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特 Münster 游记!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978   最后更新:2017/09/14 22:16:40 by 宁静海
[楼主] babyqueen 2017-09-14 22:16:40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Marta Niedbal/Magdalena Lazar/Barbara Janczak(波兰),《众/Together》,“U-Turn”第九届器·Haus 空间国际艺术家工作坊(HW 工厂计划特别项目),合伟铁艺厂喷漆车间,2017 年 5 月



“HW 工厂计划”:正在进行中的生产


HW Factory Project: An Ongoing Production



倪昆 | 文

器·Haus 空间 | 图片提供




“HW 工厂计划”


“HW 工厂计划”由策展人倪昆合伟铁艺厂陈镜伟共同发起,于 2016 年 5 月在项目落脚地——重庆合伟铁艺厂——开始了首次的艺术家集体调研。合伟铁艺厂地处重庆巴南区花溪镇花溪工业园,2000 年建厂,是重庆市金属家具和建筑护栏等产品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重要的外贸工厂。生产最旺盛时有工人 200 多人,目前仅剩 30 余人。2008 年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新劳动法”的实施,出口企业由上升的快车道急转至慢车道,加上互联网经济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工厂的技术人员大批流失,迫使企业转型应对现实。

合伟铁艺厂喷漆车间入口


项目从反思“艺术-社会”的关系入手,通过所设定的具体对象强调艺术家个体的创造能动性。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现场,持续萎缩中的城市中小工厂体系,当代实践如何面对(应对)社会现场语境——这是“HW 工厂计划”思考的三个基础问题。而城市议题,经济议题,工厂系统,艺术创作和生产,媒介或展示,艺术实践和艺术体制等,也是对话必将涉及的内容。


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名艺术家多次参与了项目的不同环节。对于工厂而言,在糟糕的制造业生存环境下,艺术之植入或多或少是有关创意经济的实践及尝试;而对于艺术实践而言,工厂系统所带来的具体社会语境,以及它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现实情景,都极大地刺激和触发着艺术的讨论边界和主题。



第一阶段(2016 年 5-12 月)


“HW 工厂计划”的第一轮工作以艺术家工厂的现场调研为起点,艺术家在不同形态的空间场域的实践,是第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


在 5 月的艺术家首次集体调研之后,6 月 5 日,“去工厂的路有多远”成为我们首次展览的名字,共有 10 位年轻的艺术家加入这次展览。把这样一个标题作为“HW 工厂计划”的首次公开亮相的意图,也是希望把这种关于未知状态的设定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在此后长期工作中,如何配合艺术家在工厂语境下结合自身的关注课题来发展推衍出新的实践,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与期待。

童文敏,《594 厘米的认同》,2016 年 5 月


9 月 8 日,合伟铁艺厂获邀参加在上海的举办的每年一届的国际家具展,5 位参加工厂计划的艺术家携带他们的作品参加展览。与之前的工厂创作的不同点在于,参加本次展览的作品更加强调艺术作品和铁艺厂自身产品、工艺等生产环节的关系,艺术家在仔细考察了工厂的生产后,创作了这批作品。而家具博览会的商业形态也同样出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思考之中,以此来回应和讨论创意经济时期的艺术和商业间的构成关系。


合伟铁艺上海国际家居博览会,2016 年 9 月


12 月 18 日, “第三回:车间”展览将还在使用中的工厂为作为实施场域,并在夜晚的车间获得展示。共有 16 位艺术家参加该次展览。回归到生产车间,展览构成了一次远离白盒子的展示和对话现场,当然,艺术家个体针对这个工作现场的提问才刚进入状态,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实践和对话才逐渐落于具体,相关议题也将借由艺术家的工作而开始呈现。

“车间”现场,艺术家工作照,2016 年 12 月

李红宏,《耗材站:异物》,“车间”艺术现场,2016 年 12 月

吴剑平,《致密的过去和稀薄的未来:嫦娥奔月》,“车间”艺术现场,2016 年 12 月


从项目开始,文本和提问一直是“HW 工厂计划”中重要的内容。12 月 18 日在工厂的“车间”艺术现场中,作为项目的发起者,我抛给参加者这样两个问题,以此来迫使参加者进行自问:


Q1:为什么做着你在做的事?


Q2:实践的意图何在?


当然,问题的设定有着极大的普遍性,希望借此来建构和推动对话,在实践和对话及反思中,去建立一套动态的反证系统。


在“车间”艺术现场中,余果的作品是《美工》,艺术家试图去扮演一个美工的角色。“在不久的历史前,美工曾是一个有艺术背景和技能的工种,是艺术和工厂间最普遍链接方式,而今天这种经验已经断裂,我想尝试去看看这种经验是否是一种可被借鉴的遗产。”艺术家说道。


关于这两个问题,余果回答如下:


A1: 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定自身和艺术以及所处世界之间的关系。              

A2:试图去用艺术的通道找到一条生成主体的道路。强调艺术家和自身空间的关系,把在地化作为任务,从下而上的艺术史中抽身。



第二阶段(2017 年 1 月至今)


重新审视在“艺术-社会”的对话维度中艺术生产的可能性,强调跨场域跨语境对话,开始邀请国际艺术家不定期的加入。


2017 年 1 月 22 日,“HW 工厂计划”开始了它的第二阶段工作,半年的在地调研和空间实践之后,我们再次回到“白盒子”,在器·Haus 空间举办了名为“生产”的展览。

“生产”展览现场,器·Haus 空间,2017 年 1 月


回归到生产,即回归至现场,在第一轮的空间场域之实践对话之后,如何在艺术生产机制内就现实场域展开持续对话将为本阶段的思考重点。艺术家的工作在艺术系统内被再次审视,公共项目所带出的临时性共同体亦将作为对象被讨论。艺术家的实践,策展人的工作,工厂参加者的介入,会被视为共同参与者而再次展开。新的难题将落在具体个案的持续推进和多元领域的交叉对话中,艺术和想像会被视为新的生产力而被对待。

“生产”展览现场,艺术家文本作品,器·Haus 空间,2017 年 1 月


“U-Turn”,第九届器·Haus 空间国际艺术家工作坊(HW 工厂计划特别项目),合伟铁艺厂喷漆车间,艺术家工作照,2017 年 4 月



*全文刊载于《艺术世界》322 期“工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