!”1975年苏联宇航员宣传海报,宗教历史博物馆藏


可贵的是,展览并不对此作任何评论,通过单纯展示扩大了信仰的定义,以更开放的目光看待当代的思想转变,从看待生死的问题到思想的革新与解放。这样的处理之下,观众将更容易接受那些可能并不熟悉的信仰。


任何社会都不缺乏信仰来解释人从哪里来,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与神共在”把宗教信仰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类共同的特质与本能,持续出现在历史中每一个阶段。展览不立足于任何一种宗教体系,而着眼于重覆流传的仪式和行为、被传颁的故事和信仰,以及与社会群体共同建构的身份认同与关系。有別于观赏性的美学展品,这些宗教艺术大多毫不起眼,但每件物品的故事和所象征的意思却折射出其背后人类数万年信仰的行为,拼凑出整个人类信仰行为的大叙述。(撰文/陳舒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