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篱笆”筑在曼哈顿,艾未未如何拆除一道"墙”?
发起人:404,404  回复数:0   浏览数:2026   最后更新:2017/10/12 16:19:18 by 404,404
[楼主] 陆小果 2017-10-12 16:19:18

来源:艺术当代


编者按:这个群展,并非为了表达某种主题,而是为了记录或是纪念某种状态。韩锋、石至莹、周隽和周胤辰都是上大美院培养出的艺术家,他们过从甚密却又风格各异,可以并置却又难以归类,因此,策展人许晟才会感慨:“感到自己是一位新的成员,加入了一个熟识已久,却又临时构成的展览群体。”因此,对一位观众而言,走进展厅,在观看每一幅作品之余,也许更可以去试着感受那种不同语气、语速和语调之间的耳语与呢喃,去感受这种南腔北调之间无言的默契与一闪的灵光。巧的是,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或是被抽离的物,或是去质感的形,或是不经意的景,或是被切割的境,都没有具体的“人”的存在,在与这些物与景的对话中,每个人都可以填充进自己当下的心情,成为这个临时组队的老友记里的新成员,让他们成为此时此刻的你的一面镜子。


“此时此刻”意味着艺术所带来的特殊记忆,它是由韩锋、石至莹、周隽还有周胤辰四位艺术家构成的一个临时群体,以及他们的作品交织与碰撞后的火花。就像一段故事,一个事故,一个节日,或者一个风景的突然出现——任何事件都是时间中的刻度。藉由这些微不足道,甚至不太经得起推敲的刻度,生命逐渐延展成具备了构图与色彩的画卷。

在由个人世界决定的时间维度里,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可以脱离艺术家主体而存在的独立物体,而是与艺术家自身共同存在的物化记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些特质是他们作品的魅力所在;对特质的审美不是形式层面的,也不是理念层面的,而是经验层面的。这样的审美不是当代的创造,它恰恰是古往今来一切高级审美的基础。

韩锋 窗 布上丙烯 200x140cm 2016


韩锋将简单的物体归纳为新的图式,例如“漩涡”和“窗”,还有他较早的“座椅”,“船”等作品也是如此。而他的“Somewhere(某处)”则只是给出了似是而非的视觉关系:标题暗示画面是一个空间,而非无形象的构成,但空间的指向是不明的,它似乎在暗示画布就是这个“某处”本身。这些作品像是在突出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这个观察者不愿按照常理去把握这些日常,而是要把它们重新安放在自己的视觉逻辑里。

石至莹 岩石8 布面油画 30x40cm 2016


石至莹尝试着描绘脱离空间的物体,“白石料”,“岩石”,“银球”,或者“晶体”,这些标题指明了画中对象的特质,而另一方面,描绘手法并没有刻意突出它们的不同,相反像是要抹去它们的物理特性:它们在画布上都是统一的颜料而已。她把物理层面的画布变成了画中物体的载体,让画布与内容达成了一种新的共存关系:画布是物理的,内容也是物理的,它们都不再是图像层面的东西了。

周隽 绿地1 纸本设色 90x150cm 2017


周隽用水墨的方式描绘一些最易被忽视的东西:绿地,人工草皮,作品名也是如此。有时候她也描绘天空,但天空和里面的云朵都来自经典的图示,不是现实中的样子。这反过来暗示了她在绿地中显露的态度:那些青草其实已经无处安身,而画面似乎用柔软的宣纸和柔和的对比提供了一种安慰。可是,这些作品也很难被看作是批判性的,它们更像是在用善意接纳一些被认为是荒谬的东西。

一秒,周胤辰,50x60cm,布面油画,2017


周胤辰的天空夜未央也希望在以空间为视觉线索的时空中找到某种切入口:这种切口不太锋利,似乎眷恋着属于绘画的某种秩序,但它又是坚定的,希望将整个世界都改变成新的样子,再装进画布里。在她的作品里,叙事一直隐约存在着,于是诗意就与作品联系起来。但她作品中的诗意不是来自画面结构的直接叙事,而是视觉所勾起的,关于旅行或风景的共同记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