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之吻|彩虹计划艺术项目全面启动
发起人:艺文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290   最后更新:2017/10/07 14:46:19 by 艺文本
[楼主] 叮当猫 2017-10-07 14:46:19

来源:罐子艺术网 余小蕙


第十四届里昂双年展 展览海报

图 / 网路


重申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性

打破学科界线的跨领域创作


一片巨大的白色丝绸置于地面,在底下风扇吹拂下不断飘动起伏,如滚滚流水;硕大筒仓上方一串白色的气球在空中随风飞扬;水在状若血管分叉相连的塑胶管裡流窜。知名德国艺术家哈克(Hans Haacke)这三件作品可谓替本届里昂双年展提供了最佳缩影。甫于9月20日开幕、由法国策展人拉维尼(Emma Lavigne)构思策划的第十四届里昂双年展,根据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对现代性的定义──「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来回答艺术总监哈斯帕耶(Thierry Raspail)关于「何谓现代」的提问。她通过邀请不同世代、不同国家近80位艺术家,以及具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特徵的创作,来重新诠释「现代」。 以【浮世】作为展览标题,正式希望借用日本对世界变化无常、不断更新的概念,来重申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性,打破学科界线的跨领域创作,同时探索美学、身分、理性、普世精神等根本议题 。

哈克 Hans Haccke〈宽白流〉,1967-2017


古今对话


成立于1991年的里昂双年展,堪称元老级双年展,历经十多届的沉淀和累积之后,今年国际主题展【浮世】规模显得较往年小许多。在意图呈现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家与当代创作者之间对话共鸣的思路下,拉维尼从从庞毕度中心、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格诺贝尔等其他城市美术馆借来了许多老艺术或已过世艺术家的作品,尤其是1960、1970年代的创作,与数十年后出生的艺术家的创作对话。当代美术馆二楼第一个展厅赫然展出最具颠覆性的现代艺术大师杜象(Marcel Duchamp)的〈绿盒子〉(1934) 和〈手提箱盒子〉(1936-1941),一旁是比他晚近一百年出生、但深受其影响的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对〈大玻璃〉的演绎。从当代美术馆到双年展另一重要展场──糖厂,以及临时安置在市中心一处广场上的球体建筑,处处呈现著今昔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连繫,以及语言、形式、美学之间的召唤、呼应和联想。其中,在当代美术馆二楼,巴西艺术家内托(Ernest Neto)以具伸缩性的白布包裹出一个开放洞穴般、有著如触角等有机型态的环境装置,与封塔纳的绘画或是阿尔普、卡德尔的雕塑之间形成了细腻微妙的共鸣。


除了古今对话,另一条重要线索是造型艺术与声音、建筑等其他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影响。策展人拉维尼先前曾经任职于庞毕度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IRCAM),长期以来对声音作品兴趣浓厚。此次里昂双年展各式各样的声音装置无处不在。也因为拉维尼侧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装置,没有太多冗长的录像或影片,也没有必须专心阅读的文献资料,因此一路观展下来,并未像威尼斯双年展或是文件展等展览一样头脑眼睛负荷过重,而是一个接一个触动感官、让情绪释放的清爽体验。整个展览的调性沉稳、内敛,甚至是谦逊的,没有许多国际大展以视觉强烈、具奇观效应的作品,就连规模庞大的装置──例如位于糖厂三个大型筒仓空间中,艾肯(Doug Aitken)〈声波喷泉之二〉〉、费里澈尔(Susanna Fritscher)〈翅膀、叶片〉和萨拉切诺(Tomas Saraceno)的蜘蛛结网装置,更多给人的是放鬆、冥想性的感受。或是位于糖厂中央明显位置的哈克那片硕大、不断飘动的白色丝绸,也是充满诗意的。

内图 Ernesto Neto  2007年装置和卡德尔 Alexander Calder及阿尔普 Jean Arp的雕塑形成微妙的呼应

(摄影:余小蕙)


