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娅娟“瞬间真爱”艾米李画廊开幕,停在这一秒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952   最后更新:2017/11/24 20:31:47 by 天花板
[楼主] 橡皮擦 2017-11-24 20:31:47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罗娜


作为上海艺术地标之一的M50,位于苏州河畔莫干山路50号,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在近20年的时间里,M50的发展历程从原来上海民族轻工业的纺织厂到90年代末的文化创意园,再到如今集合艺术、教育、创意设计于一体的品牌园区,其园区的理念也正在逐步改变。

如今,M50不再只停留于商业地产的营运方,而是意图打造一个艺术平台,其复合型的空间承担了媒体功能、自媒体、展览、活动功能等。同时,M50还开始旨在开创艺术教育,意图打开孩子们的思维。今年6月起就举办了公益性质的首届中外少儿创意艺术大赛。
对于艺术园区的定位、转变及未来规划,“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与M50负责人周斌进行了对话。

澎湃新闻:我们就以这次的少儿创意艺术大赛开始聊起,首先,园区为何打算着重美术教育领域?
周斌:M50有很好的艺术资源,并希望能把专业的力量注入到少儿艺术培训里。园区内很多艺术家自己也有小孩,虽然一些艺术家本人或许并不会教小孩画画,但是却有教育理念。比如有个画家他不教女儿画画,给她一个房间和画笔,没有任何限制,让她在房间里面随便画。我们是想把这种艺术家培养孩子的理念告诉更多的父母,想把M50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对艺术教育的态度带到少儿大赛里面。

M50的中外少儿创意艺术大赛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那么这次活动的大众参与度和反响是怎么样的?以及作为儿童绘画,其评选标准是什么?
周斌:今年是第一届,筹备时间也没有很长,6月1号启动,到8月26号截止,收到作品5000件,最终入围203件。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是应试的,比如奥数、考级,拿到一张证书以后对未来的入学有帮助,但是我们这次比赛是最大限度地去发挥你的想像。比如中国的父母教孩子填色,线条,这些会框住他,遏制孩子的想像空间。我们不限题材、尺寸、主题,让孩子把脑子里天马行空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反映到作品中,而这个过程其实小孩从小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对小孩未来的成长是有意义和帮助的。我们评委有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们希望在教育领域探讨一个话题,就是不要框住孩子,让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次活动的反响也很好,我们也把最好的空间拿出来专门给小孩两个星期的时间做展览。大家看了以后都非常惊喜,我们能从作品背后探索到孩子的思想,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已经关注到很多社会问题了。

儿童作品《无题》,袁梓乔,12岁

澎湃新闻:M50园区从开始至今有了一些年的历史了,园区目前现状如何?
周斌:M50跟其他园区差异在于,我们有一批艺术家的工作室,从入驻到现在基本上没什么调整。我们目前差不多有20个工作室,这些空间也比较大。艺术家的日常创作、会客、社交都在这个园区里面,所以这里形成了比较深厚的艺术氛围。
我们为了保证整个园区的定位——当代艺术,所以每年都保持着非常低的租金。同时,我们园区有14年的文化积淀,除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我们还有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公司,还有公关公司,形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我们坚持到现在都是以艺术为核心,没有变成商业的,像田子坊那样每家每户都要交租金,以租金高为原则。当然,从实践角度来说,艺术园区最终走向商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两年,我们就提出M50不再是商业地产的营运方,而是一个平台。M50是艺术生态圈、艺术平台的打造者,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活动。每个画廊都会有十个左右的展览,我们会把最好的黄金时间拿出来,联合开幕。另外我们也打造跟我们未来发展相关的活动,比如我们做的艺术季。这个活动不光是艺术的展,它还探讨了城市的未来。我们M50要做的是“快城市”,“快”就是试验性的东西。比如有的空间是一个复合型的空间,承担了媒体功能、自媒体、展览、活动功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咖啡馆。这种空间的打造和运作也是为未来的商业提供了一个路径。

艺术季,何藩摄影作品

澎湃新闻:园区在进行一定转变的同时,其受众群体有没有改变?

周斌:原先我们画廊是针对专业的观众,并不欢迎学生或市民跑进去,认为他们干扰了秩序。因为美术馆是对全市开放的,而画廊是需要商业经营的。所以以前很多人不敢走进来,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商务办公区。但这两年,我们对外的所有活动、公共账号都强调“打开”,让这个园区更开放更友好,让更多的市民能走进来体验艺术。
这是我们的一个转变。如果园区只是针对专业的观众,可能会一直是冷冷清清的,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起的作用可能也没有那么大。很多白领平时工作时很紧张,他们需要有一个能放松的地方,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享受艺术。
同时,我们也调整了商业结构,也就是租户结构。我们调整了很多新型的空间,例如扩大了Undefined这样的复合型空间。年轻人会很喜欢这样的空间,他们可以躺在那边,享受一杯咖啡,同时又可以看一个展览。这些展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价值几百万的艺术家作品的展览,而可能是网络上很火的网红作品。复合型空间还可以做一些音乐会,或者做一些艺术跟时尚相结合的活动。我们根据不同的客户做了三条线路,有些专门欣赏艺术的;有些是普通市民的,更关心体验活动的;还有一些是来消费的。

Undefined

澎湃新闻:近几年,黄浦江边建立起了很多美术馆,艺术中心和画廊,这样的一个以滨江大道为轴的文化场所建设计划对园区有什么影响吗?
周斌:在我看来,上海的艺术空间不是太多,在国外,可能一个小城就有许多空间、美术馆。上海人流这么大,艺术空间越多越好。西岸也好,民生美术馆也好,未来可能有更多的艺术空间开出来,让市民能感受这个艺术氛围,对整个城市发展是有好处的。
从M50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把自己的特色发扬起来,做得深入一点。西岸那边的空间比较大,例如龙美术馆做的东西跟我们不太一样。龙美术馆空间大,同时也请大牌艺术家,一般的年轻艺术家不可能有能力去那里做展览。我们M50的空间没有这么大,但是更年轻化,艺术空间的量比较多,也较丰富。
我们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有这个舞台在这里面孵化。我们在1999年也是这样的,中国当代的一批知名画家,也是在这里面默默无闻从这里面慢慢起来的。
澎湃新闻:所以近两年来进入园区的人流并没有因城市中美术馆的增多而减少吗?
周斌:我们近两年来活动越来越多,人流集中分布在春秋两季。春秋也是上海很多活动的集中点。14年到15年,春秋两季周末的人流量差不多是1000—1500人,15年到17年6月前期,每周末在4000—5000人。
自从我们的定位方向从圈子里的人扩展到了圈子外的艺术爱好者,再到对这个圈子感兴趣的艺术观望人群,最直观的感受是,周末外国游客很多,因为很多手上都拿着书,或者看到的景点推荐。外地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很多,也有一些日韩团。我们今年开始又更加倾注于艺术体验,所以周末的亲子团也很多。

澎湃新闻:以前入驻的一些“老”艺术家们,他们的工作室都还在吗?目前有新的艺术家入驻吗?

周斌:我们希望有一定身份和影响力的新的艺术家能够来入驻,但是也需要有老艺术家能够退出来,所以我们园区内的艺术家目前没有什么变化。严培明老师在西岸有新的工作室,但是这边的工作室也还在。
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我们会提供一些交流的计划。例如17号楼,可能会提供场地做一些国际的和国内的艺术家的交流。
同时,未来我们考虑做M50的品牌复制和推广,在其他的地方,在外省市,当然也要因地制宜的,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来入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