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伯格 | 希望艺术家不搞艺术的时候能关心文明……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1613   最后更新:2017/11/02 19:17:23 by 之乎者也
[楼主] ARTYOO 2017-11-02 19:17:23






ARTYOO 10月


透过艺术了解人的身体、观看、声音

(点击标题,阅读专题预告)


当代vs.古典的三场对话

嘉宾:

杨好、秦思源

时间:

10.15(周日) “当代vs.古典”对话第一场:身体

10.22(周日) “当代vs.古典”对话第二场:观看

10.29(周日)“当代vs.古典”对话第三场:声音

地点: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论坛嘉宾


杨好(“一好阅读”出版人、艺术史学者)

一好阅读(Boundless Books)出版人、艺术史学者。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伦敦苏富比学院艺术商业双硕士,专注于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系统收藏包括丟勒、勃鲁盖尔、德拉克洛瓦等在内的欧洲大师画作。2016年起作为特聘讲师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她致力于文化实业的建立,出版了《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等一系列精品图书。


秦思源(艺术家、策展人)

艺术家、策展人,声音博物馆的发起人以及《frieze》杂志特约编辑,现居北京。2003至2006年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一系列试验剧场、声音艺术和当代艺术项目;2006至2008年任尤论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2009至2010年任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上海当代”总监。


“身体”“观看”“声音”似乎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词,尽管我们极其了解自身的躯体,并不断地调配着观看和收取声音的器官,但我们对于通过艺术展开这三个关键词的文化和精神认知,却显得比较陌生。然而对于“身体、观看、声音”这一专题性的艺术话题,上周一好阅读(Boundless Books)出版人杨好与声音博物馆发起人秦思源在UCCA开启了“当代vs.古典的三场对话”,围绕三个主题依次展开。杨好从“古典艺术”中的具体作品出发,秦思源则针对同一主题的“当代艺术案例”做出回应、关联、探讨。对此,ARTYOO与一好阅读共同发起了针对“当代vs.古典的三场对话”的平行专题“透过艺术了解人的身体、观看、声音”.


“当代vs.古典”对话第二场:观看


“当代vs.古典的三场对话”观看部分

谁引导我们观看?


古典:观看的中心

雅典学院》


这一部分杨好突出分析了我们常见的线性透视在古典绘画中的引申寓意,这也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观看背后的故事。首先她把绘画《雅典学院》作为重要案例进行分析,熟知这幅画的人都知道它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在这一蓝图下,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

在杨好的分析中,她重点讲解了线性透视中灭点所赋予画面的思想起点,在画面中标注的蓝点位置,我们会发现柏拉图的手指向天空,阐释的是“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的终极问题——形而上;苏格拉底的手则指向地,手里拿着“伦理学”,定义着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幸福话题。所以在这里手的指向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找到面点的话,只是单纯地去看这一幅画,很有可能只认为这是一张雅典学派的群体肖像,其实它背后交待的是一种哲学问题。包括左上方手拿竖琴的阿波罗和右上方手握盾牌和长矛的雅典娜同时对应了伯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不同派别。


马萨乔的代表作《圣三位一体》


对于线性透视中“灭点”的进一步描述,杨好列举了另一张画马萨乔的代表作《圣三位一体》。在基督教中,“圣三位一体”指圣父(上帝)、圣子(基督)、圣灵三者神圣精神的融合。在画面的中轴线上排列出来的是圣父、圣子、灭点、拉丁铭文和骷髅。那拉丁铭文的意思是:所有人终归都会走向死亡,死亡也等于永生。这是基督教中的概念。所以马萨乔的这幅画,神意难懂,但也许观众可以通过一个点,能揣测出他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

当代:观看的视角

史国威作品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视角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透视很不一样。在中国的长卷中,画面是随着人的走动而处于游走的状态,然而只有画面静止、定格的时候才会有存在透视。秦思源在这一部分列举讲解了摄影艺术家史国威的作品,虽然他拍的是定格的摄影,但我们会感觉到其中有各种透视关系,看起来很像一个平面的画面,仿佛同时在看好几个不同的角度,这像是把摄影和中国绘画的时间性结合在了一起。


Thomas Struth, Pantheon, Rome, 1990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德国的摄影师,在探索另外一种视角的观念,他经常拍一些观众在看艺术,我们在看观众,同时我们在看我们,这已经是多重视角。这是一种无限巡回的关系。

圆形监狱


圆形监狱,或许是非常典型的观看的案例。也就是说被监视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看他,这不像以前的牢房,打开窗户往里监视,然后关上。圆形监狱,是犯人24小时被监视,但自己完全不知道有人在看他——这颠覆了监视人和被监视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牢房、监狱可以这样,甚至学校、医院也可以这样,任何一个有公共服务性的设施,都可以有这种设计。

荒木經惟作品


徐震《玩》2011


荒木經惟的这张女性摄影,是一个有权利的男人拿这照相机来剥削一个没有权利的被捆绑的女人,使得捆绑变成一个女人弱势的象征,还是它就是一个中性的图象?这是让人产生争议的作品,我们看同样的东西,可是它的意识对我们的文化和政治意识会有非常大的区别。同样徐震有一件非常类似的作品叫《玩》(2011),一位非洲的土著被日本捆绑式的方法捆绑起来,一个东方人和一个西方人看这件作品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东方人会觉得有意思,可是西方人看的话或许会非常不舒服,为什么呢?西方欧洲和非洲的关系,跟中国是不一样的。

古典:戏剧性:我们是否回应?