对形式、美学、情感的重新强调


然而拉维恩刻意聚焦诗意、唯美、冥想性作品,「无意为这个混吨纷乱的世界添加暴力」,「不想做一个非常政治性的双年展」,使得本届里昂双年展站在强调批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的卡塞尔文件展的对立面。拉维恩对形式、美学、情感的重新强调,让展览飘浮在世界之上,脱离当今社会种种的问题。整个展览像一幅流动的风景,光洁平滑,没有任何社会的坑坑疤疤,更遑论对近几年动盪世局的批判或指涉。就连向来具鲜明政治色彩创作著称的哈克,这次三件展品都是抽象唯美,仅以飞扬、流动,含蓄地影射了造反。弔诡的是,让人联想到今天社会现实问题的反而更多是一些旧作,例如康纳尔(Bruce Conner)的〈十字路口〉(1970),取材自1946年美军拍摄比基尼环礁测试核弹的影片,不断重複播放引爆后标志性的蘑菇云和衝击波的画面,在今天北韩试爆核弹、东亚紧张局势骤升的语境下格外令人憷目惊心。又如布里尔(Robert Breer)会在展场暗自移动的机械装置〈毯子〉(1965-1969)让人想到街头到处可见身上过著毯子的游民。同样的,高丁赫(Marco Godinho)数年前创作的〈永远的移民〉(2012),面对今天欧洲严重移民危机,更显得意义深远。


极少具明显政治姿态的作品当属巴西艺术家梅瑞里斯(Cildo Meireles)用许许多多录音机组成的〈巴别塔〉(2001),他初到纽约时对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录音机印象深刻,录音机的众声喧哗与当时巴西极权通过掌控电台箝制言论自由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巴西艺术家纽恩斯万德(Rivane Neuenschwander)的〈战斗〉(2017),自世界各地抗议布条上的标语撷取单字,如「保护」「诗」「反抗」「人民」「民主」「不安定」「自由」「尊严」等等,做成像衣服上的标籤,邀请观众将这些与社会纷争和抗议相关的字语自由组合用大头针钉在牆上。现代社会同时也是工业化,换言之,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


法国艺术家马格哈维(Hamid Maghraoui)将摄影机置于一台不断旋转的起重机上,拍摄遭工业发展破坏的自然景观。西班牙艺术家阿尔玛雀纪(Lara Almarcegui)则运来85立方公尺的「熟料」(石灰石、黏土和铁质原料烧熔后冷却而得,是水泥製作过程中的半成品),召唤里昂隆河沿岸消逝的水泥工业。


综观本届里昂双年展,构思条理清楚,整体一致的展览,完美体现了策展人拉维尼尝试建立现代与当代艺术实践之间呼应共鸣的意图。不过看完整个展览,最大的疑问并不是「何谓现代?」,而是「当代难道只是现代的崭新演绎?」


精彩作品介绍


布谢尔-穆吉诺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偶微偏〉,2017

法国艺术家布谢尔-穆吉诺这件唯美诗意的声音装置作品,标题〈clinamen〉源自拉丁语,具有「原子不可预测地偏离行进轨道」之意。水蓝色的池子裡,水面上漂浮著上百个大大小小、高低不等、晶莹剔透的白色瓷碗,顺著池底暗流兀自旋转、轻微摩擦或碰撞、随后分离、转向,不断在池面上变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瓷碗擦身碰撞同时也发出的叮咚的清脆声。这件作品虽曾在许多美术馆展出过,但这次作为唯一的作品置于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师富勒(Richard Buchminster Fuller)设计的球体建筑〈天线罩〉(1957年)中呈现, 在与建筑弧线两项呼应下,构成一场结合视觉与听觉的精神飨宴。

