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郑菁个展“39号房间”:窥探德国监狱里有什么?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0   浏览数:1826   最后更新:2017/11/14 22:55:38 by 猴面包树
[楼主] 另存为 2017-11-14 22:55:38

来源:artnet


“颜料上的画布”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乔空间


11月9日,阿根廷-LA艺术家阿娜利亚·萨班(Analia Saban)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颜料上的画布”于上海乔空间举行。本次展览延续了阿娜利亚对于艺术创作基础材料与媒介相关性的长期关注。除了此前频繁出现于作品中的颜料、亚麻画布和纸等传统材料之外,还将编织技法引入其中,以两组独具个人特色的系列作品质疑并尝试打破日常与非日常、绘画与雕塑、媒介与内容之间的界限。

“颜料上的画布”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乔空间


在空旷的乔空间展厅中,阿娜利亚在传统织布机上手工编织而成的作品依次排开。尽管作品件数不多,却体现了艺术家探索平面绘画之空间性的另一重思考。在她的作品中,源于织机的亚麻画布成为主角,而干涸的丙烯笔触网络则被隐秘地织于画布的纤维中,呈现出“画布中的颜料”这一特殊的状态。那些携带着极简主义痕迹的单色线条和形状似是对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某种呼应,但颜料堆叠产生的立体感却彰显着更多平面绘画之外的厚度和重量,成为一种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物质呈现。而作品中如窗框般的几何图案与源于日常的创作材料一齐将艺术家对艺术植入生活的概念落于实处。

“颜料上的画布”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乔空间


本次展览的重点是阿娜利亚新近创作的一组喷墨打印摄影作品。依序观之,亚麻画布随时间推移消解的过程一目了然,竟似纤维织物被实际拆分于眼前,即便近距离观察尚不觉这是摄影作品。这组照片由艺术家小心印制在被白色丙烯颜料涂抹数层制成的,鉴于材料的脆弱性和形式的特殊性,印刷过程之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作品中,那些照片拍摄时画布本身投下的阴影和边角处意外的露出都被还原在薄板上,她似乎并不介意这些“差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真实的投射,一如阿娜利亚创作的初衷——艺术与现实之间未经修饰的对话。

artnet x Analia Saban


首先,这次展览的名字为什么叫“颜料上的画布”?


这是鉴于我对绘画概念的理解。我们总是在说画布上的绘画,但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为什么一定要在画布上创作?油画是创作在画布上的,而且需要很久的时间放干,才能和空气进行很好的循环。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传统、一种技法,所以我不禁想要对此发出质疑,我们可不可以跳出来思考,然后做点不一样的?在我的作品中,这些针对于画布的图像被印在多层的颜料上,而不是纸上,这也很适合这个标题。从我的角度而言,这些我们通常习惯于从平面观看的作品其实也是立体的、如雕塑一般。我不想忽略这些作品的重量和立体感,那些画布之后以及画布边角的细节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是一个整体。

阿娜利亚·萨班,《作为纬线的编织⽔平线(灰)#1》。2017。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乔空间


为什么使用编织作为本次参展作品的主要创作媒介?


我一直在思考绘画是什么,以及绘画的价值从何而来。在我早期的作品《The Painting Ball》中,我就尝试将绘画和线进行融合,看上去是一团线,实际上是一系列的绘画作品。这件作品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对于绘画为何值得收藏、为何有价值以及为何被众人观赏等等问题找到了答案。所以延续了这个思路,这次我决定自己对线进行编织,自己编织和拆解令我对这一材料掌握了更多的控制和主动权,不止材料被打开了,我的思路也随之打开了。在这样的构建和重建之中,我获得了更多启发。我前两天去了绍兴,参观了当地的织物保护工厂,因为织物的形成对我而言十分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发展的太快,这才更需要一个片刻去静下来思考我们每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究竟源于何处。自己进行编织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


为什么你对织物和面料有如此浓厚的感兴趣?


