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设计与生态设计之间的断裂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1384   最后更新:2017/11/23 21:49:54 by 理论车间
[楼主] 陆小果 2017-11-23 21:49:54

来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郭鸿蔚:造型天

时间:2017年11月16日至12月9日

地点:纽约前波画廊,522 West 19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1

自2009年在前波画廊举办第一次展览《东西》之后,郭鸿蔚持续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油画和水彩。在这些作品中,人工物件和自然物质既被他富于创造的水彩控制力转化,也被油画中的不同颜料及各类媒介剂的非常组合所改变。

《造型天》紧接在郭鸿蔚刚于前波画廊结束的展览《天然》后开幕,而《天然》的展览概念则拓展于2012年的《收集者》系列。《收集者》中,他对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博物学视觉传统的热爱和研究不仅为主题提供了材料,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在水彩上的天赋。在《天然》中,他用工业喷漆过程中,以沉积的分形生长方式产生的工业废料作为比喻,探讨了矿物的生长模式和水彩的绘画机制间的相似性。

在制作《天然》中的70多张矿物水彩及相关作品的同时,郭鸿蔚亦通过他以往对平庸日常物的兴趣开始了对油画技巧的新探索。他不仅沿用上光油调和颜料,还使用传统的各种调和剂进行试验。一切的工作都旨在制造“封闭”的笔触:每个笔触都能被单独地处理,以创造更多的不同质感和形式。他严谨地铺陈着每一个笔触以回应他所描绘的事物的表象——被放大直到能看出是什么东西的,被塑料网包裹的水果;一块搭在看不出是什么的东西上,以至于被幻化成夕照的毯子——再通过诗意和暗示的标题,为作品蒙上一层隐喻的纱。

《晚霞铺满了天空 No.1》,布面油画,郭鸿蔚,2017

《杯中黄昏》,布面油画,郭鸿蔚,2017


尽管郭鸿蔚的绘画从《东西》之后色彩变得更加丰富、绘画感更强烈,在工作过程中却也充满修改的反复和版本的多变。在关于他绘画方法的讨论中,他曾说,每一笔都会使整个画面的结构改变,不论艺术家的方法论有多强大。与其使用多笔触的融合来试图复制物体的三维立体感,他更希望的是在调性上通过画家认知的积累去构建笔触关系——每一个认知都独具深度。

由于使用纯黑或是纯白的不同背景,郭鸿蔚的绘画在视觉冲击上也有很大差别。单个对象在单色背景上被孤立地描绘,和画面被颜料涂满的图像效果截然不同,后者的绘画对象往往神秘且难以辨认。一眼看去,色彩明艳的《大门》古怪抽象,而经艺术家确认这其实是他儿子的塑料玩具的局部。相比之下,《造型天》中的中文汉字来源于画家所拍摄的摄影图像,尽管在绘画转换中,中文字体已远离了本义,变成了发散着能量的几何构成。和成系列绘画的观念相反,郭鸿蔚寻找着不论来源的主题内容和牵一发动全身的笔触组织间的完美组合。这种方式为他的新作带来了不凡的多样性。

《大门》,布面油画,郭鸿蔚,2017

《假花》,布面油画,郭鸿蔚,2017

[沙发:1楼] 陆小果 2017-11-23 21:32:05


来源:前波画廊


郭鸿蔚:造型天

纽约

2017年11月16日-2017年12月9日


青中玫

2017

晚霞布满了天空No.1

2017

假花

大门

字体研究

雪中青

雪中赤


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