布谢尔-穆吉诺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偶微偏〉,2017


费里澈尔 Susanna Fritscher

〈翅膀、叶片〉,2017

奥地利艺术家费里澈尔专为糖厂筒仓高耸的圆形空间所构思的〈翅膀、叶片〉,无疑是本届里昂双年展最出色、也是极少数带点「暴力」 、「威胁」色彩的作品。一组围成圆圈的管子如螺旋桨般缓慢转动,随著马达的加速愈转愈快,并逐渐张开、升起,管子与空气共振发出休休休有如佛教诵经的嗡鸣声。通过不断旋转的螺旋桨、气流的振盪和传播,揭露的是筒仓空间特有的音响属性。 开幕期间,艺术家与作曲演奏家莱特(Eva Reiter)合作,在螺旋桨下与嗡鸣声中演奏中提琴,共同营造出一个低沉、扣人心弦甚至具蛊魅魔力的氛围,让观众忘情沉醉其中。

费里澈尔 Susanna Fritscher〈翅膀、叶片〉,2017


艾肯 Doug Aitken

〈声波喷泉之二〉,2013-2017

美国艺术家艾肯在糖厂地面凿开一个有如陨石落地后的大坑,乳白色的池水以及水面发出的萤光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氛围,从顶上支架九个水龙头落下的水,从一滴一滴到哗啦哗啦的水柱,艺术家通过操纵水流的速度、体量和节奏,谱出一部由慢而快、由絮絮低语到轰然大鸣的交响乐曲。艾肯营造的梦幻之境用水声带领观众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艾肯 Doug Aitken〈声波喷泉之二〉,2013-2017


都铎 David Tudor

〈雨林之五(变奏2)〉,2015

美国作曲家都铎(David Tudor)在当代艺术博物馆(MAC)展出〈雨林〉系列(1973-2015)第五次演绎。他将塑胶管、球拍、水瓶、纸筒等不同材质、大小和功能的日常用品,包括工业製品,上头贴上各种扬声器,并悬挂在展厅各处,构成一个视觉上呈散裂状的空间,声音随著物件传播、扩散,将展厅转化为材质自身以及与环境之间共振共鸣的多声道生态系统,观众受邀凑近贴耳聆听,可听到不同含糊混杂的声音,一座电子声响夹杂不同风、雨、虫、鸟等不同声响的混音雨林。

都铎 David Tudor〈雨林之五(变奏2)〉,2015


毛利悠子 Yuko Mohri

〈已经给予的落水#4-6〉,2017

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受东京火车站员工以各种方式解决漏水问题所启发,对杜象(Marcel Duchamp)具传奇色彩的〈新娘被她的单身汉们剥得精光〉(又名〈大玻璃〉)所做的不同演绎,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她利用随处蒐集来的塑胶桶、垃圾桶、雨伞、雨鞋、水管等平凡无奇的机械零件和物件,製作了水流不断循环的自主系统,借鑑杜象创作中的偶然和即兴元素,同时混合地心引力、磁力、光线、温度变化等无形的能量,形成一个融合机械运作和声响、充满趣味的物件剧场。

毛利悠子 Yuko Mohri〈已经给予的落水#4-6〉,2017


李明维

〈睡前故事〉,2017

里昂双年展期间,布鲁奇昂基金会(Fondation Bullukian)推出的李明维个展由七则故事组成,环绕著〈客厅计画〉展开, 包括〈水仙的一百天〉〈四重奏〉〈石头志〉〈虫鸣细语〉〈移动花园〉等旧作的最新演绎,以及新作〈睡前故事〉。一辆在里昂不同城区停靠的厢型巴士上,欢迎观众预约,一次一人上到巴士内的床上,从柜子挑选一本希望聆听的故事书,由一位说书人专门为你朗读。根据李明维表示,作品灵感来自童年睡前母亲为他阅读童话故事的美好回忆,李明维创作擅长观众参与其中的环境,他用床、毯子、枕头打造一个舒适的私密空间,通过陌生人为你朗读故事发展出一段暂时却诡异的亲密关系。

李明维〈睡前故事〉,20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