面料对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人类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从过去美国的奴隶制到今天机械和手工之间的交替,都能从中体现。面料是一种很伟大的材料,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它,同时它被广泛应用在绘画中,既日常又独特。从衣物、到画布再到我们现在坐着的沙发,每一种织物的来源和产生都令我好奇。在编织的时候,你会想到他人、想到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温暖、也想到时间。而其上简单的图案又会让你想到艺术,想到极简主义。这些东西可能很微小,也许在这个展览里你走了一圈也没看出什么来,但也有可能那些你此前没有意识到的细节被启迪。

阿娜利亚·萨班,《编织固体作为纬线,⽅形(灰)#1》。2017。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乔空间


你刚才提到了极简主义,你觉得你的作品归属于极简主义吗?你可曾受到过哪些极简主义大师的影响?


我确实受到了极简主义的影响,那也是我很欣赏的一个流派,但我的作品不止于此。我欣赏极简主义的语言,它们运用很小的细节诠释了“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但我觉得我作品中的内容是超越极简主义的,更多对材料本身的人文思考。所以也许你能看到极简主义大师的影子,但还有很多其他风格的影响存在。

阿娜利亚·萨班,《破旧(16 步)》,2017。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乔空间


你常在作品中融合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这些常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为何令你着迷?


艺术圈的人常陷入一种只有艺术家自己或者从事艺术的人才能懂得的对话中,但其实艺术与更多东西都有关,例如你可以在绘画中看到几何的元素。绘画出现在画布上便成了我们常说的艺术品,但当绘画出现在墙上时它依旧是艺术。不仅仅是用于创作的织物,那些我们穿在身上的织物同样不容忽略。通过对绘画历史的研究,会发现很多家庭日常的材料参与其中,这些源于日常的元素不应被忽略,它们也许称不上某种艺术语言,但却能联系到我们自身。

“颜料上的画布”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乔空间


人们普遍认为你的作品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你如何定义自己的作品?


我很喜欢绘画与雕塑之间奇妙的对话关系。我习惯性地将绘画也视为雕塑,即便绘画是平面的,它仍可以是一种雕塑。如果你用显微镜看铅笔画出的线条,也可以看出它的质地,而画在纸上的墨水痕迹也反映着纸的材料。并不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对话很细微我们就可以忽略它,相反我觉得很重要。我觉得绘画和雕塑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人们常会给事物加标签以便于我们对事物进行了解,但我不喜欢对其进行定义,我对所有的材料和对象都一视同仁。


可以介绍一下你最近的这组喷墨打印摄影系列吗?


这组系列延续了我对颜料的思考,依旧是关于颜料随时间的变化。我一直在寻找让颜料参与绘画中的非传统方式,而我现在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我5年前做不到的,也是对绘画形式的一种新的挑战。这种喷墨打印的方式是我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是对这些寻常媒介进行的一次不寻常的分类。如此形成的作品似纸却又不是纸,如今颜料的丰富性给予了我如此创作的可能。


为什么选择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中带来这些十分抽象的作品?


这的确是个挑战,但我相信中国的观众在艺术审美上是有深度和内涵的,如果他们仔细看,即便是偏抽象也能有所收获。就我近来与中国观众的接触而言,他们很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西方艺术语境下的作品也有所了解,倒是我该增进对亚洲艺术和中国语境的了解。

阿娜利亚·萨班,《上⾊的破布(上了底⾊的棉画布)》,2015。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乔空间


这是你第一次来上海吗?最近正值上海艺术季,你对于上海的艺术环境有怎样的印象?


我之前在北京工作过,但上海还是第一次。上海的艺术工作者们都具备了很高的艺术素养,他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将艺术普及给这里的大众。我对艺术向来很有信心,毕竟它是通用的语言。尽管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依然存在差异,但艺术是连接两者的通路,而艺术季便是实践这一思想的好机会。

阿娜利亚·萨班,《编织⽹格经纬线4×4(灰)#1》,2017。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乔空间


你生于阿根廷,现在又生活在美国洛杉矶,这两个地方对你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我的家庭里有欧洲和中东的基因,我向外探索得越多反而越能理解我所携带的血缘。我的创作并非受一个地域的启发,而是来自于地域间的穿行。在非出生地的地方工作是一种启发,这种你生活于此却不属于此地的感觉很奇妙。

“阿娜利亚·萨班”颜料上的画布”展览

展览持续至2018年2月11日

地点:乔空间|上海龙腾大道2555-5号


文:Wenjia She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