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摄影博物馆法方馆长:博物馆里看图像,是感受一种力量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02   最后更新:2017/09/13 09:58:15 by colin2010
[楼主] 陆小果 2017-09-13 09:58:1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罗书银


程然个展“狂人日记”现场

  程然的作品具有一种神秘的诗意,用诗的方式来拍摄录相也是程然作品的一大特点。有时,他的作品过于唯美,似乎离尘嚣很远,使人难以走进。这也是其作品颇受争议的地方,在这个躁动不安、人人争分夺秒的世界,有人真的会坐下来观看一部如诗般流淌的影片,如果这部影片还长达近10个小时?(程然2015年电影《奇迹寻踪》长达9个小时)

  在麦勒画廊最新个展“狂人日记”中,依旧不乏一些长的录像作品,“狂人日记·纽约”系列中《牡蛎》拍摄了8个小时,另一件作品《当我们还有身体》长达55分。如此长的时间拍摄、呈现一部录像作品,也许是程然希望尽量将个人的痕迹隐藏在作品背后,并以“他者”的身份诉说一部城市的狂想曲。

  就像他的《狂人日记》三部曲系列,程然置身于三个陌生的城市:纽约、耶路撒冷、香港,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了不同的人、事物上,比如生蚝、空调、乐队、男女、老人、自然之中,让这些人和事物去表达这个城市想诉说的东西。


“狂人日记·纽约”展出现场

  “狂人日记·纽约”完成于2016年,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艺术家做了15部录像。在这部录像中,艺术家选择了许多的人、物来“观看”、“审视”这座城市。《牡蛎》回应了安迪·沃霍尔拍摄的《帝国大厦》,同样长达8个小时。安迪沃霍尔将《帝国大厦》形容为男性的生殖器,程然认为《牡蛎》刚好对应女性的状态。同时,牡蛎又是纽约很重要的食物。


《牡蛎》 录像 彩色/有声  480‘  6+1AP  2016

  观看纽约这座城市的其他视角体现在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中:《空调》、《水塔》、《垃圾袋》、《疯子》、《桥》,以及作品《吻》里面的男与女等。这些人、物、景从第三视角回应了程然对于纽约这座现代化都市的不同看法。


“狂人日记·香港”展出现场

  在“狂人日记·香港”中,程然依旧从不同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我们认识之外的香港。在这个系列中,程然深入到一些小巷子,跟随两个本地的小孩去深入了解香港,用手机随时记录下他们日常的生活。

  程然给该系列的作品取名为《唐狗与麻鹰》,以两个动物的视角来观看香港这座城市。麻鹰穿梭于香港的建筑群中,唐狗是香港的土狗,常常被养在建筑工地看守,等施工结束便被抛弃。这两类动物,一个来自天上,一个来自地下,在程然看来,它们的观看方式既不主观也不客观,没有好也没有坏。


“狂人日记·香港”展出现场

  现场还放着《东方之珠》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缓缓地唱着:“东方之珠,我的爱人······”,这是程然对香港的最初印象。现场的两个电视呈现了程然用手机拍摄的香港街头小巷的影像,一正一反,呈现的是相同的内容,用同一个文件播放,只是把其中一台电视机翻转过来,里面是一男一女的独白,诉说着他们眼里的香港。这种不同视角的转换,唤起了观众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多重、复杂的记忆。

  在此次没有呈现的“狂人日记·耶路撒冷”中,狂人变成了一个生病的身体。因为耶路撒冷有一种病,叫:耶路撒冷综合症,很多人去到耶路撒冷会产生精神上的不适,也包括程然本人。于是程然直接将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当做人的身体,程然说,就像我们的身体,有些时候是清醒的,有些时候是恍惚的。这个城市就是狂人本身。


“某年某月某日”  录像、电视机、电视机架、颜料、拾来之物  装置:尺寸可变,电视:80X137X7CM  2017

  展览中另外一个系列:“某年某月某日”,是录像现成品的拼贴作品,由许多碎片组合而成,有些是晚会现场,有些是城市的俯瞰景色,有些是客厅。结合录像、电视机、各样拾来之物的挂件,涂鸦、霓虹灯管,表达了城市历史中的某一瞬间。



《十字路口》  录像装置  尺寸可变,森林模型  41X80X40CM  2016

  现场还展出了几件委托创作。《十字路口》由一件装置与录像组成。这件作品受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委托,程然借用装置还原了当地公园的一条十字路口的小路。在录像中,他找了两位英国本地的演员来朗诵顾城的诗,他们对诗的意思完全不了解。通过这种方式置身在好像电影的环境中,去猜测诗歌的含义。


左为:《只为今天,不为明日》 录像 彩色/有声 4’5‘’  3+1AP版

  另一件委托作品受法国一家机构之邀,他们希望艺术家可以去回应一场25年前在普罗旺斯一个小镇上举办的首次留法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这场展览参展艺术家包括黄永砯、杨诘苍、严培明等。于是,程然的回应作品《只为今天,不为明日》写了一首诗去回应这个展览,并用法语朗诵出来,借此还原、猜测当时展览的状况。

  两件作品都借用了景与语言的搭配去表达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猜测。语言、朗诵、诉说这种方式也是程然在创作中惯常使用的。穿梭于文化、历史中,拆解意义,又实现了对陌生的他者话语形式的开放。


《耳朵流浪者》2  多媒体装置    2017

  展览中另一件作品《耳朵流浪者》改自一部小说《达摩流浪者》。这个故事由程然本人虚构,主角源自他养的猫,猫在程然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作品中,从古代到未来一直存在两只一模一样的猫,但一只猫的耳朵是残缺的,仿佛照镜子,既是你,却又不是你。里面描写的有现实存在的,也有未来虚构的。最终会呈现为:小说、录像装置结合的作品。


《耳朵流浪者》展出现场

  程然代表了年轻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他们不再关注所谓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更多地从多元文化中发现新的价值,看起来艺术家自我的判断被隐去,但这恰恰是艺术家在创作上自主性的体现。也因此,程然从各个方面体现出他对于边界、差异、甚至对抗、边缘化等主题的思考。用程然自己的话说:“当边界模糊时,可能就会出现我想要的。”他的每一次新作,都试图跨越着某种界限。(该段评论摘自郭小晖为展览撰写的文章程然新作:狂人日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