卡拉瓦乔式光线


前面秦思源谈到观看的观众对艺术品的反应,也是艺术作品在看观众。杨好认为这其中有很多戏剧性,其实戏剧性在古典艺术中的表现方式,比起当代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古典艺术只能去延时记录下画面中的某一个戏剧性,而没有办法平行或同时展现出所谓的戏剧性。所以关于呈现出来的戏剧性,我们是否回应?

说到戏剧性,最有名的艺术家就是卡拉瓦乔,甚至在今天的电影中,专门有一种光线就叫卡拉瓦乔光线。通常学过电影的人,最开始就应该听说过卡拉瓦乔光线是如何去制造的。


乔尔乔内《暴风雨》


而对于乔尔乔内的话题,其实是可以成为艺术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课题,甚至在西方的重要程度超过了达芬奇。只不过我们今天在中国对文艺复兴的理解里,很多人只去研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其实在西方或者是全球,有一些艺术家的研究,比起达芬奇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正是乔尔乔内。

当代;观看与肉体

HELMUT NEWTON1981的作品


秦思源要探讨的是,观看不仅是观看,它也有一定目的性的观看,有目的性的观看在有很大程度上是人和肉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男人看女人。秦思源列举了美国设计师HELMUT NEWTON1981的作品,他左边的女性是裸的,右边是典型的80年代的时尚。可是他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时尚界,在当代艺术界他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摄影师,有可能还是个被灭绝的摄影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谈艺术的话,他的意义就是在于文化的层面上起作用,如果一个身体的语言和思想没有连接的话,那可能这个视觉语言是欠缺的。

古典:肖像


肖像作品


在佛罗伦萨画派,无论是达芬奇,还是拉斐尔,我们看到的都是四分之三肖像,或者是一个头部肖像。但是缇香完全把君王的权势放了出来,他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的身体,有可能查理五世身材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王朝的人。缇香觉得全身还不过瘾,他还放了一个特别好的狗。狗象征的意义很多,尤其是在肖像画里,狗既象征忠诚,同时也象征对权利的守护。那么在缇香的这张肖像画里,其中心的意义就是围绕权利的珍视。可以说这是艺术最早出现这样的一个守则,它是出现在对于想象画的观看上。

当代:被观看的身份

Abramovic, The Arist is Present, 2010


Francis Alÿs, Re-enactments, 2001


Cindy Sherman, Instagram selfie series, on Instagram


秦思源刚刚也探索了一些当代艺术领域的肖像,只不过那些肖像作品他指向肉体,但和肖像有连接。他认为观看除了肉体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身份。

古典:谁引导我们观看?

观看惊扰了谁

杨好对于前面秦思源说到的,这是一个自恋的时代,任何一个举动,都会改变我们对作品的解读。其实我们对人的身份定义有多种解释,甚至是身份不明的,那在这里面是谁在引导我们观看?

当代:观看与媒体

Kevin Carter, Starving Child and Vulture, 1993



徐震饥饿的苏丹》2008


那谁在引导我们的视觉呢?秦思源认为,现在来看应该是探索的媒体与观看的关系。他列举了徐震的另一件作品《饥饿的苏丹》。这件作品是关于观看视角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画廊的现场中,一个非洲的小孩背后有一只秃鹰的模型,秃鹰非常逼真,仿佛在非洲的一个平原上,有一些干草没有绿植。这个场景的灵感来源于1993年一位美国摄影师叫到了苏丹,拍的当时饥荒的张照片,后来他因为这张照片得了新闻摄影奖。可是他过了一年后就自杀了,从表面来看,他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痛苦,太多的死亡,太多人类遭受的战争、痛苦、饥饿,然后他受不了了。但是这张照片在当时备受争议,争议在哪里?是这位摄影师到底有没有这个婴儿?还是说只是拍了照片就走了,也许这根本就不关心里面人的生死和困境,当地的人只是他拍摄的一个对象,因为这点他遭受到了特别大的社会攻击。可是在镜头之外这边,我们却看不到有一个联合国派送食物的车,他的母亲去拿吃的,只不过婴儿一个人在等。拿到吃的以后,这个婴儿活了下来。

徐震复制了摄影师同样的角度,通过一个角度来反映一个多方面的事实,其实在现实的旁边就是联合国的帮助和妈妈,可是没有人看的见,我们只能看到了一个角度。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ARTYOO 发现 | 鲁明军:海滩的寓言


逍遥法外-关于蒲英玮的第二次叙述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