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伊姆霍夫:异形怪物的普遍焦虑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1278   最后更新:2017/10/17 14:48:20 by guest
[楼主] 另存为 2017-10-16 21:18:58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岸》,石墨与彩色铅笔,绘图薄膜,18英寸×72英寸,2014


碎片FRAGMENTS


边路原、朱欣慰|文
艺术家|图片提供



有些废弃物肉眼无法看到,比如核废料或垃圾填埋场内的废气。人们司空见惯的废弃物大多拥有具体的物质形态,比如被海浪冲上岸的塑料、城市边缘填埋场里的垃圾。这些有形的废弃物以缓慢运动穿越时空,比如,制造塑料袋的原料石油是千百年前微生物沉积在地底形成的化石。经过诸多道工序处理,这些历经沧桑的化石最终变换形态,现身于超市收银处。它们跟随人们进入千家万户,被人们丢进垃圾桶后运到填埋场或处理厂。


但并不是所有废弃物都同归于此。大量塑料废弃物中途离散,有的经河流入海,有的由船只带进海洋。阳光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逐渐分解,变成更小的碎片,有些最终在日晒与风浪中消解,细碎到近乎不见。庞大的旋回将这些碎片搜集起来,将它们与海水混合,在海中制造出一片混沌。这些细小的碎片悬浮在海水中,无法被卫星观测到,也很难被人眼所见。尽管如此,悬浮液中的某些成分能直接为海洋生物所食,混沌中的沉积物无可避免地进入食物链里。


这些海洋涡旋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环流,即全球海洋输运带——一个可以持续的将大量水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各个大洋的环流系统。洋流运动缓慢,大概每秒移动一两厘米。一立方米的海水要经历大概一千年才能完成一个循环。细碎的塑料废弃物随着洋流缓慢移动,甚至周游世界,有的被海浪推上岸,散落在海滩上。以南太平洋环流的作用为例,大量塑料垃圾出现在南太平洋偏远岛屿的海岸上,二十年前就曾引起广泛关注。

《原住》,铅笔水彩,绘图薄膜,14英寸×19英寸,2015

《热带杏树与蓝塑料(卡米洛来的明信片)》,石墨与彩色铅笔,绘图薄膜,6英寸×9英寸,2014



美国艺术家伊芙林.莱茨(EvelynRydz)2012年来到夏威夷东南岸偏僻的卡米洛海滩。在这里,废弃物密集如织——捕鱼用的网线,四处散落的塑料瓶和瓶盖,无数细小的塑料碎片无法分辨原状。成片的废弃物覆盖了原本的海岸线,自然形成的水陆分界无法分辨。《永远是你的》(Ocean Front)系列参考摄影完成。莱茨通过绘画对海滩的描绘细致入微。这些绘画作品尺寸偏大,其中最大的一幅《岸》(Ocean Front)规格为182.9 x 45.7cm。在大尺寸画面中突出的细节,在白色背景中愈加彰显,塑料变得清晰可见。两中经验在莱茨的作品中得以分离,一是观看近乎抽象的图形,二是通过图像看到人类行为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作品引发观众思考,探索这两个经验之间的关系。这个思考过程就如同人们以往在海滩上寻找彩色石头。


塑料废弃物也由此进入另一个语域,成为静待被收集与发现的物件。莱茨在另一系列作品《漂浮制品》(Floating Artefacts)中强调这一主题,将塑料废弃物碎片被当做“珍贵物件”发现、记录、整理。这些非常细小的塑料碎片经显微镜拍摄,在黑色背景中纤毫毕现。莱茨将这些漂浮物以类似标本的方式展示出来,使这些原本细小的废弃物变成了类似考古发现的物品。然而这些碎片的来源不同于从地底发掘出来的考古物,它们的形成是由于随机性和必然性的共同作用。碎片通过作品成为了完整的物。而它们的漂浮状态也影射了物质因人类活动在不同时间和地理环境中的流动。人类文明在海滩上留下巨大脚印,而这些精美的小物件成为对文明的指涉,微小而有效。



《漂浮制品》(5号,37号,16号,8号),蘸水笔墨水打印,36英寸×48英寸,2013 – 进行中



此类具有考古学意味的隐喻也被旅居伦敦的西班牙艺术家苏桑娜.桑洛芒(SusanaSanromans)运用于系列作品《弃置身后》(The Things We Leave Behind)中。作品中几个被废弃物层层包裹的人形,看似若干个被放置在垃圾堆中的木乃伊,与背景近乎融为一体。这些形象与石蚕也有相似之处。石蚕生长在水边的芦苇丛中,它们在水边和水底收集细碎的石粒和植物的根皮,在自己身体周围制造出鞘壳,在鞘壳中化蛹,最终破壳成为石蛾。石蚕化蛾的过程充满戏剧性,与此相似,桑洛芒的摄影也具备表演属性。作品中的人具有在场性与即时性,也脆弱不堪。作品创作过程就是一场表演,桑洛芒将参与者用废弃物慢慢包裹起来。被我们置于身后的物质,塑造出能够与垃圾山背景融为一体的新的人形。如同石蚕化蝶,最终呈现在纸上的人形影像也意味着形态变化,像石蚕蛹一样看不出是正是邪。我们的目光无法抵达层层废弃物之下,也看不出这些人形中究竟孕育着什么。

苏桑娜·桑洛芒(Susana Sanromán) 在工作中

《塑料海洋》,西班牙,2014

《电子废塑料》,英国,2014


桑洛芒的作品也注重呈现细节。每幅作品呈现的影像在不同距离观看都能产生不同效果。艺术家采用Leica S相机,即使图像以大尺寸印制,也能保证画面得以高质量呈现。《废塑料》(Waste Plastic)中,一个人形被废弃物严密地包裹成木乃伊的样子。在其身后,塑料碎片和废弃电路板堆积成山。《家用垃圾》(Domestic Waste)中,一个废弃家用电器垃圾堆前站立着一个以垃圾做掩饰物的人形。这两件作品都将关注点落在作为现象(phenomenon)的废弃物上,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废弃物的材质构成。作品也突出了废弃物的持久性与流动性。画面中的废弃物也许无法抵达海洋,但它们很有可能经人售卖进入全球的废弃物贸易市场,在大洋另一边被处理、拆解、循环利用。如同海洋中的旋回,全球贸易也导致废弃物的大规模迁移。它们自北向南,由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与地区。

[沙发:1楼] guest 2017-10-17 14:44:5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