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我才是范沧桑的一件作品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79   最后更新:2017/08/23 21:34:4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愣头青 2017-08-23 21:34:49

来源:1314设计与艺术  周小菲



在听了数次关于“艺术”的定义后,这次想听你来说

文 | 周小菲

文字及素材提供 | 蓝庆伟、基准方中艺术空间  


如果从“时间”的状态上,去理解“绘画”这件事:


小时候,从拿起笔在纸上自由地乱画起,

这是一种“画它”的过程;

后来,走进社会,开始表达自己对眼前世界的看法,

这是一种“画我”的过程;

长大后,我们看中创作的过程,也在意别人的评价,

于是步入了“我画”的过程;

再后来,终于学会了“画画”,

即是像大人般去创作,又像孩子般去“乱”画……


这,是否也是一位艺术家的长成过程?



周咏 《梦魇之八》26cm×37cm 纸本水粉 2004年


1967年,波伊斯提出了一句格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但试想,如果人人都成为了艺术家,那是否手里的每个物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2000年,北大朱青生教授提出了“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的观点,即表明如果一切都是艺术品,那么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区分也就被扬弃了。



于是,我们对于艺术的判定到底是什么?


公共空间、地域性、剧场性、非物质性,舞台性、互动性、沉浸式、身体性、表演性、体验性、新媒体……


这些关键词如今出现在“艺术”周围,于是容易发现,当今的艺术早已与生活相互镶嵌融合,这早已与19世纪宣称的“艺术定义”不再一样。人人都被邀请参与到艺术中去,并全身心的互动与体验,在这过程中,人人都成为“创作者”,创作“艺术作品”,每个人都欣喜若狂,于是在那一刻,成为了“艺术家”。


但这无非又是暂时的,前一秒被冠上的“艺术家”,后一秒又匆忙消失在日常中。

黄奎 《熵增系列之弃2》 布面油画 2013年


“规训虽不是艺术家的必然,

却往往是艺术的起点。”


“博伊斯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字面意思让无数的人为之疯狂,但为艺术者却常常被‘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而困惑。虽然面对困惑充满着他人的答案与个体的反思,但却不面对规训,规训虽不是艺术家的必然,却往往是艺术的起点,美术学院的教育必不可少。”——蓝庆伟


当人们在探讨艺术的定义时,同样也在思考关于艺术的魅力。在蓝庆伟即将带来的“时间挫”一展上,他所邀请的参展艺术家皆是有着相同美术学院教育经历的,当这一群有着相同教育经历的艺术家聚到一起时,他们所呈现出的是不同的艺术画面,昭示的正是艺术的独特魅力。

张发志《吾谁与归1》200-150cm 布面丙烯  2017年

康海涛 《无题》 61X82cm 铅笔素描 2011年

李强《风景》 纸本色粉 69x49cm 2017年

骆韬颖 鸟系列之一110x8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蓝庆伟用“过去与它曾经所是的当刻共处;过去会自身保存,就作为(非历时性的)普遍过去。时间于每一刻分化为当刻与过去,正值逝去的当刻与自身保存的过去”来解释“时间挫”的概念,即“恰是在当刻与过去间的每一刻,是指个体在时间中的自我修养与变化。”


人们喜好研究时间与艺术。“尘埃落定、尘土飞扬、尘埃乍起的三个阶段,代表的是过往与今夕,亦是昨天、今天与明天,更是时间与运动的哲学。”——蓝庆伟


“关于昨天与今天,

它的轴线是个体自我”


“同样题材的作业有着评价分数的不同,却无法预示未来的结果,这便是规训的无奈。”蓝庆伟语。同时,他亦说道,“时间挫”是与规训相对立的词汇,它更像是规训的解药,而药方则是时间,他们都拥有相同的主语——个体,所不同的是,“时间挫”是一种个体出发的主观能动,而规训则是施之于个体的被动接受。

翁凯旋 江南春雪系列之6 180x170cm  布面油彩 2017年


“在个体差异的衡量中,通常是通过人与人的对比产生,艺术家的不同则是通过作品的画面产生,‘时间挫’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基于时间的个体差异比较,这样的比较是关于昨天与今天,它的轴线是个体自我。也正是基于此,在规训、时间与个体组成的关键词中,个体是过去与它曾经所是的当刻共处。 ”——蓝庆伟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次对艺术家及作品的自我解读:


观展前,我们的认知是策展人的;

观展后,我们的认知是自我的。




活  动  预  告


展览时间

2017年8月25日---10月12日


开幕酒会

2017年8月25日15:00


展览地点

基准方中艺术空间(成都市琉璃路8号华润广场A座6F)



策展人

蓝庆伟

参展艺术家

李强、翁凯旋、黄奎、康海涛、罗秋光、骆韬颖、宋永兴、田丰、魏言、许永康、周咏、

张发志、张国平

返回页首