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访谈 | 选择题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0   浏览数:1512   最后更新:2017/09/04 23:03:40 by 另存为
[楼主] 聚光灯 2017-09-04 23:03:40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在美术馆穿越河床、迷雾、巨大气球,听小鸟弹吉他,听白瓷碗唱歌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展览现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7



2017 年 9 月 1 日,“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个展,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孙啟栋策展。展览依据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特有的螺旋式空间结构,融合艺术家的“编舞”、“”、“趋势”、“此地入耳”、“示踪器”、“” 6 件大型作品,通过运用声音、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进一步讨论“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与“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个议题,包含了对人和自然的控制系统、对共生的反思。


塞莱斯特擅于结合特定场域的优势,把自然和科技、可控和不可测、静止的建筑和流动的偶然事件等构建成一个生态系统。而美术馆先天的物理性空间,恰恰给予了塞莱斯特最好的施展舞台。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和策展人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鹅卵石、雾、黄沙、野草、水流、飞翔的鸟儿……而电吉他、电贝司、扩音器、气球、瓷器,这些见证人类曾经存在于地球的痕迹物品则散落其间,以“未来化石”的面貌出现在这个“人类纪”之后的生态系统之中。



编舞






展览的起点处位于美术馆室外的扶梯之上,这也是作品“编舞”首次在室外展出。数百枚鹅卵石被看似随机的摆放在狭长的电梯之上,仿佛干涸的古老河床。沿着河床徐徐缓行,直达被雾气充满的美术馆四楼展厅。






作品“”中的参观者被时隐时现的嗡嗡声所引导前行,与图像流片段一般的影像不断相遇,仿佛身处梦境之中。摆脱了云雾中幻影的纠缠,又遭遇悬浮飘荡的巨大白色气球。



示踪器




这个名为“示踪器”的作品中,填充氦气并捆绑着无线麦克风和针孔摄像机的气象气球借由电扇的风力,在纯白空间内漂浮游移,麦克风所记录的环境声音由现场的音箱实时播放,位置和气流的变化产生的不易察觉的随机声音定义了空间本身。



此地入耳






随之而来的,是 168 只斑胸草雀为主角的“此地入耳”,生态系统和演奏现场二者在这里混淆。鸟儿随意的飞翔停靠,都引发乐器的发声,这些在声音和空间之间不经意的精妙配合,为观众绘制了一个细腻的,稍纵即逝的,超然于世的梦,同时也冷酷地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艺术家是如何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




离开鸟儿的领地,影像作品“丛”中的白色瓷碗以一种更加抽象的姿态缓慢的移动,在这虚拟的静谧空间我们仿佛听到了风铃碰撞的乐曲。



趋势





登上栈道,呈现的是艺术家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度身定制的新版作品“趋势”,眼前是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蓝色的水池当中——这也是“风铃乐曲”的来源。水波载着 210 只瓷碗移动,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离,声音在整个核心筒大厅和参观者的耳边回响。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擅长使用易于操作的可控物去创作出一种刻意安排的随机性,并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场景或物体的音乐潜力,来实现“活”的声音形式。展览中,艺术家和策展人结合美术馆的建筑和环境特点精心编排,让展览成为一出光线、雾气、岩石、黄沙、流水、飞鸟的戏剧,并以多种方式呈现了声音的活力。


----

关于艺术家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1961 年生于尼斯,现生活和工作在赛特(Sète),其作品在世界各国广泛展出与收藏。他早年受教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曾担任作曲工作。1994 年开始塞莱斯特尝试声音装置创作,2010 年获得马塞尔杜尚奖提名,2015年代表法国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2015 年,在展览“汛潮”(Acquaalta)中,塞莱斯特将巴黎东京宫改造成一个美丽的湖泊,让人感受一切来源于此的视触听经验的变化。

关于策展人

孙啟栋,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美学硕士。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策展实践反思。近年策划的展览有“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秘密花园:娜塔莉·杜尔伯格&汉斯·博格”“绿光终将消失”“非形象”等。2012 年,与人共同发起“盲象”计划,出版学术期刊《ZAZA》。


展览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生声不息:塞莱斯特 · 布谢-穆日诺

2017年9月1日 - 11月12日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票价:50元

[沙发:1楼] guest 2017-09-08 10:21:39

来源:ActionMedia


【Media现场】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生声不息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生声不息 SONSARA

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策展人:孙啟栋

展期:2017年9月1日—11月12日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干涸的“河床”、涌动的云雾、潺潺的流水、以及鸣叫盘旋的鸟儿……,展览“生声不息由法国重量级艺术家塞莱斯特和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展人孙啟栋联手打造。展出的六件作品并非疏离的当代艺术装置,而是任由观众穿梭其中、虚实更迭、余音萦绕的梦幻场景。


《编舞》,雕塑,2017

本次展览“生声不息”是塞莱斯特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在展览中塞莱斯特充分运用了美术馆螺旋形坡道展厅的优势,以光线、雾气、岩石,黄沙、流水、飞鸟合成了一出极为精彩的戏剧,呈现了声音的活力。

《雾》,现场定制装置、混合媒介,2017


展览通过艺术家的6件大型声音装置呈现对于“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与“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个议题的讨论,而这两个议题恰好构成了人与非人的非零和博弈的一体两面。

《此地入耳》,现场定制装置、混合媒介,2017

展览在空间、物理和心理层面,给参观者以冲击,进而与建筑的流线型空间产生交流。艺术家希望检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场景或物体的音乐潜力,使观众的意识陷入那些不停地、偶然发生的运动和声音的无穷魅力之中。

《此地入耳》,现场定制装置、混合媒介,2017


观众可以通过行走于由艺术家创造的图像与现实不断相互转化的景观中,体验那些不停地、偶然发生的运动和声音的无穷魅力。在这个充满活力又孤单的“星球”上,共同捕捉声音的多样性、特殊性、连续性。



 关于艺术家    

塞莱斯特·布谢-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1961年生于尼斯。从法国尼斯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1985到1994年间把作曲推向了实验领域,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声音装置的创作,将作曲带进当代艺术、带进美术馆中。

英国《卫报》曾对塞莱斯特的创作评价道:“他的创作与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理念不谋而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音乐’。但塞莱斯特并没有像凯奇一样把创作浸入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无序之声中,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营造出充满随机的场合。”一如作品《趋势》里瓷碗随着一定速度循环的水流的随意碰撞,作品《此地入耳》(From Here to Ear)中的鸟儿张开翅膀,轻盈落脚在吉他弦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