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卓纳亚洲画廊落地香港,许宇、Jennifer Yum共任画廊总监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998   最后更新:2017/11/01 22:01:30 by babyqueen
[楼主] 陆小果 2017-11-01 22:01:30

来源:若男同学


西三村桥下空间调查



  • 西三村


城中村,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广州番禺西三村便是众多城中村中的一个,并且被东沙桥“切”成了一大一小两块。它即普遍又特殊,它的普遍来源于城中村,来源于东沙桥,它的特殊则是因为2017年三月一群在西三村住了多年的艺术家们,开始他们用自己的手机记录着村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并且通过他们的公众号“西三电影制片厂”给大家呈现,向社会发声。

  • 艺术家

当记者想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去采访,而艺术家则可以融入并参与其中。


  • 西三电影制片厂

摘录自制片厂

我们是这样想的


3月的时候,我们几个住在村里的艺术家决定在西三村做点好事,但这半年时间过去了,发现很多时刻做的那些好事,都有点自以为是。判断这事不难,就是这件好事对西三村和住民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而我们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信心说,西三电影制片厂是一件好事。经过几个月的摄制与推送,我们才发现自己有多么脆弱与蛮力。时刻处于变动的西三村,让人不敢眨眼,也让人疲惫。大醉之后,才明白“项目时间”根本不顶用,相对于西三村勾机捣毁房屋的速度、风俗化的生活与熟人社会的传播力,是啊,从第三方去做好事太难了。


直到前几天,有村民因换了电表而费用飞涨向我们制片厂的人抱怨,厂民们才知道自己的角色,以及能够做些什么。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自己跟村民的共存关系才是诚实的,河涌可以一样的臭,高架桥的轰隆声可以一样的节奏,但对这些事务的感受不应该是一样的。我们从未离开西三村,但我们要诚实的问自己会不会抛弃这个地方。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恰恰是这个地方让我们相遇,我们抛弃不了西三村,能抛弃了的只有我们自己。这是所有实践最终都会面临的挑战。西三电影制片厂的成员基本上都是西三村的住民,不是什么第三方的“媒体”,这是我们接受深圳圈子艺术中心展览邀请的勇气——生活在村里。


但说回来,我们其实还是很踌躇,因为仅凭这几个人的工作根本不可能让西三村说出心里话。这种事做好了就生,做不好则死,这话其实一点不严重,就如村民不以为艺术家做的事有多深刻一样。是啊,这个世界没有人因为缺少一件艺术品而感到遗憾。但会因为没有联结该联结的人,错失该联结人们的时机而伤感。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找那些本应该是对的人一起做事?说白了从来没有,只有创造。因此,我们把这次关于西三村的展览命名为“联合制片”,意在你们能够参与。我们相信不论谁来记录都会有他的一种理由。


即日起,凡是居住在南浦一带,对拍摄感兴趣、并有一部可拍摄视频手机的居民,都可以报名加入。期待展览开幕后的一天,我们能一起去到深圳的现场,拍一些我们“现在的未来”,看我们自己的展览!

“西三电影制片厂”强调专属观众“村民”,它是几个艺术家临时建立起来的联合集体行动,一个西三村问题的影像加工厂。我们用媒体的方式在西三村做田野,尝试让影片成为一种公共的“消息”在村里流转。更或是联合村民一起做“媒体”,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使我们与村民手拉手一起做些应然的事。



  • 项目:西三村桥下空间调查


我本不会知道西三村这个地方,更不会想要了解它,现在想来缘分真是一个有趣的东西。

上学期因为参加了一个比赛,恰巧要在寻找广州废弃的地方,就找到了“东沙桥下的西三村”,又因为许志强老师正好对西三村的问题很感兴趣,通过盆友圈得知我们都关注着西三村,于是便一直向老师请教着西三村和比赛的事情,更觉得城中村真是个有趣的地方,于是在比赛结束后,参与了老师的一个项目:西三村桥下空间调查。


先说一说我之前比赛时候调研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吧

第一次去的时候恰好碰上端午节,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感受

#端午节 龙船饭连续两天在村委会开设规模庞大 外聘餐厅负责煮饭 从上午开始忙碌 从洗菜切菜到炒菜都有条不紊 像是一条流水线 叔叔阿姨都很热情招呼我们 而赛龙舟 龙船饭这种传统项目大概现在已经很少能接触到了同在广州市的孩子 20年都没接触过 对城市的孩子很有吸引力 想去了解也希望有途径去了解 有历史价值更有传播传承的意义


#高架桥底激活 在村里的农田隔壁就是高架桥而高架桥底却是一片荒凉 各种垃圾堆积成山 甚至可以用壮观来形容 而此情此景却离田园风光仅有一树之隔 不免让人感到震惊 联想到城市里很多的高架桥 除去城市中心区域很多的高架桥底都是如此 高架桥本是为了节约用地而在垂直高度上做文章 但若是高架桥底已经是处于一个废弃状态 那与初衷未免相去甚远 而天桥正处在西三村和新居住小区的中间作为新与旧的连接 却变成了一种断层 需要我们去思考这种状况应该怎么样去改善 去利用 去激活 在高架桥底的其中一部分 两边有很多的餐馆 有不少车辆开车过来吃农家菜 也有不低的人气 在现在的生活中 只要有人发朋友圈推荐很多人就会探店去看去吃去尝试 要在这个基础上做激活 更加有基础去做改造

