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热点 | 2017“影像上海” 专访画廊和艺术家:摄影,在摄影之外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454   最后更新:2017/08/31 21:55:23 by 聚光灯
[楼主] colin2010 2017-08-31 21:55:23

来源:Cc艺术


今年上半年的一个“爆款”展览当属余德耀美术馆的“KAWS:始于终点”——这是一种无需去提前做功课、无需补艺术史的课、无需费劲揣摩作品背后含义的展览,简单明了、喜闻乐见,直接在朋友圈丢张图就很酷;并且,还很贵!据说一双KAWS设计的限量版球鞋在黄牛那里的市值“仅售”人民币12000元。


KAWS原名布莱恩·唐纳利(Brain Donnelly),原先是一名街头涂鸦艺术家,后来他有意选择“KAWS”这个艺名并致力于把它打造成商标。他也做到了,如今“KAWS”已经名满全球,特别是在年轻人和潮人群体中广受欢迎。

余德耀美术馆 KAWS大展


那个长得像米老鼠、双眼打叉的骷髅头,非常“百得胶”——可以将任何的视觉形象都替换进去:从家喻户晓的卡漫人物,到奢饰品大牌,再到当红炸子鸡的名人,都可以在KAWS这里被“恶搞”得毫无违和感。至于是否侵权的问题,管他呢!出名就好。


KAWS虽也声称是打着“反商”旗号,其实归根结底为了更好地营销自己——KAWS如愿以偿做了跨界设计、与各大快消时尚品牌亲密合作。毕竟,通俗的,才好卖。他的那些像色版一样的并列图像,就像汤姆·福特(Tom Ford)那些令人犯纠结病的唇膏颜色一样,除了让人挑花眼,也让人有买买买的欲望。

Tom Ford唇膏


但是,KAWS再怎么个性,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当年波普艺术那拨人玩过的套路,无非就是Copy了安迪·沃霍尔的模式。那么问题来了:自从(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对象之后,是不是只有能被“消费”的才是大众看得懂的艺术?——或者说,这是“艺术”还是“商品”?


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强调“生活化”定位的各大艺术博览会中,看到充斥着造型甜美、色彩饱满、风格讨巧、尺幅也不大的作品,那些“萌”“可爱”“哇”的作品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轻易被取悦。


消费,总是消费,而不是创新;圆滑,总是圆滑,而不是先锋。当代艺术这样玩下去,我们或许只能看到更多“联名”。

村上隆对骷髅也是真爱


是的,这里我们要说一说“联名”这回事(恩,这是生意经,或许无关艺术本身)。


“联名”是现代商业社会惯用伎俩。美国极具争议又风头无二的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今年刚刚和LV合作推出世界名画系列,直接就是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夜什么的搬到包包上去了。另一个与LV也合作愉快的当红炸子鸡是村上隆,他最好卖的系列“Mr.DOB”的原型就是米老鼠——和KAWS是不是异曲同工?KAWS最经典的造型“同伴”(Companion)也是米老鼠的变体。

村上隆 Mr.DOB

KAWS的“同伴”


另一个微妙的共同点是,KAWS是股票经纪人的儿子,而杰夫·昆斯曾经是华尔街的证券经纪人。村上隆呢,已经把自己的艺术产业打造成流水线生产的工作室了。而村上隆那句经典名言:“作品的尺寸,相当重要。在纽约发表作品,就一定得要大。这是因为就美国来看,会购买当代美术的人有两种: 1.捐给美术馆的有钱人; 2.自家房子太宽阔,为了填补太空旷的墙壁,所以想要买个艺术品的有钱人。”同样可以应验于KAWS此次在余德耀美术馆的巨大尺寸的玩偶雕塑。

杰夫·昆斯与LV合作的名画系列,各种大师

杰夫·昆斯


颇具先验意识、提出“娱乐至死”理论的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中表示,今天的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本通过印刷术和阅读能力而建立起来的成人与儿童的分界线,正在电视的猛烈攻击下越来越模糊;在儿童成人化之时,成人却也在日益儿童化。


但是,很多时候,好卖才是硬道理不是吗?就像杰夫·昆斯从不讳言他的拜金,他的轻佻,他的圆滑。他乐此不疲,大把捞金。他的戏谑,或许也是这个时代对艺术的最好的戏谑。对他们这种艺术而言,已经无关艺术本身,而成了一桩桩“事件”。


但是,谁不乐意见到Lady GaGa和杰夫·昆斯的合作呢?宝蓝色气球和GaGa的气质也是毫无违和感。


杰夫·昆斯与Lady GaGa合作的“ARTPOP”专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