村民访谈时的问题

1.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2.附近的高楼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

3.有没有听说过关于这里拆迁的消息

4.你喜欢这里吗

5.觉得自己身边哪里需要改造 怎么改造或者你觉得你的生活环境还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6.这附近有祠堂或者学校吗

7.这里除了本地人 一般都有哪些人过来来的人多吗

8.你们一般每天都有哪些活动 有哪些娱乐活动一般去哪里玩

9.如果有大活动是在哪里聚集

10.这里有什么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或者活动或者吃的吗

访谈结论

建筑多是村民拆旧建新 自住加出租 建筑从砖木结构转至平房 村民从事各行各业 外出打工/开店做小生意 村容村貌 卫生均需改造和邻村合办小学 有公园及老人活动中心 但老人基本忙于带孩子比较少到公园活动 居民主要是本地人加1/4在附近工厂工作的外地人桥底食肆多自驾车客户 坐船开车方便到达 村民娱乐活动少 忙工作 大型传统节日活动基本只有端午节 大型活动在村委会举办 端午节会和邻村联谊比赛 现在河流变窄 污染比较严重 主要是工厂+生活污水 高架桥底归属桥梁公司但不管理 村委会无法管理 村内无祠堂 百家姓自然形成村落不同于某一姓氏村落 形成约100年 附近村落性质类似有人民大会堂旧建筑 大概解放后建成 是当时村落中心 现已拆除

我们感触最大的一点还是西三村沿江一面基本被新建的锦绣半岛小区所包围,当我们沿江行走时,绝对不可能看见繁华背后的西三村,只是,一旦深入,便知其生活的恶劣


尽管是这样的

但梁伯的夕阳为民剪发点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80多岁的梁伯,每周都定期免费为村民剪发

剪发点周围写满字的木板

全都是大家记下来的好人好事与赞颂


那么回到项目:西三村桥下空间调查


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前期工作完成并参加了联合制片的展览


大图已经出来,但仍未分析与描述,包括对这个大图本身;那就很容易变成一张好看的图而已;所以,展览部分不会再更新,但我们自建房调查小组还会继续完成详细调查再出炉


展览:联合制片


展期:2017年10月28日—2018年2月28日

Date:2017/10/28-2018/2/28

开幕时间:2017年10月28日 下午3:00

OpeningDate:2017/10/28  3:00pm

展览地点:深圳·圈子艺术中心

Location:Shenzhen·CircleArt Center

展览地址:深圳市宝安44区宝安大道1146号

Address:Shenzhen Bao'an 44District Bao'an Road No.1146


这是一种行动。在城市的村庄里,一些人和另一些人,想一起说些真话。今天,处于城市话语里的城郊村落,住民的生活及其问题,难以有真实的存活和发声空间,一切都让位于强大的消费媒体和舆论导向。这是个明摆着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关于西三村的实践与行动方式,是希望在这个语境下,用手机摄像这个真实、便捷的低技术手段,重新夺回属于一个村子的话语权利,实践一种通道,联合村民发声。

城市与村落的持久性冲突,在任何地方实质是一样的。城市的推进掩盖了本该具有平等话语权的乡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乡村价值的不承认。而在这样的大规模冲突中,最根本的问题,其实还是关于人的基本问题,始终是个人权益、生存资源分配与获取,及真实表达的议题。

城市与个人的关系,同广州与西三村的关系,以及深圳与白石洲的关系,也没什么区别。真要说有区别,仅仅是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程度不同。


或许,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时,社会实践靠的不仅仅是城市提供的关于城市的知识,应该先直面那些社会冲突及个体遭遇,还需要通过连接民众参与和临时集合的行动,来不断地实践我们对城市与村落的不同想象和议论场域。


@郑宏彬


Date:2017/10/28-2018/2/28

社会

进入大学后的我,经常为了方案与团学工作埋头苦干,很少关注社会上的问题,而西三村恰好给了我这个契机,让我有一个可以关注的平台,而不是在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仍对社会一无所知。


生活

记得刚开始上强哥的美术课时,就被说画风太粗犷,没有细节,当时是非常不理解的,觉得自己没办法细腻,因为就是这样的性格啊,大大咧咧地又没有耐心,觉得当时那样也挺好的呀。但渐渐地发现细节让一幅画有看点,因为不能一眼就看清全部,让人想要仔细的品味。生活不正是这样吗,你不可能一眼看穿生活,总有许多有趣的人或事等着你去发现,慢慢地,我开始比以前更细致地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比以前更好奇某些环境产生的原因。


大学

步入大三也算挺久的了,但一直以来,我都在困惑,自己真的在学习建筑设计吗?觉得只是单纯地把我所知的功能放上去,再用各种手法做个造型,很少会有一个系统地理性地生成逻辑,不想只是完成任务式地做完一个设计,但真正想要做好,还需要更多更好地阅读与积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